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沈清与南海观音东传韩国略谈

来源:浙江海事局   发布时间:2015-05-20 23:47:03 

在世纪交替之际,韩国的历史学家在《沈清》及有关刊物上披露了一项研究成果:在1600多年前的韩国(当时称“百济”),孝女沈清可能在浙江普陀落脚。2000年韩国延世大学沈清学术研究小组和韩国全罗南道谷城郡交流访问团曾先后三次来到普陀进行友好访问和学术交流。11月中旬,双方政府为了两地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中提供必要的便利,还签署了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意向书。这个“传说中的沈清婆家”的发现,为研讨中国和韩国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对百济沈清与浙东富商沈国公建立国际婚姻关系的传说作进一步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我们认为,韩国沈清与中国商人沈国公的国际婚姻故事,在目前看来虽然还是个传说,但透过这个有声有色的传说故事,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浙东在1600多年前已与韩国建立了贸易关系,并且有了不少文化交流,这个传说渊源有自。
究竟是什么因缘促使沈清来到普陀,以后又把普陀的观音文化传播到韩国去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恐怕得从传说中沈清与沈国公的国际婚姻关系入手。
沈清与中国男子通婚的传说在韩国传播得很广,据报道,现在韩国有关沈清故事的版本多达二百余种。沈清是韩国何处人呢?目前有人还在继续进行研究,对其出生地及其在韩国生活空间已罗列了黄海道黄州、南郡、南大岛州等地方。2000年5月在韩国谷城举行的纪念孝女沈清的聚会中,学者们发表讲话,认为“沈清是以实存人物为原型创作的作品,其原型就是我们谷城出生的万古孝女洪庄”。可见,韩国学者已把传说中的沈清看成历史上实存的人物,而且认为她就出生在谷城。
在韩国流行的二百余种沈清的故事,包括由它改写而成的《沈清传》,大都缘起于中韩双方的贸易。故事说:韩国谷城有位叫元良的盲人,妻子死后,和女儿洪庄一起生活。一天,元良听到弘法寺主僧说,多做功德,眼睛会亮的。他就把女儿施助给了弘法寺。后来,弘法寺性空法师以“两船值钱的货物”作为洪庄的身价,把她卖给浙东富商沈国公为妻。沈国公从韩国的苏浪浦下船,把洪庄带到了自己的家乡——浙江普陀沈家门,并把她改名为沈清。沈清在中国生活得很好,很幸福,但她仍然忘不了在故国的瞎子父亲。为了帮助父亲重见光明,她命人打造了570尊观音等佛像漂洋过海送往韩国(百济)。这说明,正是浙东和海外的贸易关系为沈清和沈国公的国际婚姻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沈清的出生地,通过近年来韩国学者的研究,认定是在今韩国谷城郡。那么,作为沈清的丈夫浙东富商沈国公究竟是哪里人呢?对此中韩学者也作了一番考证。他们认为,浙江普陀区的沈家门在两晋时期已有姓沈的居民居住,而其形势与传说故事中沈清丈夫沈国公的家乡极为相似;而沈家门地处普陀莲花洋畔,并且在沈家门附近有沈家门水道、高丽道头和水晶宫、新罗礁等地名,因而沈国公可能就是今浙江省普陀区沈家门人,这项推断如果能成立的话,那说明当时浙东的商人和韩国(百济、新罗)已有了民间的贸易交往,因而就有沈清在普陀落脚的传说。据《浙江省普陀县地名志》记载,沈家门因“沈国公在此造坟而得名”说明这传说中的沈国公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实有其人。
综合中韩两国学者的研究来看,有关沈清与沈国公国际婚姻的故事,应该说在历史上实有其事,只是因为年代太久,某些细节,已经无法细考。但不管如何,从大处着眼,则可以说,在1600多年以前,浙东与韩国在贸易与文化方面也有相当多的交往,而民间关系也建立起来了。
传说,沈清在普陀沈家门落脚以后,请人打造了570尊观音等佛像把它们运往韩国(百济)观音寺等地。这些佛像如何运到韩国的呢?按照传说中的情景来看,她应当是利用丈夫沈国公的商船或通过其他商人的船只从莲花洋起航运去的。两晋时期浙东地区的佛教活动已经十分兴盛,佛像制作技术早已传入,这就为沈清把普陀的观音文化传播到韩国,创造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浙东的佛教文化肇始于东汉末年。浙东地区早在三国东吴时期,在宁波、慈溪等地就已建造了普济寺和五磊寺等,加以山川壮美,气候宜人,水陆交通便捷,就成了各地僧人驻锡的最佳选择。因而佛教文化发展很快,而有些僧人的祖先原为西域人,因避乱、经商等原因很早进入浙东,后来即长居于此。西晋太康三年(282),山西并州离石人刘萨诃在宁波鄞县乌石岙结茅,“守护舍利塔”。至太康(280~289)年间,又有高僧来到补陀洛迦山(今普陀山)创建了观音道场,远道而来朝拜的佛教弟子“至者不衰”。永康元年(300),僧义兴又到鄞县太白山东谷结茅——后改建为天童寺。至东晋年间(317~420),在这一地区又建起余姚龙泉寺,舟山普慈庵及石城山的栖光寺等等。浙东地区一时高僧云集,佛教文化蓬勃发展。
我们注意到,浙东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的兴起,与沈清把570尊观音等佛像东运韩国(百济)的时间基本一致,应该说,在两晋期间,因为浙东佛教文化兴盛,特别是佛教造像技术的传入,沈清才有可能制造570尊线条流畅的观音等佛像“运往故国”,实现了她数十年来的“自己得到了幸福,但不能忘了故国”的心愿。
近年来,在普陀区保圣寺附近出土了古代石制残破佛像,这也引起了中韩学者的关注。有一尊出土的残破石佛像,头部高二十余厘米,宽约十余厘米,石灰石质,其颈部断裂的痕迹已经模糊,很难判断是人为击坏还是自然断裂,但佛像面容还能辨认。有关专家根据此石佛像的分化程度和雕刻手法及艺术风格等推测,此尊石佛像的制作时间可能早于保圣寺创建的年代。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尊残破的观音石佛像,与我们在韩国全罗南道考察时见到的近年拍摄的两晋时期中国传人韩国的观音圣像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长目低垂、嘴角含笑的脸部表情,还有眼观鼻、鼻观心的艺术意境等都惟妙惟肖。
沈清与沈国公的因缘,以及她成为沈国公的妻子后,命人制造570余尊观音等佛像东运韩国的故事绝非偶然。虽然两晋时期所称沈清丈夫沈国公在普陀沈家门的居住地仅是历史传说中的影子,而自千古流传的“沈家门因沈国公在此造坟而得名”,确有缘由。究竟如何,尚有待学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