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祭海释义
1、祭海概念及岱山祭海的由来
祭海,是渔民在鱼汛前渔船开捕或渔汛结束后渔船回洋举行的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而谢洋祭海是浙江岱山——舟山群岛渔民在渔汛结束渔船返港后举行的答谢龙王的礼仪,其民众的参与性之广、影响之大、延续历史之长,不仅在舟山群岛诸多渔家习俗中独树一帜,也是我国东海五千年海洋文化史上最具海洋渔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
岛上先民,早在史前就有祭海活动,那是只从原始思维出发,认为万物都有神,相信大海自然有海神。海龙王是渔民心目中的大海之神,它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喜怒无常,既能赐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渔民对它具有敬畏之心,于是靠海吃海的渔民们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龙和海龙王身上,于是形成了“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雨靠龙王”,处处充满着浓郁的龙崇拜、龙信仰的氛围。而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出于各种需要和目的,也多次进行盛大的祭海典礼。
祭海龙王在岱山历史上主要有官祭与民祭两种形态。官方记载或传说有秦朝的方士徐福祭海,隋朝的陈棱将军刑马祭海,宋乾道五年宋孝宗下诏令祭东海龙王于定海县海神庙,宋高宗赵构抵岱避难祭海,以及清康熙、雍正先后下旨封龙祭龙,地方官奉诏公祭岱山海域的灌门老龙等。民间祭海虽无记载却更频繁。旧时渔民将传说中的海上诸神明奉为生命保护神和丰收的赐福神,每逢渔汛开洋、谢洋时节均要举行祭海仪式,渔民称 “谢龙水酒”或“行文书”,礼仪定式讲究,程序完整。此习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目前,岱山部分偏僻渔村仍沿袭着这一传统的民间习俗,保留了祭海的粗犷、纯朴的原生态文化风貌,展示着东海海域渔民龙信仰的独特传统文化与深厚的民俗内涵。
民间相传岱山境内诸岛有四处海域藏有海龙王:一为长涂岛高鳌山的“娑竭龙王”(《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79页),二为秀山乡与定海干缆镇交界海域的“灌门老龙”(《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75页),三为岱东后沙洋的“棕缉老龙”(《定海厅志》卷二十一(典祀)第7页),四为东沙角的“青石龙”(《东海龙的传说》104—107页)。此四龙专司行善,深受当地群众的崇拜。岛上建有多处龙王宫(殿)、海神庙,有数十处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头、龙眼、龙山、龙潭、求龙山嘴等。
据本岛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出土文物考古所证,早在5000多年前,岱山境内就有先民耕作牧渔。据传秦始皇曾多次派遣著名方士徐福,寻找海上 “蓬莱仙岛”采长生不老药,徐福抵海上蓬莱岱山后,在后沙洋泥螺山,搭起简陋的小祭台,祭祀大海和龙王,祈望保护远航安宁(《康熙定海县志》298页)。隋朝骠骑将军陈棱,奉命伐流求国(今台湾),海上遇雾漂泊至岱山东北,杀白马祭海,留下了“刑马礷”古迹(见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四(叙山)413页,清《康熙定海县志》卷六(舆地)。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唐时已制定了祭四海龙王制度。宋元仍沿唐制,以四立日祭四海龙王。宋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二十七日,南宋皇帝宋高宗,搭乘御舟赴岱避难,当他抵达蓬莱后沙洋,觅见泥螺山上的古祭台,遂立即祭告天地、大海,祈求社稷安宁,是日又去蓬岛最早、最大的名寺¬——白峰寺(超果寺)驻跸,建炎四年正月初五离开昌国(今定海),此间尾随宋高宗而未能如愿会面的李清照以《渔家傲》词一首以记述(清《定海厅志》、舟山市政协《舟山文史天地》第33页至36页、台湾台北市舟山同乡会《舟山乡音》115页)。
