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

来源:南京航道工程局   发布时间:2015-05-21 00:15:40 

20085121428分,汶川的很多时钟都停留在那一刻,四川境内发生里氏8.0级几十年不遇的强烈地震。瞬间几万名同胞失去了生命,更多人失去了美好的家园。51314日,我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地震灾区的一幕幕,我被如此的灾难惊呆了,灾区群众的悲惨遭遇深深的震撼了我。那时那刻我们每一名中华儿女都会为之哭泣,然而我认识到痛哭流涕帮助不了身处苦难中的灾区同胞,必须行动起来,和社会各行各业一起捐款、捐物、献血,做一切能为灾区群众奉献的事情。

14日,在汶川地震发生两天后,我逢公休时机,毅然决定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奔赴灾区一线,当时心里非常清楚,这肯定是一场硬仗。514下午我准备了上班时穿的工作服、安全头盔、帐篷、压缩饼干、矿泉水,准备好一切后,我即联系南京红十字会,然而出乎所料,红十字会当时考虑到志愿者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婉言谢绝了我的请求。没有了组织,汶川又余震不断,一线危险重重,究竟是去还是留?我的思想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此时此刻我想到了父亲从小给我讲述的1976年他刚参军就参加了唐山大地震救援的经历,(我父亲1976年初参军,在天津的蓟县,属于北京军区坦克一师高炮营52891部队,58分队,唐山大地震时,该部队从每个营中挑选出一个排参与救援,我父亲有幸参与了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在我小时候他就经常告诉我,那时他是怎样救人的,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来生的希望是一件多么神圣和光荣的事情……。想到这些,我毅然决定,以父亲为榜样,克服困难参加汶川地震志愿者救援行动。这个决定我隐瞒了父母、单位和船舶领导、同事以及所有的亲朋好友。坦白的讲,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我是不想让大家担心,更不想让我的志愿行为变了味道。我知道此去肯定有危险,但是我坚信,即使我出了什么意外,我的父母也一定不会责怪我,因为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儿子。

15日我就自费乘飞机赶到了四川,由于路线搞错了,本应该到成都的,我赶到了重庆市,得知重庆离灾区还很远后,我立即转乘火车赶往成都,救援的首站我选择了受灾最严重的北川,成都去北川途经绵竹,一路上我有车就自费坐车、有赈灾车就拦赈灾车、有军车就拦军车、没车就徒步行走,绵竹受灾很严重,记得一所中学学校的操场上一排排的学生遗体,有的父母看到面目全非的孩子当场伤心昏倒,有的家人哭着给死去的孩子擦脸、梳头,那情景悲惨之极,那一幕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在绵竹与部队官兵协力救援几个小时后,我连夜搭车赶往北川,在禹龙街附近的一片废墟处,加入了救援队伍与部队官兵一起敲击、挪运坍塌的大块建筑物,在其中挖掘被掩埋的当地居民,先后有十多名有生命体征的幸存者被救出,其中也有遇难者被抬出,这样一直干到第二天。天亮后,我才看清楚了面目全非的北川县,满眼是大片倒塌的房屋,幸存的受灾群众对着废墟在哭喊着自己的亲人,官兵正奋不顾身的抢救生还者……这一路下来,我没有睡觉,一点东西也没有来得及吃,便随即又加入到了救援的行列……,有的记者看到我如此拼着命地干,要采访我,都被我一一拒绝,我知道我来北川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救人,那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同时,我还害怕通过记者的镜头和报道,使自己的志愿行为变了味道;当时还有一个顾虑,就是怕被同事和家人发现行踪,使他们为我担心。

