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维系师生情谊的纽带——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

来源:新浪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15:51 

“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而教学是维系这种联系的纽带,也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理解的途径。”在清华大学环境系的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刚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教授这样说。

“自从我考进清华,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郝教授思绪万千,从一个1965年身上揣着仅有的10元钱来到清华的懵懂少年,到现在两鬓斑白的教授和导师,清华给予他的是如此丰厚的经历。

有一种成功源于责任

提到老校长蒋南翔先生以及授业恩师李国鼎先生对自己的栽培和照顾,说到学校领导给予的机会和待遇,郝吉明教授认为,正是“老师的关怀和学校提供的平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郝吉明在这一点上深有体会。他最初选择大气污染与控制作为自己的专业,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的决定。攻读硕士和博士阶段,又在自己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和老师的要求下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改换过专业方向。

专心致志地积累与发现,郝吉明认为这是自己在学术上能够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至于成功,他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在他看来,专业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冷门热门,有的只是重要性的差别。“无论是学生还是学者,你研究的东西都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是不会有什么重点项目可以做的,更不会有什么突出的成绩。”

在今天看来,郝吉明选择了一个有着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现实挑战的领域作为自己的专业。但是在他看来,压力和挑战都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惟一指引着他的是学校科研的需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郝吉明说,不是他的成绩为这个专业领域贡献了什么,而是这个专业成全了他,“专业科研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舞台,社会的需求使得我们在这个领域中做出一些成绩成为可能”。

有一种精神贵在坚忍

正是出于这种想法,郝教授在多年来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和压力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自身的得失。他所忧心的只是大气污染的控制如何与现有的国情结合在一起,环境的治理如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我们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可能只要环境不要经济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损害环境的做法也是不对的……把环境的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找一个平衡点,这是很困难的一个问题。”谈到这一点,郝吉明一下子沉重起来,眼底泛起一丝忧虑。

并不是所有的工厂和项目负责人都能够有足够长远的目光来对待专家学者的科学建议,有的厂长干脆就放出话来,最不欢迎清华大学的郝吉明,因为有的时候“就是他一句话,预算就多出了一个亿”。这样的责难,郝吉明是不在意的,因为“只要我们的结果是基于科学的调查数据和正确的分析,那么就应该坚持下去”。

有一种良师更似益友

在肩负着繁重科研任务的同时,郝吉明教授还担任着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还开设了本科生课程。他给本科生上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他为这门课编写的教科书现在同时在150多个高等院校使用,影响相当广泛。在前不久结束的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中,郝吉明榜上有名。这些都是郝吉明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这是学生们对他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有什么比一个老师受到学生的肯定和爱戴更能体现为人师长的价值和尊严呢?有什么比来自学生的支持和热爱更能在繁重的压力中给予老师宽慰与安抚呢?郝吉明脸上抑制不住的笑意明白无误地写着答案,而这种笑容在提到他的学生的时候绽放得更加明丽。

“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而教学是维系这种联系的纽带,也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理解的途径。”谈到如何协调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时,郝吉明这样说。这些年来,郝吉明在春季学期开设研究生课程,在秋季学期开设本科生课程,一次也没有间断过。他时刻与学生们保持通畅的交流,不仅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也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的一线讲台上。他很忙,但是只要是学生们找他,他从来都不耽误;他很辛苦,但是即便是坐飞机专程赶回来,他也要准时出现在课堂上。只要是为了学生,郝吉明从来不计较投入与付出,因为在他看来,学生始终都是第一位的,学生的质量和学习成效才是清华之所以为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