据舟山古志书记载,早在南宋时期,就有官方公祭龙王庙的活动。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宋孝帝下诏在舟山公祭东海龙王。嗣后,地方官每年六月初一为公祭龙王日。据清光绪《定海厅志.册十.第八页》记述:“龙王祠,在城南天后宫东,每年六月初一日致祭,春秋两仲又合祭灌门、桃花、岑港龙神于祠内”。康熙、雍正年间祭典东海龙王日趋频繁,海龙王信仰迭起高峰。据志书记载,仅康熙祭龙王的祭文就多达8篇,并以“万里波澄”匾赐舟山的东海龙王宫。1725年,雍正诏封东海龙王为“东海显仁龙王之神”,过了二年又下旨祭龙,旨文曰:“龙王散布霖雨,福国佑民,复造各省龙神大小二像命守土大臣迎奉,礼仪与祭南海庙同”。 从上述合祭说明,清雍正年间对灌门龙王的祭典要比康熙时隆重得多,成为官方合祭龙神的代表。
在官方祭海同时,民间也盛行祭海之风。在皇帝诏令影响下,民众一方面广泛捐资建造起龙王宫(庙、殿)、天后宫(妈祖庙)、羊府宫等海神庙,更有甚者把其他庙宇改建龙王庙,于是出现清光绪《定海县志》中所记载的一区一宫、或一区五个龙王宫的兴旺局面。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明、清至今,岱山境内有龙王庙、龙王殿、龙宫8处,龙潭5处,以龙为名的山、礁等地名10余处,可见岱山渔民对龙崇拜之风尤盛,传承未断。另一方面渔民在每艘渔船上设置了船官老爷神龛,每逢新船下水、渔船开洋、拢洋、渔汛结束谢洋等重大节日,通常在农历立夏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鲳鱼汛,渔船第一水出洋或农历六月初渔汛结束转汛拢洋,举行祭海仪式并相沿成俗,村村岙岙,相传相承。
岱山民间祭海历史已无从考证,但可从与渔业密切相关的角度予以辅证。岱山渔业则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据《岱山县志》记载,“公元3世纪,已用竹簖、布网等工具,围捕、拦截鱼虾,单人不能进行时,一般以父子兄弟等家庭成员组成作业单位,形成家庭渔业。“至清康熙年间,岱衢渔场形成,每年四五月黄鱼汛,江、浙、闽诸省数千渔船集于东沙角、岛斗岙一带捕捞大黄鱼”(《岱山县志》第3页)。据民国6年(1917年)统计,在岱渔船达1.26万艘,渔民8.27万人,岱、衢两岛上形成传统渔业生产基地。岱山悠久的渔业史辅佐了岱山祭海史。据高亭一村年近80岁的老渔民郑野弯等回忆,他们从小就看见大人在海边和船上祭龙王的场面,此习俗直至解放前夕。建国后,渔区经历了“渔改”(类同“土改”)、“文革”的严峻考验,祭海被作为封建迷信遭受取缔。但改革开放后,一些渔民仍暗中悄悄进行。目前在岱山偏僻渔村高亭、岱东龙头、衢山鼠浪、东沙西沙等地,依然保留着古朴的祭海风俗。
2、岱山传统祭海的形式及特点
岱山岛是舟山群岛中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岱山古称“蓬莱仙岛”,“海中泰山”。经考古发现,岱境有三处新石器时代遗迹,证明五千余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宝岛上从事渔猎、烧盐、垦荒,素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闻名遐迩。据传秦朝时,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寻找海上“三神山”,曾抵达“蓬莱”。自唐开元始岱山称“蓬莱乡”。舟山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国内最大渔场,而位于舟山渔场中心的岱山是全国12个海岛重点县之一,以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四大经济鱼类闻名于世,境内有岱衢洋、黄大洋、黄泽洋、灰鳖洋等渔场,海洋经济呈蓬勃发展态势。
传统的祭海仪式中,最重要的是祭龙王(俗称“谢龙水酒”), 在每年的农历立夏,先在龙王宫(殿),后移至海边临时选定的祭坛(或渔船甲板);目的是祷求东海龙王或四海龙王保护渔船及渔民在海上平安、一帆风顺、满载而归。主要流程和操作要点:
(1)、选祭坛,立图腾:渔民简单地将“图腾”以龙王神位(一长方形黄宣纸,俗称“码”,上书“东海龙王”或“四海龙王”)代替。放置于上位。
(2)、备旗类:一般为五种类型——“龙旗”:红绸或黄绸制作的绘有龙形的旗帜。“令旗”:从普陀山寺院菩萨处请来的黄色三角“令旗”,写有“令”字样。“船旗”:红色黄字,上书船东或船老大姓氏。“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组成,表示多个自然岙同盟。彩旗:各色,上书“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等字样。
