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丁德文参与当前海洋生态学热点和前沿问题讨论
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日前在厦门召开,来自全国沿海省市的30个相关单位、150名会员代表参加了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中国生态学会相关代表分别作了报告,就当前海洋生态学热点和前沿问题做了讨论。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玉生:
这个会议很重要,就是把全国涉海的从事海洋生物生态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包括教学教师还有从事海洋生态管理的工作人员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我们民间的团体组织,然后共同为我们国家的海洋生态建设,包括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来献计献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这片广袤的“蓝色国土”,是我们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但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域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海洋生物种类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因此,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提出的目标是,在全国海洋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对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中的重大热点问题提出建议,共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
福建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李振基:
这个协会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方面的工作就是进行学术交流,包括国际上面的学术交流;第二个工作呢就是为地方的海洋经济建设服务,在这方面我们也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第三个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新会员,补充新鲜血液,使我们这个学会能够长盛不衰发展起来。
据了解,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委员会于1982年5月在厦门成立,为中国生态学会中第三个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1988年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之后,委员会的活动一直未能正常开展。
第二届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少菁:
中国生态协会海洋专业委员会它是成立在1982年那个时候在国际上面,正在掀起一个海洋生态研究的高潮,在他们老一辈的科学家倡议底下,就是在我们国家一些沿海涉海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单位共同就成立了这么一个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因为那个时候联系工作比较不方便,原有的常务委员都是散布在全国各个地方,所以工作上面不是很顺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认为,当前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形势严峻,因此,恢复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开展正常活动已成为海洋生态学界的一项紧迫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在经济发展整个同时也给海洋整个里面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不仅是像海岸带人口集中有所谓的趋海性,同时呢应该是造成了污染,整个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另外一个就是生态系统破坏,海洋灾害的频发,特别是未来海平面的变化等等里面还会造成整个更大的问题。这个就是单纯从自然里面的条件和环境考虑,事实上里面的环境问题是跟国民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
第二届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少菁:
去年以来,海洋三所的领导比较重视这个事情开展了一些复会的活动,也得到了生态学会领导的支持,所以就比较顺利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把一些有关复会的事宜办好,所以才有今天复会这种活动。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玉生:
由于国家整个海洋生态形势的发展,需要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大形势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去年上半年开始筹备以来,就今年就举行了这次中国海洋生态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然后就把我们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的机构,给它健全起来。
专家认为,我国海洋生态学虽然在近三十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上说还不能满足目前海洋开发和建设的需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不论是从技术理论上的创新,还有整个里面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应该是远远不能满足东部沿海,特别是海洋开发和建设的需求,跟国际上也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差距,所以这就要求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海洋的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照样得有科学技术来支撑和牵引。
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复会后,将立足厦门、面向全国,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海洋生态领域的学术交流,同时,对促进海洋生态学科的发展,传播海洋生态科学思想,保护我国海洋生态,建设良性的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这次回归中国海洋生态学会,那么就进入到我们国家里面的学科体系,也能够跟世界进行接轨,它对提高我们国家海洋生态科学的理论建设、技术的整合和工程实践的发展会取得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会更有力地培养年轻一代。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张玉生:
计划在今后的两岸三地包括我们大陆、台湾、包括香港、两岸三地的海洋生态科学的交流方面,我们会计划做我们有特色的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认为,目前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的热点问题是全球气候暖化情况下对海洋灾害的预防,以及海洋开发建设与保护矛盾的解决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目前来讲围绕到整个全球变化,应该加强海洋灾害和海岸带对全国变化适应性的研究应该作为重点,另外一个就是什么样能够解决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同时又保护好环境,在建设当中保护,在保护当中建设。那么目前来讲要说具体的,有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再不能够重复工业化的老路,另外一个就是在争夺空间的情况下,有人工填海、海域使用与管理、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这都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与会专家和学者表示,厦门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并且拥有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等众多从事海洋生态保护研究的高水平科研单位,涌现了一大批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生态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厦门来讲,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从我们海洋战略部署上来讲,就是海峡西岸是我们新一轮的海洋开发的一个重点的区域和一个重要的前沿。厦门不但有良好的海洋环境条件、海洋财富,另外也具备了高端技术和高层次的人才,特别是厦门提倡生态城市的建设。事实上厦门是滨海城市,所以不论从天时地利人和厦门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所以这次生态专业委员会在依托厦门的科技团队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它一定会促进厦门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厦门也会促进海洋生态学科的发展。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
我觉得对厦门来说意义还是非常大的,也就是咱们厦门作为一个福建海洋城市现在影响非常大。每年召开海洋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更好地宣传我们厦门在海洋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当中,生态建设当中的经验和成果,作为一个展示平台和交流的平台。
可以说,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选择在厦门复会是对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与研究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我市海洋生态保护与研究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示。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玉生:
我们厦门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里面,在整个环境保护里面还是走在我们国家的前头。在整个环境保护里面,特别是我们原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东亚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项目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已经在东南亚国家在推广了。所以在这点上的话,我们厦门的话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
海岸修复呢现在全国还没有完全地展开,但我们厦门已经提前介入海岸修复的问题特别是投资非常大的经费,包括海岸脏乱差的整治、海洋生态、海洋沙滩的修复、还有海洋比如说红树林生态园系的构建等等,尤其是环东海域、西海域大量的这种清淤整治包括马上进行的海堤开口问题等等,一系列的海洋生态修复行动。
厦门是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特区,同时作为一座海洋城市,深刻体会到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与海洋息息相关。从1994年开始,我市实施《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与管理厦门示范计划》,通过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等,在有效减少污染、恢复退化生境、保护濒危物种、解决用海冲突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立法先行、集中协调、科技支持、综合执法、公众参与”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得到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海事组织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肯定和赞赏,2006年厦门市政府获这些国际组织联合颁发“海岸带政府管理杰出成就奖”,成为国际公认的海岸带政府管理典范,海岸带综合管理“厦门模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先进示范样板。此外,在河口流域管理、海岛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海洋防灾减灾、珍稀物种保护等方面,厦门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
比如说我们在海洋珍稀物种保护方面已经卓有成效,最近媒体已经有发布了就是咱们的白海豚有关的种群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认知,特别是一些大群量的出现,数十头的这种出现,显然就是已经体现出来,咱们在这一块海洋生态里面的一个进步,或者是非常重要的指示。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将充分吸收厦门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继续对全国海洋生态保护起示范和辐射作用。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
我们(海洋)三所是协会的挂靠单位,我们将按照中国生态学会的要求,特别按照这一次第二届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所留下宝贵意见,更加地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研究方面的创新,同时把我们厦门作为研究创新的一个试点,经验向全国进行推荐,当然引进国内外好的经验,来推进我们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玉生:
近期目标的话我们今年是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年,所以我们会围绕的这个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借由我们国家这个海洋宣传日,还有我们厦门地区的一年一度的海洋周,就组织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包括生态多样性保护,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讨会,或者是包括有些国家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国家重大项目的攻关,或者是参与他们项目的申请,然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