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底探宝 水下13天"舟山第一摸"摸到了什么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20:55 

下水的考古队员需要两个“表”,一个是定位仪,用于帮助潜水员确认同伴的位置,以防发生意外。一个类似于GPS定位仪,比如找到什么后,就可以记录下坐标,以便再次探查。

《舟山海底有未知古沉船?国内水下考古精英扎寨探宝》追踪

昨晚,十多个年轻人在宁波聚餐,纪念13天来共同的出生入死。

他们是此次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的专业考古队员,都是70后或80后。过去的13天,他们穿梭在嵊泗列岛海域,探寻遗忘在大海中的宝藏。下一步,他们将去温州、台州。

我执拗地4次问本次考古队执行队长、宁波水下考古基地主任林国聪:“这次水下考古是成功的么,收获是否超出了你们的预期?”

林国聪没有正面回应:“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奔向一个又一个水下疑似点,排除99个,收获1个惊喜。”

如此心态平和地科学看待这次舟山水下考古,我觉得,老天对队员们还不错:在茫茫大海上做的5道选择题,至少对了一道。

630712,考古队依次探寻了5处疑似水下文物点,有一处文物点给了他们回报:发现一艘沉船,捞出了30个瓷碗。看做工,那是清代的物件。

队员们说,在大海中做考古选择题,决不是人们熟悉的四选一,而是现实版的“大海捞针”。

暗礁旁捞上来30只瓷碗

在两三百年前的清代,有的船运送货物到遥远的异国,有的船来往于岛屿和大陆之间,贩卖着岛民的生活必需品。

嵊泗海域有一个叫做江礁的礁石。落潮时,它是一个不小的岛屿;涨潮时,它没于海水下,成为暗礁。暗礁是船只杀手,在清代,不知有多少船被它暗算。

这次,考古队发现了其中的一只,它躺在江礁旁的海底,水面下21米。

日复一日的涨潮落潮,不可低估的自然潮汐能量将沉船冲碎。队员潜入海底,看到几块船板,一堆瓷器散落在船板四周,他们捞起了其中的一些。

捞上来的30只瓷碗,多数碎了,完整的几个,看上去做工粗糙,是百姓家用之物。但这并不能否定沉船的考古价值,它们有助于更多了解古代舟山人的生活。

水下55米能见度为零

到昨天为止,共排查了5处疑似文物点,4处在海平面以下20-30米之间,一处深达55米。

枸杞岛附近海水中的3处疑似点让队员们失望了。或查海难记录、古海图,或听渔民们口耳相传,那里似乎“有东西”,但是,疑似点水域搜过了,再把搜寻范围扩大一倍,还是一无所获。“或许强有力的洋流已把文物带走,或许海底淤泥已把它们深埋”。

还有一处疑似点在海下55米深处,队员们无奈放弃,如果硬闯,或许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那片海,靠近泥沙俱下的长江入海口,水下能见度为零。

65处疑似点可能有文物

舟山水下觅宝,始于2007年,3年间,最大惊喜来自于晚清最大军舰“海天号”。

甲午海战中,名列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覆灭,战后,为重建中国水师,清廷从英国购买了巡洋舰“海天号”。这艘战舰长近130米、宽14米,服役8年后的19044月,触礁沉没于舟山海域。

当时,清廷捞起了船上的机器设备、枪炮弹药,从海水中抢出的财富价值35万两白银。40年后,侵华日军再次盗捞海天号,拿走了十多吨的铜螺旋桨和数十箱船内物品。

离开世人目光整整65年,去年7月,水下考古队在舟山嵊泗北鼎星岛附近水下再次发现了海天号,确认舰艇甲板以下依然完好。

舟山海域埋着多少条载满珍宝的沉船,没人知道。我们知道,这里是五代两宋乃至元明清远东贸易的中继站和中转港。

目前,65处水下文物疑似点已进入考古队的法眼。

浙江海底寻宝有多难?

林国聪,福建人,29岁,200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考古学专业,供职于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投身水下考古7年。

司久玉,河南人,26岁,200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供职于水下考古舟山工作站,入行初期搞陆地考古,去年拿到了潜水证书,成为舟山持证水下考古第一人,人送外号“舟山第一摸”。

浙江水下考古圈不过10多人,昨天傍晚,我采访了林国聪和司久玉,希望找寻两个答案:他们做些什么?听说在浙江海底找宝贝格外难,难在哪里?

水下考古高风险强劳动低报酬

做水下考古,用世俗的眼光看,是一份性价比不高的职业:高风险,强劳动,低报酬。

司久玉说,在海水中痛并快乐着,是因为钟爱水中探宝的感觉,“水下的未知世界,让我们这些7080后们痴狂”。

司久玉干过陆上考古,也干过水下考古,他说,同样找寻一件珍宝,在海水里,难度超出陆地上百倍。但是,一旦找到了,那种兴奋感,也要超出许多。“在海里,还能找到鱼儿的自由自在。”

司久玉用“钢丝绳上的舞蹈”形容自己的工作。

考古时,平静的海水之下隐藏着两大杀机。一是渔网,如今的先进渔网布满锐利鱼钩,若潜入能见度低的水域,水下不易发现渔网,易卷进去;二是暗流,海底地形多变,洋流经过时,易产生强冲击力的暗流,一旦冲走绑在身上的绳索,将陷入险地。

水下考古,中国考古队员最多能下潜100米,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深度。不过,在这个深度的水下,队员的脏器面临着海水的强压。

浙江海洋寻宝泥沙是头号大敌

水下寻宝难,浙江海域寻宝是难上加难。

泥沙,是浙江海域寻宝的头号大敌。既面对长江口,又面对钱塘江口,两条大江裹挟陆地上的泥沙冲向海洋,让浙江的近海时常黄汤一片。

水中的能见度,和陆地上动辄就是几十公里相比,要低得多,而泥沙让浙江海域的能见度变得更低。能见度太低,潜下水去,不光有宝贝看不清,还是潜水员的致命威胁。

一艘船沉入水底,随江水而来的泥沙紧跟着也向海底沉淀,覆盖在船上,经过几百上千年,一艘沉船就被深埋在淤泥之下。此时,就算探测器能发现淤泥下的异常,要在海底拨云见日,挖出沉船也难于登天。

浙江海边少沙滩,多礁石,在这样的岸边,往往水更深。福建的海岸,考古往往可以在十多米深的水下进行,而浙江,一般超过20米。

林国聪说,每多下潜10米,潜水员能在水中呆的时间就要缩短一半以上,意味着打捞文物的时间和花费会成倍上涨。

链接

全国持证的水下考古队员70多人

一半还在坚持水下作业

水下考古,中国发端于1986年,沉寂21年后,因2007年发现沉船“南海一号”,开始被公众热捧。

如今的中国,没有一所高校开设水下考古专业,唯有厦门大学为考古学专业学生开设了一门水下考古课。

将一位考古学专业毕业生变成入门级的水下考古队员,至少需花费10万元的培训费。1989年至今,国家文物局搞了5期水下考古培训班,该培训班被视作中国水下考古“黄埔军校”,司久玉是第五期学员,人称“黄埔五期”。

当前,全中国持证的水下考古队员有70多人,其中一半的人还在坚持水下作业。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