我在北川参与救援从15日晚上一直到18日下午。由于航浚22近期靠泊南京处于停航状态,考虑到在19 日、20日有我两天班,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并确保自己的行动不被领导和同事发现,我中途不顾身体疲劳和路途遥远搭乘救灾车辆于18日晚赶到成都,之后连夜坐飞机回到南京,19日、20日在南京上了两天班,期间正赶上局党委号召全局党员为抗震救灾交纳“特殊党费”,我积极响应党委号召,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在第一次捐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二次捐款。回船上班的两天,我的心却仍挂念着灾区,想着灾区的一幕幕,想着灾区受灾群众那一双双渴望生存的眼神,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细心的船长庄亚伟、老轨王献林看到我的脸色很差和急噪不安的样子,两位船舶领导一再追问我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如果有事情就说出来,让我去安心处理。那时那刻我真的想把自己去灾区的事情说出来,看到当时船长正在忙碌着,就告诉船长晚上我给你电话吧!当天下午三点多钟,我再次登上飞机的那一刻还在想,一定不能说,因为我这次去的映秀镇会更危险,他们会为我担心的。

这样我就又乘飞机抵达成都,成都地区的出租车司机了解到我是志愿者后,把我带到目的地,当我要付打车费时,司机坚决不收费用,只告诉我,他们很感谢我们这些不远万里到灾区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们,他们没能到现场救援,这也是他们为灾区做的贡献吧。路上了解到很多的士师傅都在捐款捐物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帮助灾区,成都的士师傅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的士师傅的热心帮助下,到达目的地后我连夜赶往汶川的映秀镇。成都到映秀镇要经过都江堰,该地也是受灾比较严重的地方,在这里我看到大量的灾民从山区转移过来,也看到很多重伤员,他们都需要紧急输血,考虑到我是O型血,我主动去献血,告诉支援医生我的血型,我体格健壮可以献400CC,在我的坚持下,在临时救助站第一次献了200CCO型血。都江堰通往映秀镇的是长70多公里的山路,在都江堰很多志愿者告诉我那里现在不能去了,危险太大了,一天都有几次余震,山上石头不时往下滚,路也不通。但是我还是决定去,我想那里更需要志愿者。

途中遇到警察临时设置的两道关卡,几位志愿者被拦在外不给进山,当问到我时候,我隐瞒了志愿者的身份,告诉警察同志我是救援队的,他们看我穿着专业,没有多问就让我进入灾区。在去映秀镇的途中除了换搭载几次车外,由于山路被滚石封锁了,我就步行约45个小时大概近20公里的山路,一路上到处是被山石砸坏的车子和步行离开灾区的灾民。当山路再一次被山上的石头封锁时,我就和到达那里的一支袖臂上有“铁军”字样的部队一起搬石头、开山路,道路打通后我连夜赶到映秀镇,那时的映秀空气中已经弥漫出尸体腐烂的难闻的味道,在那里的几天我换了很多工种,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搬运救灾物资、进山搜索生还者、喷洒消毒防疫药水等……记得有一次余震来的很突然,眼看山上石头滚了下来,我迅速的跑开,但是一块石头还是把我从南京带的安全头盔砸坏,而我安然无事。我当时就意识到,正是船舶每月的安全救生演习、消防演习的训练使我具备很高的应急反应能力,帮我避过了那一劫。安全头盔破裂后,部队消防官兵送我一个消防钢盔。救援后期基本就是挖灾民遗体。先后有30多具遇难者遗体被我们挖出,有的遇难者高度腐烂,味道异常难闻,有些志愿者受不了呕吐着不敢靠近,但是我鼓起勇气告诉自己,既然来了就不应退却,要与解放军和消防官兵们一起奋战。由于我个人努力参与救援,并且穿着专业,现场的卫生防疫人员给我配发了专业的防护服装,参与挖遗体,抬遗体。开始的几天由于没有大型设备人工挖掘比较多,体力消耗异常大,后来有大型挖机了,我们就负责指挥挖掘地点,记得救援后期有一次用挖掘机一铲下去,挖出楼梯口有6具遇难遗体且高度腐烂,我当时就受不了了,太惨了。

