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护中华民族第二疆土

来源:严文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2:52 
强于世界者必强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这是从15世纪以来世界强国顺序几经更替中得出的规律。要使中国成为海洋强国,首先要在广大民众中强化海洋意识,大兴海洋文化。只有当浩瀚的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成为与黄河、长江、长城一样神圣的民族象征时,中国才可能真正成为太平洋上的巨龙。——编者

他们都是我国海洋界举足轻重的泰斗: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青岛海洋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三位院士在担负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一直关注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护中华民族的第二疆土———海洋。他们呼吁: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使海洋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认识海洋的地位

记者:渤海黄,东海绿,黄海清,南海蓝,这是华夏子孙引以为荣的第二疆土,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海洋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苏纪兰院士:海洋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海洋在季节、年际、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异中的作用;近海系统对自然变异、人类活动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深海资源、古环境的认识等,要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政府要对民众多做宣传。过去认为海洋的环境容量是无限的,于是什么污染物都向那里排,造成沿海环境恶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通过海洋进行的交往日益增多,一些外来物种通过轮船等入侵,一些外来物种在海洋的扩散速度甚至比陆地上还快。从国际上讲,大家已经认识到海洋有国界,但海洋污染无国界,海洋和空气是一样的,污染物越境转移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研究监测网络的建设,并加强了相互合作。

管华诗院士:海洋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陆地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的承载力正受到挑战,在一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50~60%来自海洋。陆地人们强排性活动使海洋污染加剧,大江大河的污染物排放到海里,使海水水质不如人意。第二,海洋本身在开发过程中的活动如石油开发、大规模的养殖业等超过了海洋的承载力,给海洋环境造成了破坏。一些物种濒临灭绝,其中有一些是具有特殊价值的物种。因此,无论是开发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旅游资源,还是海水资源,都要提倡科学的发展观,利用健康的海洋开发技术。如果不这样,虽然会带来经济的一时发展,但给后代造成的环境危害是无穷的。

刘瑞玉院士:要使海洋得到永续利用,必须采取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我在很多场合都这样呼吁,但现在大家都在拼命捕捞。渔船的网眼越来越小,就像是把耕地耕了好几遍,这是管理不善的问题。要加强科研,加强管理,渔业先进的国家都讲究科学捕捞,资源有多少万吨就相应配多少船,而咱们管理水平就做不到这一点。渔业资源要得到持续发展,捕捞量应小于补充量,我看人的因素很重要,必须尊重科学,落实科学发展观。欧美都在减渔船,我们要打掉地方保护主义,减少渔船,不做到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

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记者:人们在自己的耕地上种庄稼时,都知道要适当保持地力,但在公海打渔时,却喜欢一网打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管华诗院士: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资源开发的每一个环节,都以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出发点,否则资源开发就是盲目的、有害的,其后果是很难挽回的。海洋生物技术在上世纪末发展很快并日趋成熟,在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抗异品种开发、资源利用、高质化产品开发、海洋药品应用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化合物资源、基因资源均离不开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环境受到破坏,在环境修复方面,生物技术作用很大。科技工作者认为,随着海洋科技的进步,生物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作用。如果和其他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集成在一起,则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苏纪兰院士:海洋与陆地不同,陆地上道路、农田区分得很清楚,海洋是无国界的,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巨大效益有相当一部分与深海海域有关,包括深海区各种待开发的生物与非生物资源。海洋的生物物种很多,互相构成食物链。海洋生物资源不是不可以开发,生态管理是关键,是基础。

刘瑞玉院士: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很好的解决方法了。如果过去稍微用科学的东西加以指导,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我国渔业主要资源有中上层鱼、底层鱼。本来底层鱼占优势,但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开发的了。上层鱼也捕过了头,使可持续发展成了大问题。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是我国的经济鱼类,其中大黄鱼资源不仅是破坏了,而且是崩溃了,已经没有什么野生鱼了。有关部门曾在中国海大陆架进行过资源调查,在东海只捕到100条大黄鱼!这表明大黄鱼的资源量只有不到10吨。像对虾在中国有3个种群,1979年黄、渤海的产量有3万吨,但现在黄、渤海的对虾产量不一定能到2000吨,原因都是我国捕捞量过大。这事老百姓有责任,但我看主要责任在管理部门。科研部门早就发出过警告,但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小我”压过了“大我”。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记者:请各位院士预测一下21世纪的海洋。

