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与海南妈祖文化 700年前登陆的民间信仰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3:50:35 

天后宫与海南妈祖文化 700年前登陆的民间信仰
临高县调楼镇天后宫。天后宫与海南妈祖文化 700年前登陆的民间信仰

海口中山路天后宫。

天后宫与海南妈祖文化 700年前登陆的民间信仰
湄洲岛妈祖像

最近,多家岛内媒体关注我省一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口骑楼老街中山路87号的“天后宫”,原因是那里被当作商铺使用长达10年之久,海口市政府商务和文物部门却一直没有收回,更不能加以维护。近日,海口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天后宫的保护问题进行询问并提出了批评。
中山路的天后宫,是海南现存历史最久远的纪念妈祖的庙宇,它不但见证了妈祖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本身还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那么,史上“妈祖”是谁?“天后”又是怎么回事?
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出生于福建湄洲岛。清代嘉庆《台湾县志》对妈祖名字的来历有记载,说她出生满月后不啼不哭,人们因此称她为“默娘”,长大后学名为“林默”。
历史上有关妈祖传说的文章和论著,可谓汗牛充栋。最先提到妈祖的史料为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徐兢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说是那年朝廷派使节路允迪出使高丽,船至中流遇到狂风巨浪,8艘船有7艘沉溺海中,只有路乘坐的船只因有妈祖降临到樯桅上佑护,才幸免遇难;路允迪还报朝廷后,引起宋徽宗赵佶的重视,赐予妈祖庙号“顺济”。
大约过了40年,喜欢搜集民间逸闻轶事的洪迈在《夷坚志》一书里再次提到妈祖,并考究出妈祖姓林;到了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福建莆田人李俊甫的《莆阳比事》说到妈祖是福建湄洲人,生前能够预言人的生死祸福。
相传林默在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她因解救落水小孩而溺水身亡,羽化成仙,年仅27岁,当地人便建庙供奉她,并多次受到朝廷敕封。从宋至清,林默先后受到历代朝廷的30多次褒封和加封,封号从最初北宋宣和五年的“顺济”,南宋的“灵惠夫人”,元代的“天妃”,到清代的“天后”,不一而足。从称谓的变化可以看出,妈祖的地位在民众和统治者心目中逐步得到巩固和提升。
今年5月6日(农历三月二十三),福建湄州地区还举行了纪念妈祖诞生1050年的盛大纪念活动。
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从妈祖生前舍身救人的故事或传说进行分析:“林默的救人行为(不管是否真有其事)是一种‘利他精神’的体现,信仰妈祖者都相信这种为别人服务的精神,因此相信求之则应,这是妈祖信仰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因。”
700年前登陆的民间信仰
正德《琼台志》记载,最晚在元代,在琼山(今属海口)、万州(今万宁)、崖州(今三亚)和感恩(今东方)等地,就已经出现了“天妃庙”。不过,记者根据这些线索寻访时发现,万宁、三亚和东方的“天妃庙”已无遗迹,唯有海口的尚存,遗址就在海口老街中山路和白沙门上村,庙名现叫“天后宫”。
日本人小叶田淳的《海南岛史》也提到:“海南岛最初的天后庙,是元朝时代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
海口白沙门上村的庙宇共有三进,前门石匾刻有的“天后宫”三个楷体大字尚可辨认,落款为重修时间———“嘉庆十八年”(1813年),但该庙其余部分已经基本坍塌,不过现存的横梁上的雕刻技艺十分精湛,让人叹为观止。看庙的陈氏阿婆感叹道,这里的香火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想重修也不行,因为按规划这里马上要修路。其实,白沙门上村还有另外2座“天后宫”,遗址尚在,庙已不存。
诚如古籍的记述,白沙门上村的天后宫也应该是海南岛最早的妈祖庙宇之一,可惜已经没有了中山路天后宫的完整性。
白沙门中村的“天后宫”门匾上也是楷体大字,右上角还多了“闽粤”二字,可惜没有落款时间。庙祝许才弟称,他们的祖先迁自福建和广东一带,先人以捕鱼为业,庙前以前有个小港口可以停泊渔船,小时候他还曾在海水里游泳,后来市政府填海要地,大海离村民越来越远,大伙儿便改行做小买卖了。
