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院长在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来源:中国工程院   发布时间:2015-05-20 23:38:27 

徐院长作工作报告.JPG

徐匡迪院长在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了上午的开幕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两院院士和科技界寄予重托与厚望。我作为一名院士、一名科技工作者,和大家一样深受鼓舞,深感工程科技界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工程院正在参与研究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新的历史时期,全体院士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这次院士大会上,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经过2009年的增选,又有48位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6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入到我们的院士队伍,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此,我代表中国工程院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受主席团委托,现在我向大会做简要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 四年来的工作回顾

20066月,中国工程院第四届主席团成立伊始,就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中国工程院2006-2010年度工作纲要》。

四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以院士队伍建设和咨询工作为重点,努力发挥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作用,团结全国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通过全体院士和机关同志的共同努力,在圆满完成“工作纲要”各项任务的同时,还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中,紧急启动应急对策咨询,及时为中央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此外,院士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对院士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744份,收回414份,收回率为55.6%。统计结果显示,有85.0%的院士仍在承担和参加科研项目,工作在工程科技事业第一线;许多院士在当选院士后又获得国家重要科技奖项,在近3年内有36.9%的院士获得授权专利发明。很多院士不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领军作用,而且在国家重要发展规划的制定,16个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973项目研究以及国家三大奖的评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院士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工程院高度重视院士队伍建设,始终将院士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并围绕院士队伍建设开展了专门调查研究和预测分析。通过全体院士多年来的共同努力,院士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院士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的院士队伍,是保持院士群体活力的基本要求。在坚持质量和标准的前提下,院士队伍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首先,学科覆盖面不断提高。我院院士在53个一级学科的覆盖率已达100%289个二级学科的覆盖率为76.8%,某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也开始有了院士。其次,新当选院士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需要实践的锻炼和技术的积累,其科技成果的工程应用和验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表明,工程院院士的当选年龄在5060岁比较合理。2007年,我院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为60.6岁,较2005年下降1.7岁;2009年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首次下降到60岁以下,为56.2岁,成为历次增选中当选院士平均年龄最低的一次。第三,院士的区域和部门分布结构更加广泛。目前,我们共有751名院士,除海南、澳门外,各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和香港)都有院士。

但我们也应看到,院士学科结构覆盖面虽然有所提高,但资深院士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院士队伍的年龄偏高,平均年龄73.1岁(20101月),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第二,院士增选工作日趋完善

在总结以往增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院主席团、院增选政策委员会和全体院士的共同努力,我院的院士增选工作体系逐步健全,科学、民主、公开的院士增选程序日趋完善,有效保障了院士增选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院士增选中,一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更加突出候选人在工程科技方面的实际成就与贡献,不唯奖、不唯书(著作和论文),并增加了邀请候选人到会作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的环节;二是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在增选中,注重充分讨论,充分发扬民主,努力提高院士对候选人成就与贡献、学风与道德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每位院士行使独立的选举权利,每位候选人受到公平的对待;三是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分层次、分阶段将候选人的基本信息向社会公示、向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并认真处理投诉;四是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将“2/3当选标准”和“品行端正”写入章程,严把院士入口关,保障当选院士的水平和学风。

经过20072009年的两次增选,我院共选举产生81位新院士和9位外籍院士。增选的结果得到了工程科技界乃至社会的广泛认同,维护了院士作为最高荣誉性学术称号的良好声誉。

但院士增选工作受到的干扰有所增加,如候选人或其所在单位“助选”、“拉票”行为以及“集成、包装”现象等,这些都给评审和选举工作增添了难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第三,院士科学道德建设不断加强

工程院院士不仅应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学风道德,成为维护科学道德和弘扬优良学风的典范。本着“院士自律、完善制度、弘扬楷模、社会监督”的精神,我院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弘扬院士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院士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宝贵的精神财富。4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了以侯祥麟院士等为代表的院士先进事迹,出版了《院士自述》(第二卷)和《工程科技的实践者》(两集),反映了院士为我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孜孜以求的奋斗经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为社会特别是工程科技界树立了榜样。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先后修订和完善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若干自律规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等文件,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三是强化院士自律。多次在全体院士大会上都提请全体院士高度重视科学道德建设,加强自律;同时我们还向新当选的院士发出公开信,信中明确指出:每位院士都是中国人民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只有肩负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特殊责任;同时提出了8条共勉,并希望院士“把这封信放在案头,记在心头,常阅常新。”

