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英国伦敦是 “雾都”。
英国是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据说,首都伦敦处于英国东南部的盆地上,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盆地的南北为东西走向的山岭。在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下,每每秋冬季,当西风把大西洋的水汽吹向陆地时,盆地空气相对稳定、温差较大、流动不畅,下层空气受冷以后,往往会酝酿成大雾。20世纪60年代前伦敦的工矿企业、居民生活煤烟和汽车尾气排出的大量烟尘悬浮在空气中,变成了雾的凝结核,这也是促成大雾的一个原因。多少年来伦敦人饱受煎熬。据说,后来英国环境经过治理大有好转,现在的 “雾都”已有些名不副实了。
不过,多雾的青岛却是更偏向自然,雾多已小有名气。我不懂气象理论,但基本常识还是略知一二:青岛三面环海,平时处于大海的水汽包围中。然而,春夏时节一旦有南下的冷空气,在这里冷暖交汇便空中结珠,岛城则常常会笼罩在湿润的雾气中。
二
青岛是个多雾的城市,这里的春天又是多雾的季节。
春夏季节在岛城的南向海边,人们常常领略到弥漫的雾在急促促地 “直扑”市区地的场面,犹如海水被加热蒸发。雾,在山东蓬莱能孕育出海市蜃楼令人沉醉的画面;雾,在安徽黄山则能显现出云雾妖娆的诗情画意,令游客流连忘返。青岛的雾,则冲淡了风景的色彩、扫了游人的兴致、抑制了游人的心绪,也添加了几分阴冷与寒意,放缓了温暖春天的到来步伐;青岛市区与黄岛区也因为雾的来临,导致交通“青黄不接”。在岛城,因为雾而影响交通通畅的坏名声常常不绝于耳。就连国人也常用“一头雾水”喻事混沌不清。医学证明,雾多潮湿环境使得岛城气管炎、关节炎、鼻炎的患者明显多于周边城市。对于雾,我打心里就不喜欢,尤其不喜欢岛城的雾。
岛城人们生活节奏较慢,具有典型休闲城市的特点。一俟周末,工薪族们便期盼出门户外踏青,享受阳光春色。春天是复苏的季节,人们好不容易从寒冷的冬季度过,渴望明媚温暖的阳光来荡涤残留在体内的寒气,可偏偏被那频繁出现的雾气搞得雅兴全无。浓雾带来苍白萧条的晦气,也取代了春光明媚中的惬意。当茫茫雾气侵袭岛城,人们只好扫兴地呆在家里打发时光。
三
岛城的雾给我自小留下的记忆蛮深的。只记得那时候的雾气比现在要浓重,光临岛城的次数也比现在频繁得多,而且浓雾一来便是数日不散。浓雾中,人们穿的外套会被雾气打湿,湿漉漉的头发、眼眉或胡须居然还能悬挂着几粒小水珠,人们情绪、精神也会低迷许多,如用 “蔫”喻人还是挺真切、形象的。
现在想来,过去岛城雾浓经常久久不易散去的原因肯定与工业烟囱粉尘和居民生活炊烟排放密切相关,污染物漂浮在空中改变了水汽的比重,流动起来也缓慢多了,如同伦敦当年的雾。现在雾气在衰减,应该跟人类环境意识增强有关。
其实雾也未必全不好,它的存在使空气湿润多了,至少它能为农作物保墒,不至于土地雨水不足时干裂,在夏季酷暑也能隔开炽热的阳光使人略感几分凉意吧?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