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座城市与海洋的千年约定
泉州,一座城市与海洋的千年约定
(一)
泉州,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一座遍布红色刺桐花的海滨城市,一座扬帆世界千年的航海之城。
太平洋的海风,多少年来,持续不停地激荡着这座城市内心的豪情。台湾海峡上的帆影,多少年来,源源不断地舒展着这座城市向外生长的力量。
2010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庆祝活动将在福建泉州隆重举行。这是中国人与海洋激情相拥的日子,这是全国航运、港口、航海保障及相关产业的共同节日。
在泉州,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看到,一座城市与海洋的千年约定,不断奏出华彩乐章。
在泉州,铺展未来的宏图,我们看到,一座千年古港,新时代面向海洋再次起航,“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正在重现。
(二)
人类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70%是蓝色的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的生物约有80%在海洋之中。
航海是人类利用、开发海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世界各国相互沟通、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没有航海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世界。
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很早就开始了海上活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的海外交通活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航海,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从1985开始,呼唤从未中断。
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关注海洋、关注航海,让国人都知道,除了陆地和岛屿外,我们还有一片“蓝色的国土”!2005年至今,中国航海日庆祝活动已分别在北京、上海、青岛、江苏太仓、大连五个城市连续举办五届。
航海日的风帆,这一次高高飘扬在泉州港。
(三)
陆地上有一个泉州,大海上还有一个泉州。泉州的土地总面积为1101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却有11360平方公里。
陆地泉州和海上泉州的相交处,是长达541公里的海岸线,适合建港岸线113.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57.2公里。
这座城市的基因里,就蕴含着与大海拥抱的自然禀赋。这座城市的历史中,写满了与大海的亲密接触。
南北朝时期的史籍,就有泉州与海外往来的记载。一千多年之前的唐朝,泉州成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唐朝之后,4个世纪里,泉州港经历了4次飞跃:北宋时,赶上并超过宁波,仅次于广州;南宋初,赶上广州,与之难分伯仲;南宋末,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港口;元代,成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
这里,上个世纪曾经出土一条36米长、载重200余吨的宋代远洋商船,被誉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珍贵文物”。“水密隔仓”的技术,比欧洲早1100多年。
这里,至今奇迹般地保留着众多海上交往的史迹,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76处,还有我国唯一反映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历史上闻名的东方贸易大港,在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泉州,因此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四)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在西方世界里,来自东方的丝绸和瓷器,既是珍稀的,更是高贵的。运输、交易丝绸和瓷器,并在东西方世界间展开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与交流的,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漫长商道。
唐末,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乱截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也为位于东南沿海的泉州提供了历史性的崛起机遇。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商人们,穿越马六甲海峡后抵达中国,继续将丝绸和瓷器、茶叶等销往西方,也将西方货物运往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渐渐形成,泉州正是最重要的起点之一。
到南宋时,泉州已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往来。元朝时期,泉州港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贸易大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海上贸易网络延伸到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广大地区。明朝,这里又是大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出发港。
面向海洋出发,泉州输出的是善意与生意。迎接海上来客,泉州迎来的是交流和融合。
作为一个早期开放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历史上长期鼓励外商定居,容许各种宗教并存。除了佛教、道教与本土的民间信仰外,国外各种宗教也随来泉经商的商人来到泉州,在泉州发现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及其他石刻多达160余方。泉州因此有“宗教博物馆”之称。
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见到满城的红色刺桐花,将泉州称作“刺桐城”。刺桐是一种原产马来西亚的热带植物,如今已成为泉州的市树。这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泉州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在泉州。
(五)
明代以后,政策变迁,泉州港逐渐淡出。世界对泉州逐渐陌生,但泉州并未因此而忘记世界。
凭泉州造船业的发达和海上交通的优势,凭向海而行多年形成的胆魄,泉州人一如既往地走向世界,一批又一批泉州人跨洋出海,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
如今,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也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720万泉州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还有旅居香港同胞70多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多人,台湾汉族同胞中约40%祖籍泉州。
改革开放,泉州再度崛起。面向大海,发挥优势,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三十年来,侨乡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泉州,曾是福建较为落后地区之一,如今是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1年保持全省首位。
当年出海讨生活,如今回家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对外开放扎实推进,泉籍海外乡亲或回乡投资兴业,或慷慨解囊兴办公益。截至目前,泉州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87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台资15.3亿美元。全市累计接受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近80亿元,约占福建省接受捐赠总额60%。
三十年来,一条被誉为“泉州模式”的发展之路已然形成: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
(六)
泉州因港口而有过去的盛名,泉州因港口更有明日的辉煌。
在泉州57.2公里的深水岸线上,可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58个,规划综合通过能力可达56816.5万吨(集装箱1990万标箱)。
海的呼唤从未停息,对海的向往从未消逝。“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个新的战略在福建这边土地上诞生,泉州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位。
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起航,今天的万吨巨轮在这里进出。泉州港已建成泊位7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6个,最大靠泊能力为30万吨级。2009年一年,这里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666万吨,集装箱125万标箱,内贸集装箱运输综合实力居福建省首位,成为全国内贸集装箱运输六大港口之一。
海的旁边,是日益强大的临港产业经济。沿海一线,泉州已布局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装配、修造船业、纺织鞋服等25个优势产业集群和一大批的规模企业、优势企业。当年的东方第一港,如今是我国石化产业规划九大基地之一和沿海八大修造船基地之一。
海陆相连,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港铁路将港口与城市相连,让沿海与内地相通。港的腹地越来越大,海的辐射越来越远。2010年,预计泉州港口吞吐量将超过1亿吨。
扬帆出海,互通有无。当年,这里有载重200余吨的远洋商船;如今,泉州船厂造船项目正在兴建,全部工程完工后,年造船吨位可达到260万载重吨的能力。
跨越海峡,携手并进。泉州还是大陆较早享有对台通航政策的口岸之一。目前,泉州港已实现对澎湖和台湾本岛海上双向货运直航,成为福建省沿海地区与金马澎货运直接往来货物吞吐量最大、来往最频繁的口岸之一。泉州—金门客运航线也已成为继“两门”、“两马”之后的第三条客运航线。
这是人类与海洋日益密切的时代。这也是隔绝不同大洲间的海洋显得越来越小的时代。大洋彼岸的经济寒风乍起,让直面海洋、外贸发达的泉州也感受到几丝凉意。
应对危机,加快发展,“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泉州的目光再一次落在身边的海洋、港口之上,“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定位,开启了建设现代化泉州的新征程,“一湾两翼三带”的海湾型大城市规划即将展开。
(七)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与海的亲近,对海的向往,刻在这座城市的基石上,跳跃在泉州人爱唱的歌曲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是在大海边成长的人特有的豪迈。
泉州!海边的泉州!一千多年来,无论是辉煌还是蛰伏,起起落落之间,这座城市始终未曾忘记与海洋的约定。
当年的东方大港刺桐城,一场关于海洋的盛会正徐徐启幕。
生机勃勃的海峡西岸建设热潮中,这座城市与海洋的又一次相拥,早已开始。
期待泉州!祝福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