(3)、上供品:三杯茶,六杯酒,五牲(全猪或猪头、全羊、全鸭、猪肝、猪肚,俗称“五牲”)、六荤六素(意为“六六大顺”)或十荤十素(意为“十全十美”)。荤菜鱼肉鲞蛋等,忌鸡,鸡”字谐音“欠”不吉利;素菜要用金针或木耳封顶。六盘水果(时令水果);六冷盆必用生盐、水豆腐、黄糖;六盆各色糕点(连糕、雪片糕、双层糕、白节、油枣等)、六盆干果品(桂园、红枣、荔枝、大核桃等)。酒类必用黄酒:渔民戏称海中捕鱼是与龙王赌博,黄酒颜色混沌,龙王爷喝了眼睛看不清而推倒庄。
(4)、祭器:供桌为元宝桌、八仙桌、画桌(含桌帏)。盛器用大小祭盘,红、蓝花碗,红、蓝盆子;另备蜡烛台(备蜡烛)、香炉(备高香或黄香)、拜伏凳、金箔等。搬运供品工具:仪式移至海边时,小祭用篮,大型祭海用扎有红蓝绸布的木质扛箱。
(5)、渔具:“样桅”,溜网在海中作业时的标志杆。作业时插于渔网边的棕绳上,周边扎上多彩的菜花,然后让杆子根部伸入磉子间固定,上部随网漂浮在海面上,以便渔民识别位置。
(6)、祭文:“维神德洋寰海,泽润苍生。允寰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遵祀典,式协良辰。敬布几筵,肃陈牲币。”
(7)、响器:对锣两面,每次连敲数响。锣声(1)供品进宫时;(2)供毕;(3)移祭地沿途;(4)进入祭坛或船甲板连响;(5)摆上供品燃烛连响;(6)三巡置酒每巡连响;(7)祭毕特响。鸣放鞭炮:出门、沿途、上祭台、三巡酒及祭毕。
(8)、乐舞:小唱班奏乐,乐器以民乐为主。民间艺人助兴表演舞蹈,以舞龙、舞狮、调马灯、调花船等为主。
(9)、祭者:主祭1人,系老大或船东;辅祭或陪祭若干人,系船东亲属朋友,或有生意往来的老板客人;轮祭:同船或同岙渔民。
(10)、三献礼:一献香烛——主祭在辅祭、陪祭的陪同下来到祭坛(台)前,手执点燃的三枝高香,面向龙王神位(图腾),跪中央拜伏凳上拜祭。辅祭(陪祭)跪至主祭两侧或后排。在司仪者三叩首的号令中逐一行礼。二献菜肴:由祭者将酒菜从帮忖者手中接过,递至头顶端过后放置于供桌上(俗称“献菜”)。三献黄酒——三巡,由主祭向龙王敬酒三巡(俗称“垫酒”)。
(11)、祭毕:把祭桌上所有祭品每样扯少许放于一酒杯中,随“码”、残香一起抛向高空洒入海中,意告龙王带走酒菜,并奉敬海中游魂。此时对锣长鸣、鞭炮连响、乐舞大作。
(12)、祭礼忌讳:祭祀时女性勿拜,祭者均属男性。虔诚肃静。
(13)、休洋后,生意好的船东老板请外地戏班唱庙戏,以答谢龙王爷,同时犒劳诸渔民伙计、父老乡亲,直至下一渔汛始。
岱山祭海,作为一种海洋民间民俗形式,有着鲜明的特点:
1、代表性:岱山地处舟山渔场中部,自清后叶以来,每逢渔汛华东沿海三省一市(江、浙、闽、沪)渔民聚集岱山境内的岱衢洋等渔场捕捞大黄鱼。岱山民间祭海谢洋活动,在三省一市渔民中产生较大影响,祭海也随之入乡随俗。故岱山的祭海民俗在我国中部沿海具有代表性。
2、开放性:岱山渔民祭海选取在船头或岸上神殿而进行,属于公开场合。每逢祭拜时,各方渔民都可以参与,没有人会因为地区有别、作业有别而进行阻拦的,各种祭拜方式都允许举行,故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3、民俗性:祭海是岱山诸岛渔民长期信仰的习俗,而且有它的独特方式,如请“船关老爷”的普遍祭祀,早己被《舟山民俗大观》、浙江《风俗》杂志所收录。这不仅在吴越地区、在国内非常典型,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从而引起了国内外民俗学者的很大兴趣。
4、互动性:秦时的徐福祭海,隋朝的陈棱刑马祭海,宋乾道五年宋孝帝下诏公祭,南宋时的宋高宗祭海,以及清乾隆、雍正年间,地方官定于每年六月初一公祭岱山海域的灌门老龙等,都足以反映朝庭或官方的祭海行为。千百年来,岛上总是民众对海龙王、对天后和其他海洋之神的信仰,而自发性祭海。而宋乾道五年(1169)皇帝下诏在舟山公祭东海龙王,嗣后,地方官定于每年六月初一为公祭龙王日祭海,更引发了民间祭海的热情。
5、普遍性:舟山岛屿众多,居民历来以渔民为主,渔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里,出海、返洋、休渔、谢洋,均要举行形式多样的祭海仪式---祭船关老爷¬(又称“船官老爷)、天后娘娘(妈祖林默娘)、羊府大帝¬¬¬¬¬¬¬(羊府,生前名官,曾救助过遇难渔民,死后封为海神)、海神¬、其他神明---以渔为业的村村岙岙,历代相传。
3、岱山祭海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1)、基本理念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的自然天性的浩瀚壮观、变幻多端、能量巨大、奥秘无穷,都使得人类视海洋为力量的、智慧的象征与载体。
