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疑有“康公地” 图

海岛疑有“康公地” 图

来源:烟台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3:31:12 

烟波浩淼中的长山岛

王沟墓群出土的提链壶

王沟墓群出土的鼎

王沟墓群出土的玉器

规模巨大的王沟墓群10号墓康公是姜姓齐国最后一代君主,民间有时称他为“齐康王”。康公虽然生于诸侯贵族之家,沿袭着姜姓家族的血脉,但是后来终因沉迷酒色、疏于政务,而被当时的齐相田和废黜。

胶东大地上,“康王坟”、“康公城”、“康王山祠”等地名在民间颇为流传,然而康公被废后究竟在何处定居安眠,却没有明确书面记载。今人惟有不断地探寻考证,不断拉近与康公的距离,进而感知当时的政治局势与社会文明。

被废黜的国君

齐国的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由于在周朝灭商建国时功勋卓著,在西周初年便受封于齐国,在今天的淄水至潍水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在姜子牙及其后人的精心治理下,齐国发展成为一个在经济、军事、文化都十分强大的诸侯国,并在齐桓公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到了春秋晚期,齐国的领地占据了今天山东的大半部分,成为周代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时,齐国的新兴贵族田氏渐渐露出头角展露锋芒。

田乞作为田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一位韬略极深的政治家,一开始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仅为齐景公的大夫。然而,他以大斗出、小斗收的方法,“行阴德于民”,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宗族的日渐强盛。在与其他强大宗族的角逐中,田氏逐渐确立了在齐国的专权地位。

尤其在齐景公死后,田乞杀掉新君公子荼而另立悼公,掌握了齐国生杀予夺的大权。从此以后,田乞的后人多任齐相,权倾一时,君主也开始成为田氏家族的傀儡。

公元前391年,齐相田和废除当时在位的齐君姜贷,自立为新君,姜贷便是后世所称的齐康公。

迷蒙难辨的流放之地

姜贷被废后所归何方,《史记》中只有寥寥数字的记载———“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康公卒,绝无后。”这一段粗略的描述遂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揣测与遐想。

考古界普遍认为,康公的流放之地应该在齐国境内。“田和篡位后所能号令的范围也只有齐国,如果把前任国君流放到他控制不了的地域他岂能安心?”原烟台博物馆副馆长林仙庭解释道,而所谓的"海上"林老则认为是滨海一带包括海岛的泛称。

按照当时的政治习惯,新掌权的国君通常都会给已废的君主一定的生活待遇,也就是说流放的地点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考古人员继而对康公的流放之地进行了初步的范围设定,然而具体的探寻工作却仍旧曲折。

史学家们在对康公流放地点的考证中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芝罘岛、牟平、福山、文登等都成为备选之地。经过考古调查,牟平、福山、文登、莱阳的几处地点,虽然有的也有春秋时期的遗址,但是却都没有发现与齐康公有关的遗迹、遗物。

这其中情况比较特殊的是芝罘岛,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之前这里就是一处繁华的地方,将康公迁在这里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值得关注的是胶东半岛的地方史志中大都有"芝罘岛康王坟"的记载,民间口碑相传芝罘岛上有一个山头名字就叫做"康王坟"。

“烟台博物馆曾经对芝罘岛进行数次考古发掘,从春秋到汉代,出土的青铜器多是简单的戈、剑等兵器还有陶器、石器这些平民最多也就是‘士’的生活器皿,与康公的流放贵族身份并不匹配。”林老解释说。

长岛的绝处逢生

在遍寻各处地名与康公有关的地点都没有发现合适的遗迹后,长岛王沟墓群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却使得考古人员对康公终老之地的追寻绝处逢生。

王沟墓群位于长岛南长山岛王沟村的小河两岸,墓群以东不足百米就是大海。因为当地修建水库的需要,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与1973、1975、1985年组织发掘该墓群,发掘墓葬50余座,这在面积狭小、人口不多的海岛上实属罕见。

“在长岛这样一个狭小的海岛上,即便是镇守的将领也不够资格享有这样的墓葬规格,所以我们将墓主锁定在逃亡或者流放的贵族身上。”林老说。

王沟墓群所处时代从春秋中期延续到战国晚期,大部分墓葬集中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早期这段时间,所有大型墓葬也都出现在这个时期。根据《史记·六国年表》,齐康公于公元前379年逝世,这与考古学上的春秋晚期、战国早中期阶段都比较符合。

王沟墓群中的主要墓葬都集中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中,此前之后都没有发现规模、规格可以与王沟墓群匹敌的墓葬群。王沟墓群里安葬的人们好像是突然出现在这个海岛之上,若干年后又突然消失,这一切有悖常理。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就是当时有某一特殊历史事变,故而一群人被迫迁往这里生活直到死亡。而田和把康公迁在长山岛的猜想,比较能够解释贵族墓的突然出现,康公无后也恰好能够说明族墓绵延时间的短暂。

墓制暗合废君身份

王沟墓葬群出土的器物主要为铜器和陶器,随葬器物的组合为鼎、豆、壶、罐,大墓还增加了盘、匜(舀水用的器具)等,器物风格和组合特点都与齐国都城临淄一带的齐国墓葬完全一致。

王沟墓群中的一些大墓还有着很高的规格,10号墓向西有一条斜坡墓道,墓中葬具为重椁单棺,椁盖以上有殉葬用的狗和猪头。墓室内塞满了铜礼器和仿铜的陶礼器,还有戈、矛等兵器以及玛瑙、水晶等。2号墓中随葬了鉴、盘、匜三件鎏金盥洗器,这些物件的内面都刻有刻纹图像,铜鉴上的图案是一副逼真的写实画,描绘了乐舞宴饮和驾车射猎的场景,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幕奢侈豪华的贵族生活图景。

“刻画铜器出土在全国范围内也仅有五六次,且墓主都是身份很高的贵族,它在中原地区发现不足为奇,但是在长山岛这样一个小岛上出现就十分罕见了,由此可见这儿的墓主身份也应该是王室贵族。”林老琢磨道。

佐证墓主贵族身份的还有10号墓中随葬的马车,在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2公里的崎岖海岛上马车难以派上用场,考古人员推测其在墓地中出现也是当时贵族墓葬的一个习俗。

值得注意的是,王沟墓群中一些大墓的随葬品,尽管数量很多,但是仿制品、代用品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表面看来珠光宝气,实际却空有其表。8号墓棺内只有一些铜兵器,壁龛有十多件陶器,但是却建造了7.8米长、6.4米宽并且带有斜坡墓道的巨大墓穴!墓葬的"有名无实"恰恰与齐康公"废君"的地位十分相符。

除却墓葬规格和出土器物,长山岛的地理位置也符合《史记》中"海上"的描述。南长山岛处于庙岛群岛的最南端,南与蓬莱隔海相望,间隔20公里。将废君放逐在海岛上软禁起来,古有先例。在水上交通不够发达的古代,大海就是天堑,长山岛无异在当时就是一处天然牢狱。

田和让康公“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给予他一城之地作为养生的地方,而南长山岛上多有渔农,具备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刚好适于放逐。

至此,孤悬海外的长山岛,少了一份蛮荒,却多了一些故事。

本报记者耿晶撰文/供片

(感谢烟台市博物馆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