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有一些生活在大洋底部热泉附近奇特的生命:陆地生物的酶,温度达到40摄氏度就会失去活性,但它们的酶在80摄氏度的条件下仍有活性。那完全是另一种生命系统,如果能够破译它的基因密码,它的利用前景将非常广阔。
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胡敦欣、相建海、管华诗、秦蕴珊、麦康森等5位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人大代表建议,从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像重视航空航天技术一样,重视海洋技术开发。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属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300万平方公里。近年来,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国家投入了更多资金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国家“863”和“973”重大研究项目中,都有海洋科研课题,但这些熟悉海洋的人大代表认为,国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与它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所占据的位置还远不相称。
我国沿海地区以13%国土,承担了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些来自海洋科技界的人大代表认为,海洋是能源、淡水、食物的潜在宝库,其潜力依然巨大。
“海洋不仅有巨大的利用价值,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科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胡敦欣代表说。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近二三十年来海洋与大气学界研究的中心问题,胡敦欣院士带领中国学者介入了“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和“世界大洋环流试验”两个国际性的大型气候研究计划。他说:“如果找到海洋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及早地对厄尔尼诺等异常气候现象作出预报和预防,减少危害。中国对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的研究,应当在国际上占有一定地位。”
“实施海洋开发,可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空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国家“863”资源与环境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海洋生物)的首席科学家相建海代表说:"水产品在动物蛋白质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五分之一,海洋已经成为人类蛋白质供应的重要来源。海洋生物采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形成了独特的分子结构,有巨大的研究、利用价值。"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蓝色农业”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成为一些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秦蕴珊代表说,海洋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富钴结核等深海资源也极为丰富,发展深海勘探、开发和利用技术,是解决我国21世纪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能源需求的重要一环。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还比较落后,有些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这些海洋科技界的人大代表认为,海上安全、海洋权益、海洋资源与环境等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无论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维护,还是对于增强我国海洋科研水平,提高我国在国际海洋领域的发言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麦康森代表说:“历史已经证明,强国必先强海。政府应加强海洋科学研究,因为它既有潜在的价值,又是非常现实的需要。”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