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玉:给海洋生物编户口的人
87岁的刘瑞玉院士,堪称中科院海洋所的“活化石”。 1950年8月,当我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立,刘瑞玉就跟随童第周等人从北京来到青岛。1956年,他开始了甲壳动物学和海洋生物学研究,而且一做就是半个世纪。
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
在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领域,刘瑞玉是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他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国际重要海洋学及生物资源调查研究,甲壳动物分类区系和虾类增养殖研究项目。他全面总结、阐述了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特点,特别是区系组成与生物地理学特点,填补了国内空白。他首次发现黄海深水区冷水性动物群落占绝对优势,浅水区夏秋高温季节成为一些暖水种向北方扩布的“走廊”,形成独特分布格局和资源优势。他指出长江口——济州岛一线为北温带区东亚亚区与暖水区中日亚区间的分界线,从而澄清了黄东海区系的地位;又指出台湾——海南南端为热带与亚热带区系间的分界线,其论点补充、修正了国外同行的不足与错误,为业界沿用。近年来组织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全国和山东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提出全面开发方案,促进了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负责完成长江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及资源影响预测研究,为工程论证提供重要依据。
在中国对虾养殖的发展中,刘瑞玉也功不可没。他首次搞清了对虾生活史,推动了人工育苗和养殖研究。他对虾类幼体与仔虾期的形态学比较研究,为科学地研究对虾类种群补充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77年他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派赴阿尔及利亚进行欧洲对虾人工育苗实验首次获得成功。 1978—1983年,他任全国对虾人工育苗攻关领导小组副组长,指导、推动全国对虾育苗和养殖研究,支持了生产,于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84年获农业部养虾服务荣誉奖。
给海洋生物编“户口簿”
在50多年甲壳动物学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刘瑞玉较全面地了解中国近海的虾类、蔓足类、糠虾类、口足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完成专著5卷,填补了我国糠虾类、蔓足类的研究空白,发现了40多个新种和3个新属。他的《中国北部经济虾类》专著于1958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南海对虾类》一书,1999年获山东省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中国蔓足类区系研究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完成的《中国动物志》蔓足类卷、糠虾类卷、对虾类卷和口足类卷的编写,正陆续出版。这些都是我国当前记载论述该类动物最完整和全面的专著,这些专著和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
他发挥优势、联合全国专家编著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记载全部46门22629种海洋生物的名称和国内外分布,真实反映了中国生物的多样性现状,为全世界提供了可靠的中国海洋物种最新的“户口簿”,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里程碑、令人惊叹的著作”。
作为在行业内所获得的最高荣誉,2007年,刘瑞玉荣获国际甲壳动物学会颁发的“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从而改写了这一国际奖项获得者中没有亚洲人的历史。
人生哲学:有一天工作一天
“得到这个奖项我非常高兴。 ”昨天,当刘瑞玉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手中接过青岛市科技最高奖的证书时,老人非常激动,在会后的采访中,他表示自己拿的奖其实并不多,这个奖对他意义很大,同时他也表示,“这个奖既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对海洋所多年来培养我的一种肯定。 ”
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的刘瑞玉,1941年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1945年毕业并获得理学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药学系任助教一年。 1946年进入当时北方最高的科研机构——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工作,跟随著名的甲壳动物学
对于这座已经工作生活了60年的城市,刘瑞玉说,没见过青岛像现在这样意气风发,“整个城市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在这里工作感到幸福。今天这个会尤其让我振奋,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我们是唯一一个,这就要求我们以最大的努力继续投入到技术创新工作中去。 ”
已经87岁高龄的刘瑞玉,还是每天坚持上班,对于生活,他说没什么别的要求。 “我不谈什么有生之年,我的人生哲学是:有一天工作一天。 ” 本报记者 赵 笛
■人物简历
刘瑞玉,
刘瑞玉院士是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和甲壳动物学家,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虽已87岁高龄,至今仍工作在科研一线。六十年来,他献身海洋生物学、甲壳动物学和水产科学有关科研、学术活动及专业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推动了学术交流和有关学科及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