四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每年定期召开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和处理有关问题,必要时组成专门小组负责投诉调查;委员会不定期向主席团汇报工作,特殊情况及时提请主席团研究并做出决定;对所有署名投诉人给予复函,通报投诉的调查处理结果。

但是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和浮躁的学术环境下,科学道德建设面临挑战,必须引起全体院士的高度重视。要珍惜院士荣誉,保持这一称号的纯洁,不让院士称号变成被可滥用的资源。要注意谦虚谨慎、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保持优良的学风,在工程院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二)咨询工作成效显著,思想库建设稳步推进

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是工程院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在思想库建设方面,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动加强与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与联系

加强与各界的沟通与联系是思想库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四年来,我院不断加强与中央各部门、地方政府、各级学会与学术组织、大型企业等方面的联系。一方面,我们积极邀请中央和相关部委、省市领导来我院视察、座谈、交流和作学术报告,吴邦国、贾庆林、李克强、朱镕基、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曾培炎等十几位中央领导先后到我院视察工作并听取汇报。另一方面,我们主动走访相关部委、单位、企业,主动到有关各省市、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调研,听取当地院士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活动,既增加了社会各界对工程院工作的了解和支持,扩大了工程院的社会影响,又增强了我院对工程科技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动态、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想库的作用。

第二,积极拓展咨询研究领域

2007-2010年,我院立项开展的咨询研究项目128个;参加咨询研究的院士约有1300余人次,专家约有3500余人次。研究内容涉及工程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重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咨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抉择。四年来,我院组织开展了《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新时期我国生物安全战略与法规研究》、《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物联网:互联网在重要领域的应用》、《我国重点湖库富营养化控制及其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建议》以及《“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等一批重要研究项目,取得丰硕的成果,国务院领导多次听取项目研究成果的汇报,一些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已被中央所采纳。如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性评估”项目研究中,我们聘请了相关领域有造诣和较超脱的37位院士和近300位专家参加了十个评估课题及项目的综合评估工作,院士专家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亲力亲为,不仅对三峡工程原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的结论进行了客观的评估,而且对三峡工程相关的热点、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还认真总结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六项建议,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20097月,李克强、回良玉副总理受温家宝总理的委托,听取了评估成果的汇报,并给予高度评价。

二是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咨询。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此,我院先后组织开展了“工程科技自主创新重大课题调研”、“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产品自主设计能力”等一系列重要咨询研究。在《工程科技自主创新重大课题调研》研究中,共有99位各学部的院士和几十位专家参加,形成7个分课题的调研报告和综合报告,提出了工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具体建议,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听取汇报,对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在“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动员了各学部的院士参加,重点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科技的长远需求,开展了面向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并取得一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接下来的全院学术活动中,各学部还将分别报告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听取全体院士的意见建议。

三是重大事件应急对策咨询。近年来,我国重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科学应对,我院紧急启动应急措施,组织院士、专家围绕应对冰雪灾害、地震灾害、国际金融危机、H1N1流感等开展相应的咨询研究,及时形成咨询意见和应对建议,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为中央制定应急对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应对2008年冰雪灾害咨询研究中,及时研究提出了“电网大面积停电问题应对措施和建议”等4份报告;在应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咨询中,我院充分发挥工程院院士的群体和学科交叉优势,及时向中央和有关部门报送了关于“医疗救治工作”、“预防重大疫情发生”及“灾后重建”等若干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第三,丰富了咨询研究的组织形式

目前我院开展的咨询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重大咨询;二是由工程院和院士提出的主动咨询;三是有关部委、地方和企业的委托咨询。近年来,我院又增加了应急对策咨询、联合咨询及国际合作咨询等多种形式。

在联合组织咨询方面,“江苏沿海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项目由工程院、国家开发银行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组织,三方共同资助、互派专家、成果共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5月温家宝总理主持会议听取了项目研究成果的汇报,并做出将江苏沿海开发纳入长三角发展规划、编制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的重要决定。2009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江苏沿海发展规划”,使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项目的这种组织形式,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照该项目的有效组织形式,今年工程院又启动了“浙江沿海及海岛开发战略研究”项目。

