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民:要再年轻30岁有多好

来源:中国工程院网站   发布时间:2015-05-20 23:42:18 

程天民,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教授。56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涉猎过病理学、防原医学、医学管理、军事预防医学等领域,为我国军事医学发展特别是防原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5年间,先后14次深入大漠深处执行任务

1964年秋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军队的“三防”工作随之加紧进行,程天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他与防原医学的不解之缘。

当时的核试验场条件相当艰苦。初期没有住房,他和战友们以帐篷为家。半夜里大漠的狂风掀翻了帐篷,他们赶紧爬起来,顶着狂风重新搭建,第二天起来照样精神抖擞进行紧张的试验准备工作。地面核爆炸后效应动物身上带有放射性,但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动物们进行有效观察、救治和解剖,程天民不顾自己身体可能受到射线照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程天民说,他永远都忘不了在核爆炸现场看到的情景:爆心周围一定范围内,没有防护的暴露动物一片死亡,再远一点的,也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程天民感叹道:假如我们人类真正遭受核袭击的话,那么伤亡的就是我们的战士、我们的群众,面对这样的情况,不研究怎么防护怎么得了!

据一些参试人员说,“第一次去试验场执行任务心情很激动,第二次感觉还可以,到第三次就不想去了。”而1965年至1980年的15年间,程天民却先后14次深入大漠深处。每次短则半月,长则半年。每次他从大漠深处回到家里的时候,妻子胡友梅都发现丈夫有新的变化:外形更瘦,人更黑,眼神更加坚毅,对防原研究工作更加执着。

长年不懈地努力,程天民和他的同事们积累了大量的核武器损伤病理学实践经验,中国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出自他们之手,《防原医学》、《创伤战伤病理学》等16部专著也不断总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今,他们在核试验场多年积累下来的防原资料和研究成果也已经成为中国防原医学研究的重要财富,“核盾将军”美名流传。

国际上放射复合伤论文中,60%出自他的团队

美国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后,引发了一系列防原问题的研究。19459月初,日本广岛一位防原博士在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进入恢复晚期的病人依然死于内出血,这种现象甚至在病人死后7小时后血液仍不凝固,该学者研究多年,但一直未能解开这个谜。

程天民从上世纪60年代初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他通过多次实验和观察,终于在电子显微镜下有了自己独到的发现,一贯被认为是大的巨噬细胞吞噬体内粒细胞现象,实际上是小的粒细胞逐步吞噬大的巨噬细胞造成的。程天民将这一现象命名为“骨髓巨核细胞被噬现象”,并充分论证了这一现象正是导致几类损伤时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揭开了日本防原博士几十年未解的那个谜。这一研究的系列论文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时,立刻在同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国上世纪90年代停止核试验后,中国的防原医学研究转入相对冷静状态,一些防原医学研究机构转行进行经济效益更好的民用医学研究。而就在这个时期,程天民“不合时宜”地提出了在防原医学中要加紧进行“复合伤”研究。

所谓复合伤,是指被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等引起的两种以上(含)不同的损伤。在平战时多种情况下也会发生复合伤。因其发生多、伤情重、救治难而被业内人士公认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参加过多次核试验的经历,使程天民深深意识到复合伤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大规模的核战争打不起来,但不能排除未来战争中侵略者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即使在和平时期,核事故、核恐怖等依然可能发生,如果不搞防原医学,或在防原医学、创伤医学中不搞复合伤研究,就会在战略上留下缺口,一旦发生战争或突发事件,将会付出巨大代价。

与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同行在讨论中取得共识后,三医大防原医学教研室齐心协力专啃起这块“硬骨头”来。他们的努力很快彰显出可喜的效果:1989年“防原医学”被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1993年复合伤研究室被评为全军重点实验室。1997年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后来又相继发展成为全军“重中之重”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复合伤分室)。如今已成为国内唯一的主要研究复合伤的单位。他们阐明的复合伤发病机制和救治原则,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不久前的文献调查表明,国际上放射复合伤的研究论文中,60%来自程天民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

执教56年,培养出一代代科技英才

为了影响和带动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军事医学特别是防原医学领域里来,程天民尽职履行了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能。

程天民的学生、因在军事医学研究领域成绩突出而荣立一等功的余争平教授曾这样描述第一次听程天民老师授课的情景:那一天,程老师手拿一束冬青树枝走上了讲台,借助树枝,他把“核爆冲击波的动压、超压与负压杀伤效应”课讲得活灵活现,学生的思路也跟着老师手中那一束冬青树枝在课堂与大漠深处来回穿行。余争平说,正是程老师的科学引导使他深深爱上了军事医学,并发奋要在这个领域里有所作为。如今,余争平在我国军事医学研究领域里已成长为一颗耀眼的新星。

执教56年来,程天民培养学生无数,毕业的研究生中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奖励,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被评为总后系统科技金星,7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

246万字的巨著,是在他患有严重青光眼的情况下完成的

程天民一生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全国优秀教师、总后勤部一代名师、一等功荣立者、育才奖金奖获得者等,但这一切丝毫没有成为他可以让自己停歇下来的理由。

199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学科评议组会议上,程天民倡议将几门课程的内容整合拓展为“军事预防医学”新的二级学科,专家们认为此建议非常有见地。次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批准了将“军事预防医学”纳入新的专业目录。全军招收培养军事预防医学研究生的数量显著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为了使这门新的二级学科有一部科学规范的内容体系,程天民先是主编了《军事预防医学概论》,经7年教学实践以后,又于2006年主编出版了246万字的《军事预防医学》。

军事预防医学院院长曹佳告诉记者,这本246万字的巨著,是程院士在患有严重青光眼的情况下完成的。他每天需要滴4次眼药水才能缓解眼压升高引发的病痛,但为了这部新型学科教材的尽早问世,除了自己亲自撰写大量文稿外,对其他许多章节他每天拿着放大镜进行细致修改。眼睛疼得不行了,他就让秘书或他人在一旁念稿件,他进行“听”审,让人看了心疼。当我们提出代他完成审稿时,程院士拒绝了。他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谋划学科发展上,而那些耗时费力的工作,他能做多少就会努力做多少。能够为我们的成长和事业发展尽心尽力,是他的心愿。

2006年度,他一人获得了首届“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第六届“光华科技工程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3项殊荣。如今已80岁高龄的他还辛勤而努力地工作在军事医学研究的前沿。谈起未来,他说,要是再年轻30岁有多好,这样我就可以为国家和军队做更多的工作。现在我能尽力干的,就是不做盖子、当好梯子、修桥铺路、敲锣打鼓!培养出德才兼备超过自己的年轻一代,在身上留下一片树林,而不是荒漠。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