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家”梅自强: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来源:中国常州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03:21 

从最初的只想找饭碗,到最终成了纺织权威,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执着地重复着保尔的名言: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莱比锡,梳棉机令世界广泛关注

“我学纺织是受舅舅的影响,他在刘国钧先生开办的大成一厂从学徒做起,后来搞了管理。上世纪40年代大学毕业不好找工作,就考了当时全国独此一家的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

梳棉是纺织的心脏,只有梳得好,才能纺得好。 “大学三年级暑假,我去青岛一家工厂实习,把手伸到梳棉机里想探个究竟,结果手给伤着了,到如今右手中指还不能弯。”

手受伤,心却记着梳棉机,1954年赴苏联留学,梳棉成为梅自强当仁不让的研究选题,“从1954年到1958年,我在莫斯科纺织学院,师从前苏联老一辈纺织专家拉科夫教授苦读4年。学校周六组织舞会,我一次也没去过,都扎在图书馆里了。”

在苏联,梅自强重点研究的是:梳棉机高速运动时,气流对纤维和杂质分离过程的影响。“我相信梳棉机是可以高速高产的,但要有措施。苏联教授对创新的重视,令我终生自觉地关注创新、追求创新。更为直接的是,这次的论文题目奠定了我后来研究的主攻方向,让我很快学以致用,服务于新中国蓬勃发展的纺织工业。”

19586月底,获得苏联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的梅自强毕业回国。7月初,他就到中国纺织科学院报到。随后就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提高梳棉机产量的试验工作中。

1958年,在单机试验基础上,青岛纺机厂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20台样机,半年后在青岛国棉五厂通过鉴定,台时产量达到了23公斤,定型号为1181E型。1959年秋,其中一台梳棉机参加了在莱比锡举行的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8年磨一剑。从1958年至1966年,高产梳棉机的研究从小试、中试到大面积生产试验,前后四次设计制造新样机,到19665月在青岛五厂通过鉴定才告一段落。梳棉机产量由35公斤提高到25公斤,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万锭配台由原来的48台减少到810台,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A186型成为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产梳棉机的主要机型。

1978年至1980年,梅自强回到纺织部生产司工作以后和同事重点帮助了约占当时全国棉纺生产能力三分之一、合计556万纱锭的122个棉纺厂提高了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增产的棉纱约相当于新建50万锭生产能力。

挑战“乌斯特”,国产条干仪问世

乌斯特是一家瑞士公司的名字。其闻名于世的产品便是独家生产的纱线条干均匀度检测仪。

“改革开放后,纺织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要求用国际通行的标准检测我们出口的纺织品。纱的质量只认用乌斯特条干仪检测的数据,而当时国内的质量检验大多是手感目测。于是,我们只能从乌斯特公司进口条干仪,每台要58万美金。”

当时在纺织部生产司工作的梅自强,敏感地意识到应当有自己生产的被国际认可的条干仪。“可是要做到太不容易了。因为这种条干仪,连日本人做出来的产品都达不到国际认可标准。”

1982年,梅自强赴陕西咸阳开一个研讨会,宝鸡782厂的厂长找到了他,希望能推荐一个“军转民”的产品。“我跟他们建议,纺织行业纺织机械厂很多,一般仪器你们就不要做了,要做就发挥你们的优势,开发生产我们纺织行业做不了、做不好的产品——条干仪。”

厂长没有轻易答应,而是带人搞起了调研。一年半后,这位厂长跑到纺织部找到梅自强。“我就帮他们申报了一个技贸结合项目,一次性引进乌斯特公司50台条干仪,以此为条件答应我方派七人小组前往学习。我们去的人不仅学习了条干仪的检测、调试和使用,还掌握了关键件的材料材质和加工要求等等。

课题组很快确定了研制方案并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论证。“但我后来才知道,按照这个方案研制出来的条干仪不能完全取代进口,于是我又跑到782厂去了一次,要他们修改方案,目标就是要达到乌斯特条干仪的同等水平,取代进口。”

几经努力,1986年,一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条干仪通过鉴定,投入批量生产。

“乌斯特公司没想到,他们独家生产的条干仪,中国人3年就研制成功。YG131型条干仪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台仪器只要花进口价的二分之一,并且很快就开始供应纺织企业。”梅自强提起往事兴致颇高。

2007年,已更名为长岭纺电的原782厂为梅自强颁发了“长岭纺电特别贡献奖”。“长岭纺电目前的攻关项目是棉花大容量快速检验仪,即将进入鉴定阶段。这是国家正在推行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必需的一台重要仪器。如果成功,那么一台130万元人民币的进口仪器,将由只需要一半价格的国产仪器替代。”

不只是782厂,只要国内企业需要,梅老都会热心相助。“但有一点,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能做假,而且要找准定位。”梅自强语气坚定。

纺织,是永远的民生产业

听梅老讲跟国内企业的联络,记者便有些心急。常州可是纺织传统城市啊,常州的企业在梅院士心中分量如何?

身为正衡校友,且弟弟、妹妹均在常州,梅自强几乎每年都要回常州出差开会。“我的童年、少年都是在常州度过的,父亲就是市一中的教员,对故乡我有特别的感情。”

“国家是怎么给纺织定位的?民生产业、传统支柱产业、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任何一个时代的老百姓都离不开穿嘛。当然,在常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这就要求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向高档发展。”

接着,梅老跟记者谈起了印象中的常州纺织企业。“有些是传统纺织产品,比如牛仔布、灯芯绒,这两只产品常州都在做,黑牡丹的牛仔布在全国有明显优势,但灯芯绒原有的优势就弱一些。再比如从纺织机械角度而言,常州钢筘厂就非常有竞争力,质量品种都不错。同和纺机公司生产的罗拉占了国内市场的一半。再比如常州有家新建不久的依丽雅斯纺织品公司,是做窗帘布的企业,也是以品种与质量取胜。”

为了有助于记者理解,梅老从书柜里取出了一件新衣递给记者。“你摸一下看,感觉是不是非常舒服?这件衣服的不同之处在于是用低扭矩环锭单纱技术生产出来的。一般纱纺完后,两根纱并在一起可以纽成一根小辫子,但用这种技术两根纱就扭不成一根小辫子,捻度很小、强力不低,纹路清晰、染色性好。”

“有一次山东一家纺织公司的老总走进我的办公室,指着身上的衣服告诉我,这种面料的衣服欧洲市场上一件2万欧元。你想想,如果我们自己能不断开发出新品,该具有多大的竞争力啊。”

话题接着围绕创新。“任何一种面料都不可能在市场上永远流行,都是流行一时,而变中求异、引领潮流是纺织最大的魅力。比方说牛仔布这种面料吧,加入一点弹力丝,就成为弹性牛仔布,进行仿旧整理,身价就不一样了,这两款都曾走俏国际市场。你说到底有多难,也不见得,关键是你要有那颗心,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5月18,梅老再度来常,为常州纺织学院的学生做精彩讲座,同时走访一批企业。他那饱含期望的眼睛似乎在叮咛常州纺织企业——多走出家门长见识,多进行产品研发,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何愁不能占领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人物简介 梅自强:1929426出生于常州,1951年毕业于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分配到东北纺织管理局工作。1954年至前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学习,1958年获前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纺织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