
陈炎教授悉心传教
11月19日,八关山讲堂第三期——“儒家的‘建构’、道家的‘解构’、佛家的‘重构’”主题讲座,在海大崂山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山东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炎教授。
讲座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陈炎教授从理论角度剖析儒释道三家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不同作用及三者之间的互补,第二部分则与理论相呼应地举例说明中国历史上三位伟大诗人——“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受到三种不同思想的影响。
陈炎说道,中国的艺术史是一种符号艺术,而儒释道三家就分别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思维对这种符号艺术进行建构、解构与重构。他说:“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在当时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仁’释‘礼’克服了文化符号的混乱而无序。文化符号就像丝丝缕缕的声,而孔子则将这些声编织成音继而升华成乐。”在儒家建构出纷繁的礼义之后,与孔子出生于同一时代的老子在同样面对“礼崩乐坏”之时却发出了不一样的感慨。
“孔子所说的礼义,虽然约束了人们的行为,规定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在形式上,它却在不断丰富礼仪的同时,无形中成为了举世罕见的繁文缛节,而在内容上因其总是发于情而止乎于礼义,况且礼乐二者很难拿捏分寸,所以儒家也从某种角度上约束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而此时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老子便对其进行解构,认为礼义等级虚伪而无用”,陈炎教授认为,庄子亦发扬了老子的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比不上自然之美,何以分得礼义等级呢。儒道两者都是一种极端,所以两者的相互补充才使中国美学更有意义。
在此之后,陈炎教授提出佛家的“重构”。佛家同样也是以解构的姿态出现的,不过与道家不同的是二者解构的对象不同,而且佛家解构得更为彻底。但作为外来教,在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众生”概念的影响,便开始重构,提出佛家的主导思想——“色与空”。不同于儒家的“写实”、道家的“浪漫”,佛家突出的是一种“意境”。由此他便引出了,中国诗人中的三位杰出代表——“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的例子予以佐证。
在讲座的最后,陈炎教授总结道,儒家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道家是删繁就简,无欲无为;佛家则是外简内繁,似有实无。不过正是三者的相互弥补、相互影响,才使得中国美学得以生生不息地发展。
讲演结束后,在场的同学踊跃举手提问,陈炎教授则给予耐心的回答。他表示,感谢同学们的指正,也期望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中国的美学文化。
党委书记于志刚、党委副书记张静、校长助理陈锐等出席了本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