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聆听八仙过海传说 摩崖石刻寻"佛迹"(图)
长岛:聆听八仙过海传说 摩崖石刻寻"佛迹"(图)
“八仙过海”的传说
关于“八仙过海”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不尽相同,记者选取其中一个版本与读者分享。
庙岛群岛,在很早以前叫沙门岛。宋朝初
|
年,这里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这沙门岛是一群孤岛,四面环海,远离大陆。犯人被押进岛来,很难逃离出去。朝廷每年只拨给三百人的口粮,犯人日渐增多,口粮便不够吃的。守砦的头目便想出个狠毒的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人时,便把那些老弱病残者捆住手脚,扔进大海。
有个姓吕的壮年汉子,原是领兵打仗的将军,早已看不惯看守的胡作非为。就私下鼓动众囚犯逃离这里,有六个犯人响应,他们有白发如霜的,有瘸腿拄拐的,有打呱嗒板吹笛弄箫卖唱的,有的还是皇亲国戚。七人齐聚在大黑山岛龙爪山下的海蚀洞里秘密谋划,各人找来葫芦、船板、木棒、驴皮等做抓手和漂浮物,准备选一个月黑风平浪静的晚上,逃往蓬莱大陆。
他们的多次议事和准备,被住在另一个洞里的姓何的姑娘得知,就在他们要起事动手的晚上,她拿着大木盆,跪在众人的面前,苦苦哀求大伙带她逃出火炕。那姑娘指着大木盆说:“俺就坐在这里漂流过去”!
众人便一起行动,摸黑杀死了两个看守的官兵,各持物器,跳入海中,朝着南面有灯光的地方游去。一路上,大家你推我拥,我帮他助,终于游到蓬莱丹崖山下,在狮子洞(后称仙人洞)里躲起来。第二天,这八位过海的能人被当地渔民发现:“哎,你们就凭这些东西过了大海,不是神就是仙,咱快点报告官府,仙岛上的神仙下凡到咱登州地界啦!”
八个人害怕起来。有人说:现在官府腐败,与其在这个地方等死,不如找些修炼的去处,到民间多做好事,让后人记住咱们,不枉为人来世一场。于是,八人分赴八个方向,寻迹访师,修炼道行去了。一晃就是百年,他们苦心修炼,成仙得道,为民间百姓做了诸多善事好事。
仙境源 到长岛寻“仙”,可是找对了地方。烟波浩淼,岚崖绰约,庙宇静谧,船桅扶摇,鸥鸟掩映……分明就 是如仙如画。 长岛的朋友说,这“仙”得从上古时期的“海上有仙山”说起,说到徐福东渡,说到秦始皇巡幸,还可以说到八仙过海,说到佛教兴盛,说到海上妈祖……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是传说,也是眼前美景。是故事,也是历史。“最美烟台”栏目采访组一行近日赶赴长岛,探古迹,访今人,感悟长岛深厚的“神仙文化”,感受造化神秀的海上长岛。 神话传说寻“仙迹” 有人说,长岛是东方神仙神话的发源地,也因此成为中国“神仙文化海上之都”。从“三神山”传说、徐福东渡、秦始皇巡幸,到道教的创立、兴盛,以及八仙过海的神话,“神仙文化”在长岛长盛不衰。正因为有了“神仙文化”的深厚积淀,长岛才有了“海上仙山”的美誉。 长岛博物馆馆长郭贤坤说,“长岛是一个海岛,地理环境相对比较独特,在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下,人和海的关系构成了长岛历史文化的一条主线。翻开中国历史看看,很多历史文化事件的发生、很多神话传说包括宗教信仰,都是在这里发生的。海上仙山、三神山的传说等,并由此产生中国最早的神仙文化。” 一个普遍的说法是,长岛神仙文化源于“三神山”,而“三神山”则源于海市蜃楼。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水文环境,长岛成为世界上出现海市最多的地方。古人对海市等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于是就被方士们指为神山,就有了海上有三座神山,山上住着仙人,并长生不老的神话传说。而关于“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的由来,始于战国。《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文中的蓬莱山即是长岛。《史记·武帝纪》记载:“建章宫中,建大液,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郭贤坤表示:“‘三神山’的传说其实也就是古代的‘长生术’的传说,古代帝王求仙欲望增强,希望能到蓬莱、瀛洲、方丈三山采‘不死之药’,无论如何,这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求。