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壳的演化

来源:舟山科普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2:48:01 

现生鹦鹉螺的壳是一个圆形卷曲的形状,但是在它幼年的时候,或者说在它一出现的时候并不是现在的形状,而是一个圆锥形的壳。壳的形状从圆锥形的到圆形卷曲发生了变化。这变化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在现在记载的化石中鹦鹉螺的化石种类是十分丰富的,主要表现在壳的形状上,壳不仅有大小的区别还有形状的不同。有直形、弓形、环行和旋卷形等,少部分为锥形和螺旋形。在化石的分类中将他们分成8种类型:直角石式壳、弓角石式壳、环角石式壳、触环角石式壳、鹦鹉螺式壳、锥角石式壳、短角石式壳、喇叭角石式壳。

鹦鹉螺是一个较庞大的类群。在以上8种类型中真正以鹦鹉螺命名的只有一种,从以上众多的鹦鹉螺壳的形状上可以看到鹦鹉螺是一个较庞大的类群,它们在壳形和壳饰、壳的基本构造上都有共同的或相近的特征。

在平旋壳中,壳的每旋转一周称为一环,最后旋成的旋环为外旋环,外旋环以内的所有旋环称为内旋环。根据旋外环与内旋环接触或包围其一小部分的为外卷,外卷环包围内卷环的侧面不超过一半的为半外卷,若超过一半的为半内卷,外旋环完全包围内旋环侧面的或者仅露出极少部分的则称为内卷。

在古生物的分类中,鹦鹉螺是一个亚纲。鹦鹉螺亚纲的进化趋向为主要是以缝合线、体管和贝壳的外形作为标志的:缝合线由简单到复杂,早古生代的为圆环形或仅有微微的弯曲,到了晚古生代缝合线弯曲的比较显著;壳形有明显的鞍和叶,中生代则发育则有明显的鞍和叶壳形由直至微弯到旋卷,由外卷到内卷,体管由小体管到大体管,然后又由大体管到小体管

鹦鹉螺类自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了一些小形的、构造简单的隔壁颈短和壳体微弯的类型。到奥陶纪迅速发展,趋于极盛,壳体增大,构造也向复杂化除了直形壳以外还发展出现了平旋壳。志留纪到泥盆纪鹦鹉螺开始衰落。三叠纪末期,直壳类绝灭,旋卷类也变得少了,仅留下今天生活在深海中的一个属。如果我们把现生的鹦鹉螺与最初的鹦鹉螺的祖先相比,谁能想到它们之间有着直接的因缘关系呢?

有趣的是,在鹦鹉螺壳室的每个壁上还生有很多条清晰的环纹,称为生长线,同一个地质年代的鹦鹉螺化石,其生长线数目是一样的。例如,距今32600万年前的鹦鹉螺化石上有15条生长线,距今6950万年前的鹦鹉螺化石上有22条生长线,现生的鹦鹉螺则有30条生长线。可见鹦鹉螺生长线的数目随着年代的不同发生变异,从远古到现代,生长线的数目越来越多。通过生物学与天文学的有关研究发现,不同年代鹦鹉螺生长线的数目与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要的天数恰相吻合,因为在距今约32000万年前,月亮离地球较近,绕地球一周需要15天,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月亮离地球渐远,绕地球一周需要22天,现在月亮离地球就更远了,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30天。所以,有人戏称鹦鹉螺为“伟大的天文学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