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一国的安全环境。中国背靠欧亚大陆腹地、东临太平洋,这样重要而特殊的一种陆海兼备的地理位置很容易成为矛盾和各国关注的焦点。陆、海两个方向的战略关系影响着国防全局。自晚清时期中国的国门在海上被打开,海防的威胁始终没有彻底消除。建国之初,美苏冷战时期,美国所持的遏制政策一度使中国的沿海安全形势十分紧张。70年代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东部沿海形势得到缓解,陆上防线相对紧张,但伴随着苏联解体,美国把中国当作潜在对手防范,中国的安全形势再次出现东缓西急态势。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海上交往日益增多,地区争端悬而未决,使我国海上安全和海上防线的重要性凸显。因此,海军战略的制订与正确实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也就举足轻重。
正确取舍是海军战略制定的最大前提
地缘上,中国与8个国家①海域相连,在陆上与15个国家②毗邻,外加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美国。中国陆海兼备的特性既已无法改变,但走何种道路可以选择。作为陆海复合国家,在中国在塞防相对安全的情况下,应全力向海上发展,避免陷入战略上的两难困境。陆权是国家稳固的基石,能经风雨、历挫折,但收效缓慢,甚至需要数代之功,而海权则能使一个民族迅速走向世界。
现阶段,中国来自海洋方面的战争威胁和风险日渐增大,中国的海上能源通道还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台湾问题的解决,海洋权益的冲突,无时无刻不在考较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决心。海洋方向正日益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所作的只是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走和平崛起之路。马汉说,如果没有海军,我们在紧要关头所要表达的国家意志也就仅仅成了一个泥足巨人所做的笨拙无用的姿态而已。
在陆海两方面的发展机遇面前,既要战胜外部环境的困难,又要排除内部的各种纷扰。在著名的萨拉米斯海战当中,雅曲将军地米斯托克利极力说服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全面放弃阿卡提家乡,把所有人都迁移到海上,免除陆地上的后顾之忧,彻头彻尾地变成了一个海上民族,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国家利益追求决定海军战略的方向
国家利益是维护和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也是国家军事战略使命的最高体现。国家利益追求是战略取向的决定性因素。
海权首先从属于商业,商业则沿着最方便的航路前进。随之而来,军事控制又促进并保护着贸易。现代海军伴随国际贸易的出现而出现,英美国家依靠海军先行的原则在扩展国际贸易方面已经作出榜样。没有海军的强大,在海外使用其他形式的力量就无从谈起。而且,海军需具备根据需要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要求它发挥作用的地区出现的能力。
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外利益已遍布全球,目前中国海外市场、经济利益和能源需求在不断拓展与增长,但中国的海上力量还较弱,没有与之相符的海军保障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制海权已经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发展权。当代中国海军必须要有一个长期而又稳定的海军战略,中国海军力量必须要有质与量的快速提升,才能在海上方向捍卫国家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和国际联系利益,才能肩负起保证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战略使命,保障国家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战略使命,为维护国家大国尊严和保证国家实施发展战略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战略环境。
新时期海军战略目标应该明确而清晰
21世纪,中国所选择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就这个问题,中国已经多次向世界阐明,但“中国威胁论”一直不绝于耳。我理解,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讲,叫“威胁中国论”比较合适。
海军战略的正确实施一定要力避盲目思想。换句话说,中国海上生命线的安全保障若依赖“国际合作”,很大程度上将是依赖美国。美国相信的只有利益,不会相信合作。如果害怕霸权国家的猜忌而放弃海权和海上力量的建设,将使中国未来的国家安全完全受制于外部条件而无能为力。以中国现在对主权海域的实际控制能力,决定了中国的海上力量将是出于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和主权完整的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地区性的海上强国符合中国的利益。美国也多次强调: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怎样使用这种军事力量。因此,我们要将海洋观念和海权思想转变为坚定不移的国家战略和民族意志,努力建设一支与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强大海军。(作者:展华云摘自国防大学出版社《读海论兵》 )
①朝鲜、越南、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②蒙古、俄罗斯、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基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