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观点】许健民谈气象事业发展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5-05-20 23:26:11 

编者按:

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刚刚在京落幕。大会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提出要重点推动八项科学技术发展,即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健康科学技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两院院士大会精神,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网专访了气象部门两院院士,希望透过他们对大会感悟、学习,以及数十年的不懈思考,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气象事业发展转变,实现气象事业更大发展。许健民:精准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611,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大会刚刚落下帷幕,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表示,目前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首先要从对这些问题的精准定义入手。

W020100617531932851563.jpg (500×590)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

肯定成绩,也要看到问题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就当前要重点推动的科技发展工作提出8点意见。这些意见中,有一些直接和具体地提到了气象部门的任务,如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空间探测能力、对地观测能力等。许健民表示,这是因为气象部门的工作对国计民生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表明气象工作离实现科学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他说:“我们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争取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许健民表示,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由国产卫星和雷达组成的业务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监测网。“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许健民说,“卫星和雷达监测网有效地监视着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使预报人员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我国积累的大量卫星和雷达资料案例、天气会商的讨论水平、各省预报员所撰写的手册、每年举行的天气预报总结研讨会报告、我国主要气象杂志所发表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

同时,许健民也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我国的气象卫星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卫星数据的定量化处理的精度有待提高、卫星数据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同化尚未完成等。此外,气象事业的其他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和困难,像如何提高我国自己的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精度、如何提高短期气候预测的可信度等方面。“这些重要的疑难问题制约着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水平。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所需要的智慧和工作量,不少于建立己有的系统,甚至更加困难。”许健民告诉记者,“但是已经进行过的实践、已经获得的经验、已经体验到的不足,绝不能忽视。它们都是宝贵的财富,其中包含着未来取得成功戓更大成就的希望。”

解决问题,要先从问题的精准定义入手

如何更好地解决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许健民说:“解决问题,要先从问题的精准定义入手。通过观察、体验、感知、认识、分析,认清问题的物理学本质,在此基础上选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切入点找准了,就意味着己经站在解决问题的半路了。”他认为,认识问题要“见树见林”。“见林”,是指对事情的全貌,要有总体的理解;“见树”,是指对事情的细节,要有透彻的洞察,一步一个脚印,确认每一步都对。既在宏观上看到事情的全貌,又从微观上理解它的细节,才能科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科学定义,则是妥善解决问题的基础。

对决定要解决的问题,则需要去努力克服困难。许健民告诉记者:“这就需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轻易放弃目标。那些困扰着我们的热点问题,常常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半途而废等于不做。克服困难的体验,只有在走出困境以后才能领悟。处身于困难之中,你犹如在热带雨林里,荆棘丛生,找不到出路;问题解决以后,回顾过去的经历,你又好像登高远望,一览无余。”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只有在经历并且克服一些困难后,才会逐步走向成熟。

对人才问题要采取宽松的态度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技工作,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加强人才工作。许健民认为,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在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方面,要努力克服一般化;在加强人才工作方面,要努力建立宽松的环境。

“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今天,靠个人努力可以解决问题的事情不多了,需要依靠团队。”许健民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做研究工作,需要细致的探索、观察、分析,在貌似杂乱无章的世界中发现客观存在的事实,指出它的机理;做业务工作,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察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做领导和管理工作,要知事、知人,爱护、珍惜、关怀、团结、带领自己的队伍,从一个目标引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在团队中还要与其他成员相互尊重,协作共事。”他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把着力点放在与自己的职务和职责相应的杠杆的支撑点上,在自己职务所在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人和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人又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以应该尤其重视气象事业的人才建设问题。许健民说:“对人才问题要采取宽松的态度。”这种宽松的态度要体现在要鼓励科技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上,既要激励成功,又要允许失败。他表示,对于做出了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要及时恰当地肯定;即使科技人员在短时期内遇到了困难,只要他一直在踏实努力地工作,便不要求全责备。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够做出一到两件真正创新的科研成果,已经实属不易。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勇挑重担、建功立业。

当前,国际国内各种形势复杂,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气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今年春季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上,中国气象局党组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提出要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气象工作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推动气象事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提升气象事业发展软实力。

回顾气象事业60余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进步,每一项巨大成就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离不开自主创新的带动,离不开气象人才的倾情付出。因此,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的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于气象部门来说,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气象科技作为支撑,预报预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这“四个能力”的提高就成了一纸空谈。当前,推动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与编制“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搞好气象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其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和科研条件。进一步扩大气象科技研究领域,紧密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健康科学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以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气象科技研究力度。进一步以开放合作的胸怀,加强与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部门的合作,形成气象科技发展的共享共赢的新局面。

实践证明,气象事业实现更大的发展,必须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的攻克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经过60余年的探索和创新,我们在气象卫星及应用技术、新一代气象雷达及应用技术、数值预报技术、多源资料分析与融合技术、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须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从技术层面上,要继续下大力气在若干重要领域要能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一些关键领域要能够形成明显优势。从管理和制度层面上,当务之急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特别是面向业务应用的评价机制,切实解决目前科研与业务“两张皮”现象。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前,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气象部门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动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切实推进“双百计划”和“强基工程”,统筹推进各类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制度和环境条件。建立科学有效的引进、培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培养和调动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进一步加大气象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等方式,在重点领域和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形成一流的科研攻关力量。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气象部门来说,我们只有在发展中促进转变,才能在转变中谋求新的发展。但无论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是推动自身发展方式转变,都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谋划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科学发展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