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嵊山渔场:走过世纪的繁华

百年嵊山渔场:走过世纪的繁华

来源:张慧飞 陈桂珍   发布时间:2015-05-20 22:37:14 

未到嵊山梦已牵,登临不见满江船。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留下过深刻印象的嵊山岛终于在40年后的今天清晰地展示在眼前。40年前,我的父亲每逢冬季带鱼汛就要带上铺盖上嵊山,在那里的渔场工作组整整工作一个月,然后移师沈家门,直至带鱼汛结束才回家。在父亲的描述中,我童年的脑海里,嵊山就是千舟竞渡,万船云集的渔场中心,那鱼欢人闹、灯火璀璨的热闹场景不知牵动过多少沿海居民的心。今天,那片曾经繁华的水域依然碧蓝,但曾经樯桅如林的画面已经消失了,只有那些在海面上露出白色泡沫的贻贝养殖场似乎仍在述说着嵊山当年的辉煌。的确,对渔民来说,人跟鱼走,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特殊的地理位置

小学地理书有介绍:舟山渔场与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和千岛渔场并称为世界四大著名渔场。在《浙江省水产志》中,嵊山渔场与黄海石岛渔场和南海万山渔场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著名渔场。因此,嵊山渔场作为舟山渔场的中心,它的发展历史不仅是舟山渔业发展的历史,也是我国渔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其兴衰见证了东海渔业发展的兴衰。

嵊山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三江年入海径流量超过8亿多立方米,为嵊山海区带来了大量营养物质,它们与海水营养盐类结合,为浮游生物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测量分析鉴定,嵊山海区内有浮游植物120种、浮游动物123种、底栖生物112种,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451.49毫克/立方米。江河流水夹带着大量泥沙和沉积物,有利于各种鱼类栖息、生存、繁育。

嵊山渔场是舟山渔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三个不同性质水系相互交汇,是形成嵊山渔场的重要因素。另外,台湾暖流常年保持高温(水温15℃以上)、高盐(盐分34‰左右),春、夏自南而北切入,夏、秋盘踞在渔场东侧,逐渐向西沿岸靠拢,冬季则向南退缩。黄海冷水团冬季在西北风吹送下,以舌状伸向东海中部。春季,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及西北风的减弱逐渐向北退缩,加上长江淡水水源不断流入大海,形成南、北带状逶迤的水系混合区。嵊山渔场水温39月为增温过程,10月~翌年2月为降温过程,为各种鱼、虾、蟹类的生殖、索饵、越冬等生产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明朝将领督汛于此

如此优越的渔港地理环境,使嵊山渔场很早就吸引了大批渔民到此耕海牧渔。据《舟山渔业史话》记载:论及嵊山渔场开发,点名区域范围与作业规模的,至今考证见诸史文最早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郑若增所编的《筹海图编·御海洋》:曾尝亲至海上而知之。向来定海、奉象一带,贫民以海为生,荡小舟至陈钱、下八山取壳肉、紫菜者,不啻万计。上述定海、奉象,乃现时宁波市所辖镇海及奉化、象山等市县。因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康熙帝以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诏改舟山定海山,取海波永定之义作县名。而宁波府之定海则改为镇海。奉象即为现在宁波市所辖奉化、象山。而陈钱山、下八山,即为今嵊泗县所辖嵊山、壁下山诸岛。

嘉靖年间,出生上海的郑若增,曾在抗倭军中任职,随水师战船亲历陈钱山、下八山一带海岛巡游督汛,目睹沿海渔民扬帆驾舟在嵊山渔场作业,其人数已经是不啻万计

从郑若增留给我们的数据可以看到,400多年前,每逢渔汛季节,嵊山渔场已呈现出千舟云集、万人汇聚,合力撒网捕鱼的兴旺景象。

另外,我们在嵊山镇对面的枸杞岛上,看到一方高9米、宽约8米的巨石,耸立在西里和石浦两村交界的山岗上,上面镌刻着山海奇观四个苍劲雄奇的大字。这是明朝抗倭将领侯继高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所题。大字下面,还有几行小字:大明万历庚寅春,都督侯继高统率临观把总陈九思、听用守备宋大斌、游哨把总詹斌、陈梦斗督汛于此。

当年,倭寇之患被戚继光等平定后,到万历年间,东南海疆已经处于相对平静状态。但因相隔平定倭患的年代不久,明朝政府并未放松对倭寇的防备。所以侯继高作为浙江都指挥到枸杞岛督汛于此。汛,又称汛地,是明代驻军基层单位的名称,督汛,就是到前沿阵地检查战备。

听当地人介绍,侯继高当年是听了老渔民的意见,趁着风向转变,使了回草船借箭,将倭寇的船队烧成了一片火海。倭寇全军覆没,船只全部烧毁沉到海底。侯继高大喜过望,在枸杞岛上犒赏将士,乘兴登上了五里碑,豪兴大发,写下了山海奇观四个大字。

