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滨谈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

来源:威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0:33:38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连线采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刘洪滨教授不容易。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的深入,这位海洋发展专家的私人时间越来越少———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相关部门纷纷前来山东找他取经。

相关资料显示,自2009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后,省内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进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沿海各地都把目光集中在临海区域,生产力布局加速向沿海推进,新一轮临海工业热潮蓄势待发。

“蓝色就是海洋,蓝色经济区就是打造以海洋产业为主的经济区;蓝色也是生态文明,保护、修复青山绿水,打造生态友好示范区;蓝色还是环境友好,蓝色经济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教授言语间透着严肃与认真,“我们一直讲科学发展,讲环境友好,生态友好,这不是空话。环境保护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目前对于海岸经济的脆弱性,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蓝色经济区如果做不好,海洋污染会加重,渤海湾也会成为真正的死湾。因此,保护就是生产力,科学发展就是硬道理。”

刘洪滨认为,海岸带是国土宝贵资源,具有港口、渔业、旅游等多种开发利用功能,而海岸线是海岸带的精华之地,尤其是曲折的岸线加上港湾更为宝贵。在他看来,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整部人类的历史一样,都是一种传承。城市在开发利用港湾、岸线资源时要注意:按资源的自然属性给予合理的利用,不能现期将岸线用尽,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要尽量保留原始、自然岸线;在岸线具有多种功能的情况下,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深水深用,避免或减少产业、功能间的相互影响、冲突,例如深水岸线优先发展港口、生态环境好、优美的岸段可考虑优先发展海水养殖和旅游业,它们之间的冲突较小,重化工业、核电等项目要远离市区、人口稠密区和生态敏感区,以减少放射性和污染的影响;一般项目的开发从高潮线向内陆要尽量留出一定空间,以200300米为宜,生态环境好、优美的岸段开发时要尽量留给公众,开发成旅游、公众娱乐岸线,满足公众、游客需求,海滨观光大道要远离岸线,更不要建在沙滩或防护林带向海一侧,这样会破坏旅游资源、减少旅游空间。

教授对威海非常了解,他告诉记者,30年前威海曾是美丽的海滨小城,很有特色,那时海岸地貌类型多样、海岸带环境、旅游资源丰富。现在,在开发过程中也同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海湾、沙滩被填埋、岸线变直、变短,海岸地貌、湿地自然属性被改变或不复存在、海水污染加重等尴尬问题。他说,在国外,不乏一些海岸带综合管理、开发的经典案例:美国的夏威夷、佛罗里达、旧金山湾,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大堡礁,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半岛等地岸线开发利用均顺其自然,注意环境保护,他们的一致做法是将岸线尽最大可能留给公众,用于旅游、休息、娱乐。因此,沿海岸步道、自行车道可长达上千公里,海滨观光大道一般只有两车道,每隔几十公里,在高处或风景点建设小型停车场、咖啡屋,供游人观景、休息。在国内,厦门等城市在高潮线外首先建立了步行道,向内陆依次是自行车道、机动车道;青岛打造从团岛到石老人海水浴场的40余公里海滨步行道,都受到了市民及国内外游客的好评。

教授建议威海沿千公里海岸线做出一份超前、详尽的长期规划,巧妙设计步行和非机动车道。谈到海景房开发,他认为,从公众利益角度来看,海景房开发时要注意建筑高度不能过高,体量不能过大,否则会遮挡后面的观海机会,也会影响风向,形成小气候。此外,要给公众留出岸线步行通道,要注意污水、垃圾的回收、处理,避免海洋环境的污染,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宜居、度假、休闲之都。

刘洪滨简介

刘洪滨,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毕业后,曾先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威尔士大学进修。归国后,首次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并被省委、省政府采纳。现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