我们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组织开展了《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该项目双方共同资助、联合组织,其中工程院资助各学部课题组的研究,基金委资助面向全国的公开招标课题研究;最后,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融为一体,形成综合研究报告。这种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工程院与基金委的各自优势,有利于调动科技界各方面的资源和积极性。此外,我们还与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联合组织开展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和“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项目,与教育部社科基金合作开展“工程教育”研究专项等。

在国际合作咨询方面,我们重点与瑞典皇家工程院联合组织了“中瑞可再生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咨询研究。该项目由双方政府资助、分别组织队伍,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和实地考察,双方互派科技人员到对方进行短期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还与参与组织了“中美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电”方面的研究等。

此外,我们还与发改委、工信部等有关方面合作,围绕节能减排、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创新和循环经济建设等组织“院士行”等考察调研等活动,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第四,咨询研究经费有了基本保障

咨询经费是保障咨询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基础。4年来,在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经过积极争取,得到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院咨询经费不仅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有了相对稳定的保障。如遇重大研究课题,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另外申请专项资金的支持。此外,我们还可以与相关部门联合,获得相关研究经费的联合资助。

第五,咨询研究成果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随着我院咨询工作的加强,咨询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听取咨询研究成果的汇报,或做重要批示。二是各部委将一些重大决策主动委托我院咨询或邀请我院联合开展咨询研究,如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决策。三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工程科技界对我院的咨询意见高度认可,如“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除了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领导主动提出参与项目的交流与讨论,还就“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等问题提请项目组进行专题论证,为中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年来,我们还组织了工程科技论坛、工程前沿研讨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在百场左右。通过学术平台,不仅研讨相关的科技问题,而且在传播科技知识和科学理念、扩大咨询研究成果的影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咨询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思想库建设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中,但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较,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调动更多的院士参与咨询研究工作、如何加强咨询管理、提高咨询经费的使用效率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咨询工作的体制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院地合作不断加强

四年来,我院通过院地合作、技术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活动等形式,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一是制订了《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管理办法》,与深圳、山东、上海等11个省区市和空军、工信部、开发行、中钢集团等签订了合作协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院地合作活动。二是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合组织“院士行”活动20多次,并积极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辽宁、江苏、山东等20个省(市)的企业相继建立一批院士工作站,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受到地方、部门和企业的普遍欢迎。三是积极支持各地方院士工作机构的工作。一些地方陆续设立了旨在服务院士、组织院士开展活动的办事机构,有效延伸和丰富了工程院的职能,成为院士工作的重要支撑。如上海院士活动中心,积极凝聚院士、专家智慧,树立“我为院士服务,院士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咨询与学术活动,特别是院士沙龙等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深受院士和当地的欢迎;与山东等地的合作也开展的有声有色。在此,我代表工程院对大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各省、市、自治区表示衷心感谢。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是配合重大决策咨询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工作,充分发挥院士的作用,更广泛、更务实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8年,工程院分别与英国皇家工程院、西班牙皇家工程院和巴基斯坦科技部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国家工程院和挪威技术科学院续签了合作协议,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拓展了我院与爱尔兰、巴西、秘鲁、冰岛、罗马尼亚等国工程科技组织和机构的关系,与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续签了《行政与财务安排协定》。举办中国与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研讨会、中国与澳大利亚矿物加工研讨会、中国与挪威可再生能源研讨会、中国与西班牙信息技术双边研讨会等20余场学术会议。2009年重点加强了与国外主要工程院的合作。与美国国家工程院举办首届中美工程前沿研讨会。与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共同举办“生命科学讨论会”。与阿根廷工程院、印度工程院、法国医学科学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此外,每年还定期共同举办中日韩工程院圆桌会议。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我院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不断增强。

(五)院机关建设稳步推进

围绕工程院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院机关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素质、办事能力和交流水平。在院党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了机关人事管理制度,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并根据工作需要对院机关的机构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重点加强了咨询工作力量。推进机关干部院内外轮岗交流,为机关干部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一步加强机关信息化建设,建立先进、安全、高效的中国工程院专用网络系统,保障与国务院办公网络系统的正常连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