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列岛,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具有浓郁个性特色的嵊泗列岛民俗文化,是海洋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珍珠。现拟就嵊泗列岛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背景,作粗浅的探讨。
独特的渔捞文化
由于远古时代先民文化科学知识的缺乏和历史的局限,他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海洋、岛屿及各种海况、天象的认识,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其一,先民们认为自己祖祖辈辈捕鱼捉虾,赖以谋生的“洋地”,是由海龙王主宰的龙世界。而自己栖息繁衍的岛屿,则是由龙宫的神鳌驮负和龙神护佑的“神前山”和“龙之岛”,而渔民就是海中蛟龙的传人。
于是,龙就自然成了岛民的图腾,并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以龙为乡镇之名、岛屿之名、山岗之名、岙口之名、礁石之名、水潭与水井之名。如泗礁山岛上有个五龙乡,还有个俗称小石龙的山岙;与泗礁山隔海相望有座黄龙山岛,并以岛设乡也称黄龙乡;泗礁山岛毗邻海域有花烛龙屿、龙骨礁、上龙礁、中龙礁和小龙礁;嵊山岛上有石龙塘、龙眼山潭;枸杞山岛上有龙舌嘴头、龙舌岗墩;小洋山岛上还有双龙石,双龙石上龙眼小井终年清水不涸。渔民认为这些山岛礁潭岙口有龙脉瑞根灵气,视之为命根子。
其二,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掌握辨识风潮规律和鱼性及其洄游规律。虽然海洋辽阔无垠,变幻无常,但渔民通过祖辈长久的生产实践与细心观察,对潮汐、风向以及风、潮对鱼类洄游和捕捞作业的影响等方面,形成了科学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流传下来一整套潮汐口诀和暴期口诀。潮汐口诀中如“初一月半昼过平,潮水落出吃点心”和“廿九十四潮水旺,黄网扯断剩根纲”,分别明确道出了潮涨潮落的准确时间和潮汐涨落时的潮力的作用。而暴期口诀,则把一年四季12个月中的暴期都说得明白无误,如“三月初三‘癞丝’出洞暴”和“十月廿三‘沙和尚’过港暴”,用山野春季青蛙出洞和海中一种俗称“沙和尚”的大鱼过港,形象地点明了风暴发生的时节,提醒人们及早采取措施。
渔民还能通过对海底石子动向、海上鲨鱼活动、空中鸥鸟飞向和涌浪形状变化、闪电来向等等海天物象,来测定天气风潮状况。如通过观察海上涌浪形状及动向测气象的,有“东风漫涌大如山,调转西风雨打弹”;“海浪涌进岙,台风就来到”;“浪头圆圆浪面大,调转船头快回家”。通过观察天空闪电现象测天气,有“南闪火门开,北闪雷雨来”;“东闪做风水,西闪晒开头”。通过观察鱼鸟活动测风潮的,有“江爿(俗称海鸥)飞进岙,天气要打暴”;“鲨鱼露面,台风勿远”。通过观察渔网在潮流中动态变化测风潮的,有“两隔潮,网翻肚,风暴挟屁股”。通过观察海滩石子迁动现象测风潮的,有“石子归堆下隔(底层海水)动,三五天内有台风”。而“东风带雨不拢洋,挫转西风叫爹娘;东风带雨不拢洋,老大拖来斩肉酱”的气象谚语,是渔民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甚至船毁人亡的惨痛教训,认识到如果出现“东风带雨”的天象,必定有伤害力极强的偏西大风或西北大风紧随而来,如不及时进港,就会出现“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急难之中喊爹娘”的危险境地。
其三,自然生态条件下的海洋渔业捕捞习俗。大黄鱼听来:每逢立夏前后,大黄鱼进入长江口外渔场集群产卵时,会发出叫声。有经验的渔民听后即可分辨出来:雌性黄鱼叫声比较低,和人们点燃老式汽油灯时发出的“嗤嗤”声相似;雄黄鱼的叫声,则像夏夜山野水泊处的青蛙时起时伏的鸣叫声。若遇到大黄鱼旺发,洋面上老远处就能听闻鱼群叫声。自古以来,在嵊泗渔场上作业的各地渔民,就通过听辨大黄鱼的不同叫声来准确地判断鱼群位置、鱼群大小,科学指导捕捞生产。如明代王士性《广志绎》有如实论述:“浙渔俗傍海网罟,随时弗论,每岁一大鱼汛,在五月石首发时,即今称鲞者……其鱼发于苏州之洋山,以下子故浮水面,每岁三水,每水有期,每期鱼如山排列而至,皆有声。渔师则以篙筒下水听之,鱼声向上则下网,下则不,是鱼命司之也。”
火篮照乌贼:每逢夏季乌贼汛,嵊山、枸杞山、壁下山、花鸟山、绿华山和黄龙山,以及泗礁山岛一带洋面上,入夜后会出现一团团渔火。其实,这不是用作照明的普通渔火,而是渔民在用火篮里的火光,诱捕乌贼。火篮照乌贼,是利用乌贼性喜光亮,而进行的一种渔捞作业,分为船照与岸照两种。船照,即每天太阳落山后,照船渔民即将船摇至海底平坦而潮流平缓之处,俗呼照地,用碇或锚将船抛定,然后放网入海,再在船舷搭架燃烧的火篮,以火光引诱乌贼集聚入网。岸照,则是渔民仅持点燃的火篮在岸边照,放网诱捕乌贼。
带鱼咬尾巴:冬季带鱼汛,当渔民捕获满网银剑似的带鱼,往上起鱼时,常常会看见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一条带鱼被掏上来,它的尾巴上还一条接一条地,相互咬着尾巴有一串带鱼,渔民俗呼为“带鱼咬尾巴”。
而这种现象,在钓船上更为常见。钓船一般为母子船式作业,即一艘俗呼“大白底”的大型木质帆船,带若干只小钓艇,驶至渔场,母船抛锚泊定,放下小钓艇,每艘小钓艇上有两三个或三四个钓手,一人摇橹驾船,其余放钓。钓捕到的鱼多时,卸给母船,然后继续钓。钓带鱼,一般是一枚鱼钩一条鱼,但起钩时,却往往会收上互咬尾巴相衔连的数条鱼。《古今图书集成》中,对“钓带”作业中的“带鱼咬尾巴”现象,也作了生动的描绘:“入夜烂然有光,北风严寒其来尤盛,一钓则衔尾而升。”
捕带鱼看水色:带鱼鱼体表层有银白色的鱼鳞,而海水是蔚蓝色的。若一大批带鱼成群从海水中游过,那一带海水即会呈现淘米浆水似的颜色。渔民老大发现了这种淘米浆水似的海水,只要结合当时的风向、潮流,选准网地,准确掌握渔船航速,就能捕到带鱼大网头。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