现代祭海仪式在保持了传统祭海过程中敬畏海洋的主题同时,突出人类感恩海洋、关爱海洋的主题,由过去一味向海洋索取,改为人与海洋互动互助,反映了人类、自然、海洋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哲学层面上注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前人的巨大超越。
(2)、文化内涵
海洋文化是指人类缘于海洋、因有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是在开发利用海洋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现表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海洋文化的生成空间为海洋,它不仅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更具有时代性世界性。海洋文化中的硬朗,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悲剧意识,其激情与浪漫等,都与内陆文化有所不同,更具有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性。
世代以海为生的舟山人具有特有的精神气质与心理状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艰苦的生产方式造就了海岛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优秀品性,他们以包容万象的气度、开拓创新的魄力,热情诚信的本色、以大无畏的浪漫主义海洋精神,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征服海洋的历史下,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们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与海洋密切相关的精神文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并逐步综合形成了独特的舟山海洋文化。
(3)现实意义
如今,岱山县委县政府将祭海这一古老的民俗加以整理、提炼,选择在6月中旬东海伏季休渔第一天,隆重举行休渔谢洋大典,以祭海为载体,积极倡导让大海修养生息,呼吁全人类关爱海洋、呵护海洋,抒发人类对大海的感恩之情的理念,提升了祭海活动的涵意。为的就是表达岱山人民感恩海洋,呼吁人类善待海洋。活动已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发掘祭海民俗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掘,重建我国沿海地区渔民习俗的重要文化与载体;作为保护海洋、感恩海洋的一种载体,有利于提高人类保护海洋的共识,增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理顺中华民族的民俗归属与文化认同进一步认识祭海是中国沿海渔民重要的民间习俗;
二、传承
1、岱山现代祭海过程
2006年东海伏季休渔第一天,风和日丽,气候宜人,上午9时许,地处长江口南端,在杭州湾外缘、舟山群岛中部的有大黄鱼故乡美誉的岱山县最大的海边沙滩---鹿栏晴沙,正在举行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休渔谢洋大典。
当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刘枫宣布:“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时,护坛的渔网缓缓拉下,神圣巍峨的海坛向世人呈现;螺号吹响,鼓乐齐鸣,祭海大旗缓缓升起;渔灯飘然升腾,“定海神针”金光显现、直冲霄汉。霎时,海鸥鸣叫、千帆归港,浩浩荡荡的渔船呈队列拢洋靠岸,各路渔民集聚一起,伴随着《舟山锣鼓》激越的鼓点,从乘风破浪的百艘渔船上登岸的渔民们,捧着航行的舵盘、装载船上的渔网,卸下了象征休渔养海的舵盘,祭拜大海、感恩海洋。
