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峡是我国北方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秋天,这里时常会出现一些恶性海难事故。例如
一是气象条件恶劣。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它的西部是坦荡辽阔的华北平原和辽河平原,东部是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其间的渤海海峡宽度只有105.5公里,每年秋末冬初,随着天气变冷,温带气旋以及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和寒潮,不断由西往东、由北向南侵入渤海,特别是从内蒙古高原进入渤海的冷空气,随着地势不断地下降,风速不断加快,当冷空气从渤海向黄海运动时,由于受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低山、丘陵地形的阻挡,渤海海峡成了主要通道,在所谓狭管效应的影响下,风速变得更大。从有关资料的记载来看:在辽东半岛附近海域,平均每年6级以上大风有130多天,阴雾天气达80天左右。渤海南部、渤海海峡的最大风速可达25米/秒~40米/秒(32米/秒相当于风力12级)。例如大舜号事故发生时,阵风达10级(风速约26米/秒),海浪高达5米左右。
二是航道十分复杂。从地质历史来看,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期(距今300万年左右),渤海属滨海平原地区,后来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下,慢慢地下沉为盆地,到了中更新世后期(距今10万年以前),随着渤海海峡的陷落,海水涌入盆地而形成为今天的渤海。海峡所在地区原来一些比较高的山峰成为岛屿,比较低的山峰成为暗礁,渤海海峡被这些岛屿分割为14条水道。在山东长岛县,已经定了标准名称的礁石有81个,复杂的海底地形、星罗棋布的岛礁,使航道宽窄深浅不一。在渤海海峡纵横交错的水道下,暗藏着重重危机,尤其是随着秋天气温下降,海上时有大雾发生,能见度差,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
三是潮流非常紊乱。在渤海海峡有两条流向相反的海流,一条是黄海暖流。另一条是黄海沿岸流,黄海暖流是黑潮的分支--对马暖流的一部分,它从黄海向西北进入渤海,黄海沿岸流则相反,自渤海湾起沿山东半岛北侧东流,绕过成山角冲进黄海南部。复杂的海流,加上山东半岛东岸的平均潮差可达4米左右,使渤海海峡的水流回旋湍急,尤其是秋末冬初季节更替之际,潮流变化无常,即使在无风的天气下,海上亦波涛险恶。
除上述原因,渤海海峡是出入渤海的门户,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十分繁忙的交通要道。特别到了冬天,渤海大部分沿岸地区都有一段结冰期,此前是秋天,水运比平时更加紧张繁忙。加之渤海海峡中的庙岛群岛又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渔场,南来北往的渔船也多,因而出现海难事故的概率也相对要高。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