刚到映秀时那正在下雨,天气闷热,搬运救灾物资,其中被子在淋雨后异常的沉重,另外还要跟着部队用黑色袋子搬运遇难者遗体。由于吃的是压缩饼干,山区里的水又不能喝,加上路上又献了200CC的血,在搬运物资时昏厥,一头载倒在地。被抢救醒来时,我已经躺在南京军区上海411部队的医用帐篷里,鼻子里输着氧气,手和脚挂着吊水,嘴巴干裂的说不出话,医生就用毛巾一点点往我嘴里滴水。医生告诉我,我当时脉搏微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是长时间空腹、过度劳累、再加上天气闷热导致的中暑。他们还说,在我昏倒接受抢救的时候有很多记者想知道我是哪里的,看到我身上的“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字样的服装,大家都为我的勇气感动,他们说这里志愿者大部分是退伍军人和学生,像我这样的能够进入到映秀的很少,大家都希望我早点平安醒来。我醒来后已经是晚上,我告诉医生还急着要去救援,不能多呆,他们给我开了很多药并主动要求与我合影留念,说我是英雄,并留了我的手机号码。

刚到映秀第一天时,不知道哪里有志愿者集合地点,第二天了解情况后就加入了映秀镇当地的志愿者队伍,登记了身份证、地址和紧急联系电话。镇上有近20位志愿者,由一名北京退伍老兵担任志愿者队队长,负责给我们分工。我身体强壮,主动要求到最苦的挖灾民遗体组和搜救组。其中在搜救组的经历让我今生难忘。因为山路被封,山里还有很多灾民居住地比较难进,很多村庄就在半山腰。地震后,村庄上下都没有了路。我们队长告诉我前两天进山6人,由于发生余震,就回来1人,精神恍惚的告诉大家,5人被泥石流冲走。让我们再次靠近山体搜救时要特别小心防备余震的发生。第二天天空阴雨不断,我们一行有10个志愿者进山搜救遇难灾民和前两天进山的志愿者,然而晚上就只回来我们3个人,那7位后面两天就再没有出现过,没有回来拿东西和签到。因为10人是分开搜寻的,我们3人走的是电站那条路,那时还在下雨,道路崎岖不平,我担心泥石流,还怕余震山上滚落石头,我让大家踩着一条流沙路一步一滑的快步向前走,山脚下面就是岷江,行进中我突然有一次从流沙路上滑下去,跌坐到地上,所幸脚踩住了江水边上的一排鹅卵石才得以平安返回到营地。一位老大妈看着我们10 人进山只回来3人,就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许久不肯松开,我也异常悲痛,早晨出发的时候还相互问好,现在人就没有了!

救援后期由于有了大型机械设备,部队也多了,救援工作变得轻松了很多。我昏倒后医疗部队通过我的工作服装查到我们单位电话,用卫星电话通知单位,加之上海卫视和部分报纸对我的报道,单位领导在得知情况后,异常关心和关注我的身体状况和个人安全,但是由于灾区信号不好,很难电话联系上我,就通过发信息与我联系,局领导考虑到我当时的身体状况建议我尽快返宁,特别是团委宋书记全程与我保持联系。