记忆深处的蟹黄饼

童年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嵊山岛的蟹黄饼。那是父亲每年冬汛从嵊山岛带回来的。那个圆圆的橘红色的蟹黄饼,十分像老式电灯上的那个圆圆的红色木隔板。煮白菜炒年糕时,切几片蟹黄饼放在里面,那味道真是鲜啊!那蟹黄饼是用那种红膏蟹的膏做成的,父亲有时候会带来一串足有十多个。可见当年嵊山渔场的鱼产品是多么丰富。穿越时光隧道,我们仿佛看到了悬挂在嵊山岛渔民屋檐下那些圆圆的橘红色的蟹黄饼,嘴边不由自主地升起蟹黄饼那鲜美的味道。

嵊山渔港在舟山群岛的东北部,面临滔滔东海,由嵊山、枸杞等环列的山峦小岛组成了天然屏障,从而使嵊山形成南北两个自然港口,南为泗洲塘,北为箱子岙,是渔船锚泊避风、补充给养、鱼货集散基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现代渔业的始祖张謇购置德国造的福海轮,在嵊山渔场开办江浙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公司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产物,是张謇多次上书朝廷后得以恩准而奉旨官办的。它不但引领了采用渔轮拖网生产这一当时创新的捕鱼方法,而且还带有现代渔政船保护管理当地渔业生产的职能。福海轮等公司船只的主要休整、补给、避风等均在嵊山南北两港。

解放以后,国家对嵊山渔港建设十分重视。1965年嵊山渔港被列为国家重点渔港,先后投资380余万元,进行港区设施建设。1972年起,省水产局和舟山渔港建设委员会又成立了嵊山渔港建设小组,先后投资1155.54万元,对嵊山渔港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建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是嵊山渔港最为繁华的时光,嵊山渔场的大、小黄鱼,带鱼,墨鱼四大经济鱼类名震四海。每当冬季带鱼汛期,嵊山渔场云集了来自浙、苏、闽、鲁、冀、辽、沪、津六省二市上万艘渔船。尤其在大风天,嵊山渔港船桅站成密密的森林,每当夜晚,七彩的船灯亮起,锚泊的渔船与进出港湾的渔船,它们摇曳的灯光与流动的渔火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渔、船、网、人、灯的海上奇景。

繁华过后是平静

今天伫立嵊山港口,蓝天白云,鸥鸟翩飞,浪花拍岸,景色依然壮美。不见了港湾渔船万灯齐放,不见了人声鼎沸热闹喧哗。嵊山镇上的街头静悄悄的,路人也不多,镇上那个曾经人头济济的中心电影院去年也已经改建成露天广场和灯光球场。中心街头的土墙上依然画满了带鱼、黄鱼、乌贼等四季鱼类,带鱼吃肚皮,闲话讲道理三月三,黄螺爬上滩这些舟山有名的歇后语似乎还在提醒我们这里曾经繁华的过去。对渔民来说,人跟鱼走,这是不变的规律。

年轻的嵊山镇镇长说,当年在嵊山,每到墨鱼产卵季节,清水汰横头,都驻满了一群一群的墨鱼,渔民只要用脸盆或撩盆舀,一舀就是一面盆。那个墨鱼可是真正的曼氏无针乌贼,是那种背脊圆圆的没有刺的乌贼,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现在我们吃到的乌贼并不是曼氏无针乌贼,渔民称为海底蛸,背脊上有根硬硬的刺,味道也没有曼氏无针乌贼鲜美。

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后期,由于人们无节制扩增捕捞强度,以及海洋污染等诸多因素,破坏了嵊山渔场海洋渔业资源基础及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致使嵊山渔场出现快速萎缩退化的历史性悲剧,不仅大、小黄鱼汛和墨鱼汛相继消亡,连号称全国第一大鱼产品的带鱼,也形不成鱼汛。好在现在无论政府和渔民都认识到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嵊山渔场目前已经形成万亩贻贝养殖基地。前几年,浙江海洋学院在省科技厅、省海洋与渔业局支持下,突破了曼氏无针乌贼的亲体捕捞、驯化培养、苗种规模化繁育和人工养殖技术。自2006年开始,每年在东海和舟山渔场投放曼氏无针乌贼苗种,使渔民们偶尔又能够捕获到了曼氏无针乌贼。

枸杞与嵊山两岛之间有条小小的海峡,那片水域叫三礁江,是嵊山渔场南北两港和枸杞至嵊山的主要海上通道,由于江的北端靠近嵊山岙口一侧有三块暗礁而得名,三礁江海域海底地形复杂,涨落潮时潮流湍急,恶浪滔滔,当地有三礁江、三礁江,无风三尺浪的民谚。如今在这片潮流湍急的海域架起了一座大桥,名叫三礁江大桥,使嵊山和枸杞两地民众结束了近在咫尺却不能陆上往来的历史。

走过三礁江大桥,世纪的嵊山渔场依然蔚蓝着,作为靠近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圈的海上乐园,它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谱写一首崭新的渔场史诗。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