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佑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三峡工程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2:25:1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约见陆佑楣时他还在湖北宜昌。已经退居二线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的他,有1/3的时间仍在三峡工地。及至见面,看他的精明和活力,哪儿像72岁的人?看他的轻松和洒脱,哪儿像刚完成了三峡这样一个巨大工程的老总?慢慢品味到他的理性和科学思维,才意识到这才是一个三峡工程老总的底蕴和内涵!听他娓娓讲述一个似乎与他没有多大关系的三峡工程的故事,才真实触摸到了三峡工程的灵魂和魅力。三峡工程不在千里之外,而在陆佑楣的心里,没有奇迹,没有悬念,只有科学和理性,鲜活、生动、真实可信,这正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三峡工程,陆佑楣和2万多三峡工程建设者历经十余年终于呈现给了我们。

科学和理性是三峡工程的灵魂

三峡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20世纪90年代,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庄严表决,三峡工程建设正式付诸实施。

陆佑楣把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归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他说,我们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能力都形成了建设三峡工程的有利条件,所以才能有效地避免以往水电建设中常见的“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等问题。他说:“要在孙中山时代建三峡工程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50年代建也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之前也不可能:经济实力不够,政治条件不具备,社会条件也不具备。到了20世纪90年代建三峡工程,时机非常好。”

从论证到建设,陆佑楣经历了三峡工程中最重要的19年,他深有感触地说:“三峡工程十几年建设没走弯路,主要归功于70多年的科学论证。”他认为决策论证、正确实施和管理运营是保证一个工程顺利实施的三个阶段。关于三峡工程的几次论证,上了点儿年纪的人们对其中一些片断今天仍会记忆犹新:

在1985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三峡工程问题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一些政协委员从关心国家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引起争论。

1989年3月,长江委根据各专题论证报告重新编制的三峡工程175米方案可行性报告经论证领导小组研究通过。

1990年7月6日至1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出席会议的有中央领导、民主党派负责人、一些学会的理事长、国务院有关部委与湘、鄂、渝等中上游沿江省市及地区的负责人以及特邀代表、专家共178人。会上,绝大部分人同意论证的结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少数人有不同意见。

1992年4月3日下午,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经过分组审议后表决“三峡决议”,下午3时许,大会宣布投票结果: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25票。出席会议的代表2633人,赞成票占全部票数的67.1%,超过半数,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决议》,要求国务院适时组织实施。这是一项历史性决议,从此,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一项水利工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从上世纪80年代几次关于三峡工程的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峡工程是经过了科学、民主和理性的决策过程。但当时一些媒体对三峡工程有关移民、泥沙、生态等问题的争议作了非理性的甚至有些夸大的报道。直到今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还对三峡工程心存疑虑。但当拉闸限电成为众人皆知的流行语,当三峡工程终于平稳地尘埃落定,当初的争议正在变成千万人的期盼,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但当初在众多争议甚至批评声中,陆佑楣却能坦然受命,不能不说是科学和理性给了他洞察未来的预见。

什么是三峡工程十余年建设实践的“得意之作”?陆佑楣认为,最主要的是科学的态度。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有技术性的,也有社会性的。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避开工程建设的不利因素,必须根据三峡工程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外国人走过的路我们再走不一定能成功,其他工程的经验搬过来不一定能适用。要有创新的意识,因为工程中有许多未遇到过的问题。要在实践中解决,必须勇于创新。

陆佑楣说,三峡工程十余年建设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有几个“关键词”起了关键的作用:科学管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陆佑楣说,有外国媒体记者老是提“如果发生战争三峡工程怎么办?”我就说,要是老怕打仗,那中国人就什么都不要干了。这不是中国人的性格。打坏了再干嘛!要考虑的是会不会出现重大的灾害。这已经研究了,不会的。一些媒体提到三峡工程时,认为完全是为了政治的需要。我认为三峡工程能改变自然状况、能改善人的生活条件,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的工程。但如果说我们搞糟了,我们走错了,那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不要把一个工程说成完全为了政治目的而建设,跟科学对立起来。

[NextPage]

三峡工程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与葛洲坝水利枢纽等以往所有水利工程最大的不同,三峡工程上马于中国市场经济勃发的1993年。三峡总公司究竟如何定位?陆佑楣说,三峡总公司成立伊始,中央和国务院就强调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组织工程建设。经过十多年建设实践,三峡工程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为代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被国内外人士誉为“三峡模式”。

陆佑楣不再是工程的行政指挥者,而是项目法人,工程筹划、筹资、组织施工、生产营运和还贷等全部由项目法人负责。这样有效地把责、权、利统一起来,有利于控制进度、质量和投资。“我们是借贷时就考虑还钱,建设时就考虑营运,装机时就考虑运行,凡事对未来负责。”陆佑楣说。

全新的市场机制和招投标机制,使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三峡集中,使全国最精锐的施工队伍在这里一展身手,使得施工单位、科研院所的工程师和顶尖专家汇聚三峡。三峡工程共有数百个大型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合同总金额达数百亿元。由于实行招标投标制,严格合同管理,一二期工程投资比原概算有所节余。