白沙门中村的“天后宫”是2004年由村民集资20万元重建的,原先有不少记述庙史的碑刻,但大都被毁或丢失,目前后院尚有2块记载重修庙宇捐款名单的石碑,只是由于村民曾经将它们当作洗衣板使用,以致现在除了落款时间“嘉庆八年”和“咸丰二年”等一些字眼外,其它文字已经无法辨认。
这座“天后宫”与海南其它地方的有着不同之处,那便是庙前还有一座拜亭,可供善男信女歇息停留,平时则是村民纳凉聊天的场所。 海口中山路的“天后宫”是海南年代久远、保存较完整的妈祖庙宇,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此处“天后宫”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2000年6月15日,海口市政府将其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久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同年11月,海口市商贸企业改制时,将“天后宫”当作直管公房抵扣职工安置费,作价卖给原中山华侨商场的31名职工,并已办好过户手续,使“天后宫”成了私人店铺的仓库。
因此,只要有记者到那里采访时想入古庙看个究竟,都会遭到“店主”断然拒绝,但见妈祖的神像被临时安置到古庙旁边一间低矮的厢房,处境颇为“凄凉”。
中山路天后宫现存一块明代万历年间的“天妃田记”石碑,可惜已断成两半,上面记载着该庙地产范围的文字还清晰可见。
古代建筑专家对中山路天后宫的建筑风格评价甚高,认为那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抬梁式结构,做工精细,有必要加以保护措施。
海南岛有过上百座“天后宫”
为了弄清海南岛上的妈祖庙宇到底有多少座,海南日报记者在查找史料的同时也实地采访了有关人士。
学术界的研究表明,早在宋元时代,妈祖文化便随福建或广东商人落籍海南,他们乘船渡海而来,一定立庙拜祭妈祖,他们的行为深刻地影响了本地居民及其后人。嘉靖《琼州府志》写到:“今渡海往来者,官必告庙行礼,而民必祭卜方行。”每逢妈祖诞辰(三月二十三)和忌日(九月初九),岛上大都举行游神、演戏等活动,春秋二季,年年如此。
综合考究历代有关海南史书和方志发现,元代海南岛妈祖庙仅有5座,但接下来的明清两代又增加了42座,遍布琼州府的13个州县;数量最多的是文昌县,有11座之多,其次是万宁,也有7座。明清时期海南岛民信奉妈祖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近现代,妈祖庙宇在海南有增无减。记者近期实地调查得知:光海口新埠岛“天后宫”的数量就有6座,而在临高的调楼和新盈等乡镇,有的村子甚至有两三座妈祖庙。其实,在海南岛只要是有港口、码头和商埠的沿海地区就有妈祖庙,数量之多估计已经超过100座。
海南岛的妈祖庙为何如此之多?周伟民教授认为,海南岛四面环海,而且是个移民岛,沿海居民大多数以海洋捕捞和航运为生;对于外来的闽粤移民,他们相信是在妈祖的保佑下才安全抵达海南的,本来就有民间信仰的根基;对于靠海维持生计的人们,妈祖就是他们的海上保护神;加上大量有关妈祖显灵的传说,导致自宋至清朝廷多次颁旨册封妈祖各种称号,更加坚定了妈祖民间信仰的广泛性。
妈祖信仰缘何在海南盛行?
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元林博士,在对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在两代新建和重修妈祖庙宇的活动中,有确切姓名记载的近70人,其中政府官员有58人,他们大多数是当地的县令、知县;商人参与建庙的也近10人,他们大都是外来经商者。如定安县中街东向的天后庙,便是明万历年间由广府南顺新三邑(广东南海、顺德和新会三县)商民创建;万州朝阳街的妈祖庙,一由五邑(鹤山、台山、恩平、开平和新会)客商所建,另一由潮州客商倡建。
因此,王元林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官员成为妈祖信仰在海南岛上发展的主体,而商人则是推动海南岛妈祖信仰的另一支重要的力量。”不过,王元林认为明清时期妈祖信仰在海南岛上盛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海南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从宋元开始,我国的海上交通和贸易迅速发展,海南作为海上航运要地,以及本身拥有的珍贵热带作物货源和海产品,吸引了大量商贾,随着海运经济发展,历来信仰妈祖的闽粤商家便大兴妈祖庙,促使民众更加信仰妈祖。
王元林的研究还注意到,明清是汉族移民上岛的高峰期,他们主要来自两广、福建和江南一带,尤其是与妈祖同乡的福建人,本就信仰妈祖,这为妈祖信仰在海南岛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民众基础;此外,明清时期海南屡遭海盗侵扰,政府官员和民众都寄望妈祖来庇佑他们的生命财产。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