也正因为人与海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有了那么多的神仙传说。” 古代帝王东巡寻仙活动的兴盛,赋予了长岛更加神秘的神话色彩。古时,海上寻找“三神山”活动持续了几百年之久,《资治通鉴》就记录齐景公游于海上(庙岛群岛)六月不归。到了秦皇汉武时期达到了鼎盛。秦始皇五次出巡,汉武帝八次东巡,当时的徐福、韩终、卢生等入海采药,找寻“蓬莱仙人”,几次入海求仙的故事广为人知。 此后,“八仙过海”传说的出现更是将长岛的神仙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如今耳熟能详的“八仙过海”故事虽然用的是神话传说的手法,但与古代寻仙活动一样,却表达了人们探寻自然奥秘、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古代海上寻仙发源地的影响,也不会产生八仙在长岛过海的历史传说。可以说,八仙的故事因为长岛而产生,长岛也因为八仙过海而扬名海内外。 时至今日,在长岛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仍是最浪漫、最美丽的一段往事。
长岛寻仙 摩崖石刻寻“佛迹” 神话传说中的“仙迹”多少有些虚幻,不过,“佛迹”却是有处可寻。 长岛南隍城岛,有座陀佛山,恰置山东、辽东半岛间的黄渤海分界线上,这座天
造地设的半劈山,一面连陆,三面临海,高达72米,宽处有27米,远远望去,酷似一座海上石碑,直插波涛之中,颇为壮观。据《登州府志》记载:“南隍城岛东南一石,壁立水中,水深流急,舟不能近,上有‘南心济宅地,阿弥陀佛’九字,名弥陀礁”。说的正是这里。 长期以来,这处摩崖石刻多次被引,广为流传。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对此有所解释,“南心济”为人名,“宅地”为领地之意,“阿弥陀佛”是无限光明。因为,遥在渤海深处,而且高达70余米,“阿弥陀佛”的神奇,使众多心诚之人纷纷前往,感受“佛”的气息。 郭贤坤介绍,摩崖石刻上面的九个大字根据考证与史书记载有些“出入”,1982年,长岛县志办的几名工作人员攀上山顶,冒险作业,腰系绳索,从山顶慢慢放下,最终辨认清楚,上面的字迹应是“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均为繁体。2009年9月,借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之机,郭贤坤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摩崖石刻前,用先进的专业相机分别拍下了这九个大字。他说,因为岁月斑驳,这九个大字凭借肉眼远望根本无法辨认,不过,细看会发现,笔力苍劲,每个字足有1米见方,而至于是楷书还是隶书字体、朝代不好确认。 郭贤坤仔细研究后认为,摩崖石刻当是唐朝前后镌刻之上。他说,“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向中原传播,中国文化由于佛教的传播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而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教派比较多……消灾延寿,可见人们对药师佛的信仰。从长岛的地理环境看,可见当时海上的人们祈求佛祖保佑的美好愿望。” “大海深处,海岛之上,像陀佛山摩崖石刻这样,实属罕见,重要的是,它保留的佛教文化的信息非常独特……”郭贤坤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长岛的佛教兴盛。 比摩崖石刻九个大字更具有说明性的是长岛的“原名”,郭贤坤认真地说,“从唐朝开始至民国时期,长岛一直有个大名叫沙门岛,也就是我们说的古称,佛教用语中,沙门的意思是教士、出家修道者,如果意译的话,就是学者、学有所成的人。而长岛能被称作沙门岛,足以说明这里的佛教兴盛程度,同时,我们在长岛的多次考古中,发现了很多塔墓,而塔墓恰恰是信仰佛教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