刘瑞玉院士:海洋事业要发展,必须做好规划,我们在这方面基础薄弱,要补课。国际上海洋的发展空间很大,牵扯到国防、权益、资源问题,从领导到地方都要重视。海水变化、水体动态、温度、盐度、波涛、浅海、深海都有其自然规律,但总的来讲,我们对外海、深海的研究是不够的,应有多学科的参与。海洋内涵丰富,从矿产到生物到资源到食物到工业原料都能在海洋中找到,海洋开发大有潜力,大家要加紧研究。21世纪大家要重视海洋,要做好从近海到远洋的调查研究,吃透其中的规律。从重要性来讲,国防第一,资源第二,交通安全石油运输通道也要保证。海洋产业目前只占GDP的4%,将来要增加。

管华诗院士:21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对整个经济有巨大的影响力,也是解决21世纪陆地资源逐渐匮乏、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苏纪兰院士:对中国来讲,过去对海洋重视不够,这种状况要在21世纪改变,海洋再也不能污染下去了。
保护海洋人人有责

记者: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请问您们认为公众应该为保护海洋做点什么?
管华诗院士:公众要加强海洋意识,认识到海洋是中华民族的第二疆土,海洋不仅是大自然赐与我们的珍贵资源,而且也是地球环境的天然调节器。我们应吸取陆地开发的教训,提醒世人要有海洋意识,自觉地保护海洋、爱护海洋,有了意识才会有行动,海洋环境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苏纪兰院士:要加强环境教育,使公众养成正确的消费观。中国历史上穷,可在表面消费上却大手大脚,这种生活方式对于海洋,则意味着污染环境和过度捕捞。因此,公众要自觉,国家要引导。

刘瑞玉院士:政府要多多宣传,这很有必要。公众到海滨城市旅游时不要往海里丢垃圾。有些人为了扩张土地就去填海,政府要加以制止,管不住不行。

采访后记:在海明威的笔下,那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在海中呆了84天,连一条鱼也没逮住。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先天不足,多年来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使人产生老人与海的联想,有一天我们是否也会一条鱼也打不上来?人类应该牢记“海洋兴亡,匹夫有责”。


观点发布

油气发展战略须反思
湛江海洋经济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徐质斌指出,中国内地目前海洋油气开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渤海地区,占中国领海面积3/4的广阔南海地区,油气开发几近空白。从战略上来说,这是非常短视的。从海洋环境的角度说,渤海已经是中国内地污染最严重的海域,现在再在这里大规模开发油气资源,更将进一步导致该海域的环境恶化。南海不仅海域广阔油气资源储量大,而且是海权受到周边国家侵犯最严重的地区,因此中国最迫切需要开发的是南海海域的油气资源。

海洋能减缓资源危机
《日刊工业新闻》日前报道说,中国将在未来5~10年遭遇“资源安全”问题。2020年前后,若没有充分准备,“资源安全”就极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为应对即将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海洋资源争夺将成为其重中之重。因此,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海洋是生态建设重要内容
浙江省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专家林文毅等指出,我国加入WTO后,一些沿海地区出口的渔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同期国外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越筑越高。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就是加强海洋环境的整治和渔业资源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和实施增殖放流办法,修补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通过压缩近海捕捞强度和采取绿色养殖技术,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靠海洋创建“蓝色农业”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韩增林等指出,我国人均占有耕地资源比世界平均数低得多,陆地上的资源开发已逐步接近尾声,但海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我国科学家提出依靠科技合理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创建“蓝色农业”。我国海域不仅面积辽阔、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而且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吨,如果全部开发出来,十几亿人过上富裕生活是有保障的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