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启升:“蓝色国土”耕耘者
“要想出成果,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唐启升说,他一生好静,虽然生长在海边,却最喜欢爬山,因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会让他思索更多的问题。
唐启升身边的人对他的评价一是静,二是雅。可唐启升说他在搞科研时脾气非常大。他说在思考一个研究问题时,想了整整一个星期,憋到第三天时,助手正好有事进来,唐启升突然发火了,据说非常可怕,“你们根本无法想象我当时的样子”。
他说,因为思考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需要把所有的东西细细梳理,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突破口。在思考过程中,似乎马上就要找到出口的那一刻,突然被打断是很让人恼火的事。
这样“独自痛苦思考”了五天,最终确定了项目的主题——“中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并顺利申报成功。
作为首席科学家,唐启升说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是他的团队合作研究出来的,他的职责是把大家的研究课题在总体水平和立意上提高一步,确定一个更高的研究层次。
在他的这个课题组里,综合了多学科、多部门的众多专家学者,加上学生共有100多人。他经常对他的科研人员说:“我们是一般的聪明人,搞的是一般的科学研究,要想出成果,必须有扎实的态度、长期的积累,加上一个较高的长远目标。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最好的人类食物将来自海洋”
唐启升说,“海洋是养活中国人的另一片疆土,我关心海洋,就是关心资源问题,关心大海会产出多少东西,给老百姓提供多少食物,而我要做的是保持它不间断、可持续地提供下去。”
从最初的太平洋鲱鱼资源研究,到最近的“中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的项目,唐启升始终在关心着一件事:从海洋中索取食物。
唐启升非常自信地说,海洋完全可以满足未来人类对食品的需求。不过,目前我们对海洋食品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和水平都还处于“原始的初级阶段”,被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还不到产量的千分之一。
利用率低,科技水平不高和利用模式不合理是主要原因。为此,唐启升一直致力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争取让海洋提供更多的人类食品。“八五”期间,唐启升主持的国家攻关课题“渤海渔业增养殖技术研究”,主要对渤海渔业资源的生态学基础与海珍品、对虾、经济鱼类、海蜇等增养殖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其成果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山东、辽宁等地示范,新增产值上亿元。
“九五”期间,唐启升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海湾系统养殖容量与规模化养殖技术”,创建了海湾系统多参数养殖容量评估指标与模型,提出了多项浅海多元立体生态养殖和内湾规模化养殖实用技术。短短数年间,该项目成果在示范区累计增加产值9.2亿元,利税4.5亿元。科技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唐启升强调,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西方国家会有所不同。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他提出了“非顶层获取”的概念,即在海洋生物金字塔型食物链中,选取某一中间部分,这样生物资源的转化效率更高。而且,通过研究他还发现,合理的海水养殖,不但提供了人类所需的食物,还能够起到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贝藻养殖减排二氧化碳的效果甚至超过森林。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入,可以预见,最好的人类食物将来自海洋,大海是人类食物最大的宝库。”唐启升满怀信心地说。
“各级科协要聚集‘家’的人气”
2009年6月11日,唐启升在山东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山东省科协主席。他在致闭幕词时深情地表示,各级科协要聚集“家”的人气,为建设创新型山东聚集力量。
唐启升说,发展科协事业,最基础的是做好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各级科协要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把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作为首要任务。要发挥科协组织网络优势,紧密联系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团结在科协的旗帜下,聚集“家”的人气。要根据科技工作者的特点,开展人性化服务,努力把维权工作做到位,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要针对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取向,搞好各类评选,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让他们体验到“家”的支持。要重视科技人才的成长,多做发现人才、举荐人才、成就人才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家”的关爱。要组织多形式的科技工作者联谊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让他们体会“家”的和谐。
唐启升希望,在创新的时代,科技工作者应带头营造宽松学术环境,培育创新文化,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建设创新型山东集聚力量。科技界要高度重视学术风气和职业道德建设,恪守“严格、严肃、严密”的作风,抵御名利的诱惑,旗帜鲜明地抵制不端学术行为,把奉献社会作为一种境界和追求,让科技工作成为最干净、最值得尊敬的职业。
•人物简历
唐启升,1943年12月出生。辽宁省大连市人。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家。
1981年至1984年赴挪威海洋研究所、美国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94年至2007年12月)、名誉所长(2008年3月至今),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2001年至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学科首席科学家。曾经或正在兼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及专业组组长、国家“863计划”资环领域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学部专家咨询组委员、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国际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EC)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海委会大海洋生态系咨委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和水产学报副主委等40余项国内外学术职务。2006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08年4月被聘为农业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9年6月当选为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主席。
他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完成的“渤海渔业增养殖技术”、“海湾系统养殖容量与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和“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生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调查与评估”等3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狭鳕渔业信息网络和资源评估调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全国农业教育、科研系统优秀回国留学人员”等多项国家、省部级个人荣誉称号;2005年分别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及“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2006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999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并于2004年荣获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第二个“973”项目“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获得科技部批准。2006年7月被选为全球环境基金第四届科学技术顾问团核心成员。2009年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渔业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