开幕式帷幕徐徐开启后,由海坛出世、千帆归港、祭海谢洋、休渔感恩四个篇章组成的休渔谢洋大典开始了。渔民傩舞礼迎、祭海谢洋;焚香祈祷、把酒宣誓;由著名主持人陈铎领诵,万人齐和:“人海和谐,保护生态,继往开来、终身爱海。”山呼海应,撼人心魄。数十位渔家大汉面对大海,献爵奠酒,感恩海产赐予了人类鲜活的“黄金”和跳动的“白银”。祭坛的远方——岱山县岱衢洋上,渔家人将200多万尾大黄鱼幼苗放入大海……最后,著名歌手韦唯在手持花环的儿童们簇拥下在全场观众的应和中唱响了中国海洋文化节主题歌(岱山渔歌)《感恩海洋》“让大海修养生息,让鱼儿延续生命,让人们懂得感恩……”岱山高亭渔港码头上舞龙队、腰鼓队、秧歌队、花环队翩翩起舞。开幕大典气势恢弘,场面壮观,人们用祭海的方式表达了对海的敬畏,也展示了古老悠久的海洋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独特魅力。形象地弘扬了本届海洋文化节“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主题。
2005年、2006年,2007年,中国海洋报社、浙江海洋学院等部门在岱山连续举办了第一届至第三届中国海洋文化节,2000余名岱山渔民借鉴传统祭海方式,在祭海坛举行了大型的旨在让大海休养生息、抒发对大海感恩之情、呼吁保护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祭海谢洋活动。
2006年岱山县投资2300万元,在古祭台旧址新建占地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全国首个大型祭海坛,举办开幕式的海坛,建在全长3600米的鹿栏晴沙景区,是目前中国唯一的。海坛有主祭坛、海坛图腾、看台、舞台、石碑水帘和汗唐雀楼、厥门、钟鼓楼等。主祭坛上矗立27米高的海坛图腾,以沸腾的海水涌泉为基座,由寄托四海一家、和谐发展、共同呵护人类家园心愿的四海龙王相护,定海神针则从涌泉中拔地而起,象征平安、齐心协力与奋发向上。
2、挖掘传承祭海民俗的具体做法
(1)为传承和保护岱山祭海这一海洋民间习俗,2006年9月,中共岱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县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属各部门及乡镇主要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在文化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祭海保护传承的具体工作。同时,县委还在县委宣传部专门成立中国海洋文化节办公室,具体执行实施开幕式祭海谢洋大典。县政府又成立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的祭海工作小组,专门从事祭海项目的搜集整理保护传承工作。
(2)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
积极申报市、省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立普查网络,开展广泛的民俗普查工作
加强民间艺术一乡一品建设
举办民俗表演活动,以元宵节、海洋文化节为平台,木偶戏、戏曲、大型民俗踩街活动:舞龙、花船、打莲湘、跳秧歌、舟山船拳、等一大批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悉数亮相。
评选县内海洋文化名人,创建渔歌之乡,建立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渔民画创作基地
渔歌、渔民画进课堂,进歌厅
三、创新
1、举办休渔谢洋大典
以中国海洋文化节为主载体,以盛大“祭海”典礼作为海洋文化节的开幕式。2000余名岱山渔民借鉴传统祭海方式,在海坛举行了大型的祭海谢洋活动。祭海大典旨在让大海休养生息,抒发人类对大海感恩之情,呼吁全人类爱护海洋,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传统祭海的涵意。
民间的“谢洋”活动,既有辞别春夏鱼汛期之意,又有感谢在汛期中保佑渔人太平和丰收的神灵之意。今天的“休渔谢洋”,又有超乎民俗以外的意义,珍惜保护海洋,永续利用资源,与大海和谐相处。渔人们已深深意识到,大海不是予取予夺的,她同样需要善待。
2、建立海洋系列博物馆和主题公园
现场演绎台风生成,岸上遨游海底世界,重演2000年前徐福东渡的场景,世界著名古灯塔,历史上名舰模型……在岱山的“国”字号海洋系列博物馆里,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世界的奇妙与瑰丽,一一呈现在这里。
