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刁崖村十大变化(调查报告)
编辑按 原刁崖村于2000年8月并入南山,比后隋等村晚了几年,但比其他村如韩家洞、南树口等村早几年。实践证明:早并入南山早富,晚并入南山晚富。就是这些村庄,并入南山前都很贫穷,远不如现在加入南山过得舒服。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何时并入都会富起来。究竟富到什么程度,现年77岁的、在城市花园买房定居的原龙口一中校长吕维智老先生和现年76岁现住南山老年公寓的退休教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2000年8月,刁崖村并入了经济实力雄厚的南山集团,改称怡志小区。不到十年间,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谓今昔两重天。
一、房变 土瓦房变成了两层小红楼。南山集团拆掉了刁崖村低矮的土瓦房,建起了324栋两层小红楼,每栋约有17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左右,而原刁崖村土瓦房的人均住房面积仅有10余平方米。
二、路变 昔日的刁崖村,东西只有三条街,东边有条南北街,仅能走开两辆马拉车,错车时行人得躲在街旁。中间东西街仅能走开一辆车,北街更为狭窄。这些街道有的是土路,有的是“河流石”铺的。土路是雨天形同沼泽,晴天尘土飞扬。铺“河流石”的路,人走在上面咯的脚生疼。过春节的时候,秧歌队踩着高跷和着锣鼓点得格外谨慎,一不小心就会摔个跟头。北面是个丁字街,秧歌队进去后还得返回来。这些本来就很狭窄的街道,门前还堆着“三大堆”(土堆、粪堆、草堆)。当年流传着“门前没有三大堆,说会种地净是吹”。如果遇上下雨天,满街流淌着黄污水,那个脏劲可想而知。
如今的怡志小区街道宽敞、平整、硬化。小区整个布局分东西两片。东片有12排楼,西片有15排楼,中间是一条四车道的大街。每排楼的界墙外,都有一条两车道的巷街。小区西边有一条四车道的西街,南经龙海路,穿过南山中路,直达南山南路,向西可去龙港,向东可达“215”省道。两大街北接南山北路,再往东北通“215”省道,向西达南山体育街。小区东边是四车道的东大街,北通南山北路,南接友谊路。整个社区交通四通八达。
三、烧柴取暖变 整个小区“双气”(暖气、天然气)全部入户,不用烧柴草、煤块煮饭,不用烧土暖气取暖,也省去了往楼上搬运煤块及液化气罐的麻烦。如今流行这样一句话:“过去四楼没人要,如今四楼买不到”,意思是说“双气”进家,不用愁往楼上搬煤块或液化气罐了,所以又争着买四楼,因四楼有顶楼,登高远望空气新鲜。
四、水变 整个小区“双水”(自来水、纯净水)全部进炊间,不仅方便而且能吃上洁净的水。过去庄户人家都有一条担杖、两只水桶,用来挑水吃。挑水时带着尘土的水桶放到井里,什么传染病都可能传播,根本谈不上讲卫生。后来卫生上纲要,一个村打上几眼压水井,干活回来赶紧到外面排队压水,水是卫生了,但麻烦不少。
五、工作变 中青年全安排到南山厂企上班,每年可领工资三四万元。老年人也像城里的退休职工一样,每年可领到不菲的长寿补贴和股份基金。这些是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想也不敢想的事,现在已成事实。过去工厂、煤矿招工,一个村分一、两个指标,小队讨论、大队研究、村支部拍板,真不是一件容易事,甚至本来是很要好的街坊邻居,为了争一个指标,吵得两家翻了脸。
六、交通工具变 韩纬老人晚饭后出来散步时,特地围着小区转了一圈,数了数,停在小区的私家车有97辆,实际数量肯定比这个还多,即使按这个数字计算,每百户平均拥有私家车也达30辆。而龙口市的统计资料显示,每百户有私家车16辆。至于摩托车和电动车,多得已经没法统计了。昔日青年能骑上名牌“永久”、“飞鸽”自行车就美得不得了。
七、收入变 居民腰包鼓起来了。现在家存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已经比比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承包到户时,有位王姓村民栽了“烟青”新品种苹果,获得丰收,卖了好价钱,当年收入万余元,人称是万元户,远近闻名,令人眼馋,现在年收入万元已经是地地道道的贫民了。
八、购物变 汇家超市、农贸市场就在身旁,购买粮油、鱼肉、蔬菜及日用百货都很方便。当年买这些日用品特别是置办年货,需北去黄城,西去芦头集。
九、教育变 昔日刁崖村没有幼儿园,没有初中,只有一处初小(一至四年级),上高小(五至六年级)得跑到韩家洞完小。现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均在村内,孩子上学方便,家长省心、放心,而且这些学校的设施全是国内一流的,教育教学水平在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龙口市名列前茅。
十、卫生变 卫生条件大改善,彻底消灭了旱厕所。解放初,刁崖村是人畜粪同圈。1958年卫生上纲要,上级提出“双罐化”,卫生好了一点,但仍是苍蝇、蚊子满天飞。建楼后,室内有了洗手间,彻底解决了旱厕所。另外,室内窗明几净,室外干干净净。小区制订了卫生制度,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表彰先进促后进,整个小区不是花园胜似花园。过去那种街道无人管、垃圾随手扔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