我考虑到当时自己身体已比较疲劳和虚弱,就听从了局领导的建议,搭车返回都江堰。都江堰的群众看到我们异常亲切,得知我们要走,拉着我们的手,希望我们能平安返回。23日中午到达都江堰,那里正在为灾民搭建大型帐篷,我又志愿加入他们的行列,从中午干到凌晨4点,没顾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第二天清晨赶往成都,临走前我希望能再看看灾区的灾民们,我就到了收治灾民最多的成都华西医院,在那里我看到了大量截肢、骨折的受灾群众,到了儿科住院部后我看望那里的小朋友,并买了一些小玩具送给他们,在一个房间,一位孩子的母亲拉着我的手说,她的孩子就是我救出来的,一定要孩子谢谢我,她告诉我她记得我的衣服和我的背包,我对孩子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因为救援现场很乱,孩子全身又被建筑砸伤,但是母亲拿着相机一定要给我们两留个影。走出儿科后我来到了第二住院部二楼,更多灾民看到我的服装后知道我是志愿服务灾区的,很多灾民都要挣扎下床给我跪下,一位老大妈泣不成声,看我累的说不出话,就把志愿者为她买的包子递给我,我摇摇头告诉他们我吃了饼干不饿,就是有点累了,他们又让出凳子给我,我拒绝了,边摇头边掉眼泪,我哭着告诉他们:只要活着,人在就好,家可以重建,看着我掉眼泪,在场的医院志愿者、灾民都和我一起哭了起来,二楼医护大厅的医生也跟着掉眼泪,此景触动了来医院采访受灾群众的几家媒体,当上海卫视的记者问我在现场救援看到灾难中死去的同胞是怎样的感觉,有没有害怕过的时候?我哽咽了,我告诉记者,我只有一种感觉:“我感觉灾难中死去的灾民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当亲眼目睹那一幕幕悲惨遭遇时候,我只想给他们跪下,他们太悲惨太不幸了!”医院的志愿者看我太劳累,说话声音都很小了,准备带我到外面找个地方住下,我步履蹒跚地走出医院,就一头栽倒在地,华西医院的医生对我进行了抢救,我那时,内心异常难过。一是因为看到灾民的情形非常伤心,二是感觉自己给灾区添麻烦了。医院里众多记者、医护人员看护着我,一次次读着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的工作服局牌,在场的医生都希望能与我合影,几位日本支援医生也希望能与我合影留念。那时我最直觉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很光荣,付出是值得的。第二天我乘飞机顺利返回南京,周俊副局长、团委宋玉书记和机关团总支的何绪海书记亲自到机场迎接,令我很惊讶,也很感动。在机场回来的车上朱书记等局领导一一电话问候我的身体状况,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

在这些救援的日子里,我的体重由154斤降到145斤,此次志愿救援行动是我一生难忘的磨练,也将成为我今生一笔宝贵的财富。25日中午回南京后,我被安排住在望江楼休养,党委陈哲书记、朱云汉副书记亲自赶来看望。当晚,我第一次给家人打电话坦白地告诉了自己的这一志愿行动,我的母亲异常担心,父亲沉默很久后告诉我“回来就好,儿,我为你感到光荣、自豪”,我笑着告诉父亲“您参加了唐山大地震的救援,我参加了四川大地震的志愿救援,我不希望我的后代再参加这样的救援活动,但愿永远不要再发生这样的灾难……

如果问我这次去灾区有何感受,我的感受很多很多……我感慨于灾区人民血肉相连的浓厚亲情,有的灾民为保护自己的孩子失去了生命、很多老师为了自己的学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的把死去的亲人背离灾区;我见证了灾区人民在面对灾难时的顽强不屈和人民子弟兵关键时刻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感慨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们,在没有吃没有住的情况下顽强的与解放军、消防官兵、医生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更感受到了危难时刻,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可贵的民族精神。说句真心话,能平安回到南京,我个人受益最深的是我局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工程船舶每月的安全救生演习,使我具备相当好的安全自救和救援能力,有力地支援了灾区的救援工作,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平安返回南京;更让我感动的是:局领导、船舶领导和同事在得知我在灾区参加救灾时,对我个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关注,我由衷地感谢你们,我向你们鞠躬!

回南京曾有记者这样问我,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到危险重重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参加志愿救援行动的?我告诉他:一是因为父亲曾参加唐山地震救援行动,父亲的这一特殊经历深深的感染和影响了我;其次,作为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的一名青年职工,单位党组织和船舶领导多年的教育和培养,使我在同胞遭受危难之际,能够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向身处困境中的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而且,我个人还认为,助人为乐也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美德也理应在我们青年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

回南京后我每天都在听一首歌《生死不离》,想着现场救援时候留给我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失踪志愿者那熟悉的脸庞……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立足岗位,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以多种方式继续关注和帮助灾区,争取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