文化旅游是旅游的最高境界,岱山人想到把文化同旅游结合起来,以海洋文化为魂魄去做旅游。经过全面权衡,在文化建设上找到了海洋系列博物馆这一载体,充分挖掘海洋文化内涵。2003年底以来,岱山一连建成了台风博物馆、海洋渔业博物馆、盐业博物馆、岛礁博物馆、灯塔博物馆、海防博物馆6个博物馆。
小小一个海岛县缘何要建系列海洋主题的博物馆?岱山虽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沙滩、海水不比嵊泗、朱家尖,佛教文化不比普陀山。要吸引游客必须树人无我有的品牌,为此,该县按照错位竞争的理念,挖掘、拯救、弘扬海洋历史文化,走了一条独特的旅游发展之路。该县把发展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海洋文化基地作为全县工作重点,把文化同旅游结合起来。
建设博物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岱山不可能依靠财政出资解决建设资金。总耗资近亿元的6个博物馆,通过民间投资、建设单位向银行贷款、国有资产重组盘活等办法,没动县里财政一分钱。同时,该县将博物馆作为一种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经营相结合,进行市场化运作。如在灯塔博物馆开设了休闲茶吧,盐业博物馆旁开了富有特色的盐帮饭馆等。
为保障博物馆良性运作,该县对博物馆的发展保障、管理监督、检查奖励、社会捐赠办法等作了规定。除政府公益性博物馆以外,允许通过门票、旅游产品销售和其他有偿经营活动等筹措办馆经费;博物馆的一切收入和接受的捐赠、资助,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全部用于博物馆建设发展。
建成后的海洋系列博物馆,成为当地的一大景点。到岱山看台风、看世界著名古灯塔、看渔业兴衰史、看盐业发展史等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使得岱山的旅游淡季不淡,以往难见游客的10月份到次年4月份,如今也常有旅游团和散客进岛。去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1%;实现旅游收入4.41亿元,增长46.3%,两项增幅均列舟山市第一。各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也已突破12万人次。
加快海岛文化主题园建设,着眼于做大特色旅游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主体园建设,让岱山的旅游凸显文化的灵气,重点建设秀山岛泥主题公园,开展泥上运动、泥绘表演,开发泥疗保健等项目;建设岱山岛盐主题公园,依托中国盐业博物馆,展示制盐流程,建造“人工死海”,开发盐浴保健项目和盐旅游纪念品;建设以台风为核心的风文化乐园和集观光、狩猎、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岱东牧獐乐园等。
3、 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
岱山拥有6千年的农业文明历史,是徐福东渡的第一站,是传说的东海龙宫所在地,是浙江最大的产盐地,全国闻名的渔港,是著名的渔歌之乡,是海岛文明元素齐备,海洋文化体裁多样的好的考察基地。岱山的渔民画被频频搬上展台,岱山的渔歌在各大比赛中屡屡获奖……经过充分挖掘、整合和培育,岱山的这些海洋文体开出朵朵奇葩。围绕打造一批海洋海岛特色的文体精品,充分挖掘、整合传统文化,组织拍摄《摇橹号子》、《拔蓬号子》等渔歌MTV,在全县各主要景点开展以渔歌为主的风情表演,广泛发动全县干部群众爱渔歌、唱渔歌,汇编一本书、制作一张碟、编排一台戏,使渔歌艺术成为学生的音乐乡土教材、KTV的音乐曲目,使岱山成为中国渔歌之乡。今后,将在全县各主要景点开展以渔歌为主的风情表演,展示海岛渔民坚韧豪爽、勇于拼搏的精神和富有吸引力的渔家风情。同时,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渔民画创作队伍建设,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渔民画乡土教育,鼓励创作人员深入渔村、渔场、渔船,创作出浓郁海味的渔民画作品。
四、海洋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的社会效益
