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中国新能源技术面临一些问题期待突破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05-20 22:25:3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接受中国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突破。

杜院长介绍,一种新能源要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目前,很多新能源技术都已经走出了实验室,但是由于高昂的成本,还无法进入大规模实际应用。在新能源技术方面,世界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谁都没有取得大的突破。理论和实验研究在世界主要国家在走向成熟,而经济瓶颈则是普遍面临的问题。谁能率先突破,就能引领这个产业的未来,谁就能占领新能源这个战略制高点。

杜院长表示,发展新能源要立足于自主创新,但也要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在初始阶段有助于我们站到一个较高的起点,但是要更多地立足于自主创新。他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创新,而是开放地创新、国际合作框架下的创新。”

杜院长介绍,目前核电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8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逐渐明确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因而核电发展比较迅速。目前我国在核电的设计、制造等方面都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国产化能力比较强。但目前开展的只是第二代的核电站即压水堆核电站的建设和使用,比如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现在又从法国和美国引进了第三代核电站技术,这还需要我们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我们常说核能三部曲,第一步就是目前以压水堆为主的热中子堆核电站,第二步是快堆,中国已经开始投入研究。如果这个技术能实现,金属铀的利用效率将提高60倍,那目前我们拥有的核原料可以供给中国使用上千年。第三步就是核聚变技术,利用氢核聚变的原理建核电站。如果能实现这三部曲,就能实现核能的可持续发展。”杜院长说。

目前核电在我国电力供应总量中的比例大约是百分之一点几,由于核能运行效率比太阳能和风能更高,可以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例能提高到7%,即7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到2050年能达到20%甚至更多,在总的能源供应里面也可以占到百分之十几。因此,核能将逐渐成为中国能源的绿色支柱。

杜院长表示,目前我国核能发展的技术路线很明确,但是需要重视全产业链的发展,比如金属铀原料、核燃料的循环、核电站的建立、核废料的处理等上下游行业。他强调,要想实现核电的大规模应用,全产业链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在核电的安全性问题上,他强调这是发展核电的前提,并强调核电的安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杜院长也简要介绍了我国在其他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情况。“目前我国风能技术发展很快,很多公司都有能力生产制造风机,装机也很快,企业积极性很高。但是也存在着产业基础不够扎实的问题,比如材料的质量、寿命达不到很高的标准等。另外,电网如何接纳间歇性、波动性能源,还是个技术难题。”他说,“而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虽然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太阳能产品基本停留在低温产品如家用热水器等层面,太阳能电池生产得很多,但太阳能发电微乎其微,对电力没有什么实质性贡献。太阳能想要突破经济瓶颈,做到比火力发电更经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