陆佑楣说三峡工程确实降低了成本。他认为关键在于投资控制采用了竞争招标等市场经济的办法,加上科学的管理,所以没有超过预算。他介绍了三峡工程采用的“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投资控制办法。到2005年底,工程投资完成约1200亿元,到2006年底,预计完成1250亿元。还有3年,预计总共可控制在1800亿元以内。动态投资少花200多亿元,静态投资也将控制在原来预计的900亿元以内。

三峡工程总投资2039亿人民币,单项工程的投资量是全国最大的。三峡工程的资金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国家设立的三峡建设基金。这部分资金是在全国范围内,从每消费一度电的电价中征收4至7厘钱而来,每年大概有四五十亿元。这部分投资是国家资本金注入,不属于债务,占三峡工程总投资的40%左右。

第二部分是三峡总公司自己的资金收益。按照计划,三峡工程建设2009年完成,但是在2003年,部分机组已经开始发电,能产生一部分收益。另外,葛洲坝电厂也隶属于三峡总公司,它的发电收益也都投入到了三峡工程。这部分也不形成债务,大概占三峡工程总投资的20%左右。

剩下的40%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向银行贷款,发行三峡债券等。而从2003年首批机组开始发电后,需要资金的高峰已经过去。事实上,在2005年底,收支基本已达到平衡。不需要再向银行贷款,就已经能够完成整个三峡工程建设。

陆佑楣说,事实上,三峡动工伊始,商业银行不太敢借款给我们,因为他们对工程有巨大的担忧,担心工程的成败以及公司的还款能力。第一笔贷款300亿元人民币来自于国家开发银行,以后随着公司运转良好,信用等级上升,开始出现商业银行争相借贷的情况。对于中国的三峡工程,国外的银行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工程采用了部分出口信贷,借了大约11亿美元。

陆佑楣说,三峡工程的防洪、航运都是非经营性的,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电力是经营性的,将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把经营的部分按市场经济模式进行了改组,于2002年成立了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长江电力正式上市,通过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用于滚动开发长江上游的梯级电站。今年准备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开发长江上游的梯级电站。金沙江项目也要找合资单位,用开放的办法来加快开发的速度。陆佑楣也坦率承认,企业管理还有差距,还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

三峡工程是对大自然的不断认识

“看到自己原来设想的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也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他喜欢跟人谈三峡工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技术难关的攻克,摸索过的每一道裂缝,每一块山体。他深知对大自然的认识没有止境。他更喜欢谈来自于三峡又超然于三峡之上的“三峡认识论”。他津津有味地把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和中国科学院一位教授的“我造物,故我在”放在一起,他还引用霍金的“如果我没有追求,就等于死亡“来说明精神的重要,引用马克思的”生产第一性,实践第一性”来说明实践的重要。他认为毛泽东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很科学,把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论过程。

陆佑楣眼中的三峡工程就是人对自然界不断认识的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程。他说:“修建三峡大坝最重要目的是防洪。洪水袭人本身就是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人对失衡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不就是最好的保护生态吗?生态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因为自然界也是在变化的。洪水泛滥造成千万亩良田被淹,上千万人口受威胁。有人说淹了就淹了吧,这才叫顺应大自然。如果没有人口居住,这种说法也许有点道理,但现在长江中下游有着上亿人口。任凭失衡的大自然淹了恐怕不行吧!所以我所理解的三峡工程本质是:改善已经濒临失衡的生态,保护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

陆佑楣又说:“三峡工程本质上是一个对大自然认识的问题。但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还必须长期地来认识它。所以我一直说,三峡工程不是一个一步到位就能够认识透的问题。应该长期地认识,认识了客观自然的规律跟人工建筑物的规律,然后取得一个最好的效果。”

几代人所追求的治理长江最终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境界?陆佑楣说:“我们治理长江,最终希望看到的是一条相对稳定的长江,不会有重大灾害发生的长江,水质要干净,整个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作为三峡工程建设一线的总负责人,面对全国人民,陆佑楣最想说的是:不但到目前为止,而且包括在未来,三峡工程是安全可靠的,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的。

他说,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保护环境的工程,它本身不产生污染。三峡工程将产生巨大的、清洁的能源,通过替代煤炭,减少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形成。另一方面,三峡工程的修建引起了大家对环境的重视,国家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资,上游地区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有助于改善整个环境。

陆佑楣认为,库区要搬迁113万人,听起来很可怕,实际上是件大好事。原来这些地方陈旧、贫穷,没有足够的资源,经济发展缓慢。目前,一批新城镇在库区出现,移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部分移民外迁到相对富裕的东南沿海省份,开始新的生活。总体上讲,三峡工程建设对移民是有利的。

同时,陆佑楣提醒说,长江流域的洪水也不能单靠三峡工程来防御,而是要靠多种手段。一个防洪体系,包括上游支流、干流的水库;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下游堤防要加固。从而使得中国人能够在一个安全的、良好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从本质上讲,三峡工程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陆佑楣给我们讲了一个褪去了很多政治光环和色彩的三峡工程,一个科学、理性的三峡工程,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三峡工程,一个朴实真切的三峡工程。沿着他的讲述,我们或许能更快地走近三峡,更准确地认识三峡工程。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