以休渔谢洋大典主题活动的中国海洋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两届。对于提升岱山的文化品位、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于宣传岱山,扩大影响,让外界更好的了解岱山;对于经济文化同唱一台戏,推动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休渔谢洋大典为引子的海洋文化系列活动成为了海岛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大提升了岱山的知名度。据统计,海洋文化节期间各类媒体共报道500余篇,其中中央级媒体报道50余篇,省级媒体报道150余篇,中国海洋报社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的消息,上海《文汇报》在文化旅游专刊图文并茂刊登了题为领略岱山海洋文化精华的稿件,上海《新民晚报》用了大半个版面报道了“岱山吹来清新的海风”,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等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新华社用通稿形式连续播发了“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在岱山举行”、“海洋文化新魅力”、“全国泥浆狂欢活动在岱山举行”等3篇报道,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效应。中央电视一、二、四套和新闻频道、上海电视台等纷纷以不同的视觉、不同的形式在各自的栏目中加以报道,杭州电视台还会同重庆电视台等全国25家城市电视台在“中国城市旅游报道”栏目中进行转播,最长的播出时间在35分钟;新华网、浙江在线等100多家网络媒体以大量的文字加图片,对首届海洋文化节进行连篇报道(如按传统模式运作,仅宣传广告费就需500万以上),达到了“让外界了解岱山,让岱山走向全国”的理想效果。促进了岱山旅游经济的繁荣。来岱山休闲避暑、玩泥、参观博物馆的旅游大幅增长。海洋文化节期间,来岱山旅游考察的人数增加3.1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60%以上;海鲜夜排档天天生意火爆,在夜排档吃海鲜的绝大部分是外地游客。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旅促农,以游富农,开发海岛风情旅游项目,做大做强体验海岛生活的农(渔、盐)家乐项目,做好规划布局,推广先进经验,积极培育扶持一批特色海岛农(渔、盐)家乐旅游项目,大力完善配套设施,推进旅游特色镇、旅游专业村的打造。目前已经有省级渔业休闲基地秀山兰秀渔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村衢山凉峙东海风情渔村、岱西摇星浦农业观光园、长涂叮嘴门海洋垂钓基地、衢山镇田涂渔家乐。为县域经济发展积攒了智力资本。通过邀请在海洋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院士、专家、学者参加节庆活动、举办学术研讨等,努力为他们搭建出谋划策的平台。从而“结识”了一批对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有资深研究的专家,共同为岱山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文化繁荣献计献策,同时也与中国海洋学会、浙江海洋学院等专业从事海洋事业研究的机构、高校加强了联系。提高了海岛居民的文明素质,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海洋文化节期间,县政府对城市硬件设施建设加大了投入,城市亮化、绿化、美化步伐加快,新增了流动公厕等公用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在软环境方面,向广大群众发出“当好东道主,笑迎四方客”的倡议书,引导群众讲卫生、讲礼仪、讲秩序、讲美化、讲安全,大力营造文明和谐的节庆环境。通过办节,居民维护清洁美丽环境的自觉性加强了,爱岛、爱家乡的自豪感也更强了。振奋了信心,凝聚了人心。从前期筹备到承办,县委、县政府都注重于向全县上下宣传“人人都是岱山形象,人人都要为文化节做贡献”的观念。海洋文化节开幕式当天,全县就有几万人次干部群众直接参与、观看盛况;海洋文化节的成功举办,锻炼了干部,凝聚了人心,让大家真切地看到海岛的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参与社会各项建设的积极性,大家的工作信心更强、干劲更足了。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