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防腐“斗士”:任凭浪花飞溅
——访2009年山东省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侯宝荣院士
“防腐蚀科研不是目的,其价值在于应用。近几年,我国防腐蚀科研和防腐蚀产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年产值达1.5万亿元人民币,每年为国家挽回损失数千亿元。但在新形势下,防腐蚀行业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即科研成果产业化。这是科研和产业互补、升级的金钥匙。能否为社会打造好这把金钥匙,我们科研人员的责任重大!”侯院士动情地说。
到一线去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抓住研究的方向,才能产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力。侯院士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09年,他的足迹遍及我国沿海地区,通过演示、讲课、示范工程、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等方式,积极宣传防腐蚀工作的重要性。海湾大桥、港口码头、滨海电厂等一切产生腐蚀的地方都是他关注的对象。
“防腐蚀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典型的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正在崛起、升级的新兴行业。未来10年里,我国能够成功扶持和实现‘防腐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地区,不但可能成为国内的高新防腐蚀产业聚集区,而且有可能成为国际防腐蚀产业的核心区和龙头。”
“我们可以考虑从海洋防腐蚀科研成果产业化入手,踏实推进蓝色海洋经济的发展,”侯院士满怀信心地表示,“因为有庞大的民用、国防等市场需求,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深厚的海洋防腐蚀技术和人才积累的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我国的海洋防腐蚀研究机构和人才一半以上在山东、在青岛,关键是成果转化。”据了解,腐蚀是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严重的腐蚀甚至会造成重大事故。根据美国一项调查,腐蚀损失约占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1%,按此比例计算,我国2009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人均承担腐蚀损失约800元。侯院士认为,只要我们采取有效防腐蚀措施,腐蚀损失将减少25%-40%,也即我国每年有2200-3600亿元的防腐蚀市场有待我们去开发。
2007年以来,侯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推广新型防腐蚀技术和材料,在胜利油田、青岛港、日照港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对提升我国海洋工程结构耐久性和工作安全性做出巨大贡献。
谈及今后的工作计划,侯院士说主要有三点:首先,继续推动防腐蚀科研成果产业化。其次,提升整个社会的防腐蚀意识。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大于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灾害所引起经济损失的总和。但是,由于腐蚀的隐蔽性,反而容易让人忽视它的危害。“这就像我们的身体得了慢性病,亚健康状态下我们不加以注意,当它影响到身体正常工作再去治疗,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除了忽视腐蚀的危害,“我们还要纠正‘腐蚀控制无用’的错误认识。虽然人类目前还无法根除腐蚀,但完全可以有效控制腐蚀、减少腐蚀损失。对待腐蚀危害,我们一定要提前预防、定期检查,发现症状后,一定不能心存侥幸,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有效防治,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第三,推动海洋浪花飞溅区工程结构采取有效防腐蚀措施。海洋腐蚀环境分为海洋大气区、浪花飞溅区、海水潮差区、海水全浸区和海底泥土区五个腐蚀区带。海洋工程结构在不同腐蚀区带的腐蚀速度有明显差别,浪花飞溅区腐蚀最为严重。“令人无法乐观的是,我国浪花飞溅区的工程结构很少采取特殊、有效的防腐措施,造成这一部位‘木桶短板’效应。”
侯院士自1968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到中科院海洋所,在这里一呆就是40多年。“来这里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分到这里来干什么,来了以后人事处通知我要搞海洋腐蚀研究。后来,跟着老同志干了一段时间,干着干着就觉得挺有意思,而且逐渐觉得这个工作对国民经济有很大意义,于是就决定我这辈子就吃这个饭了。当时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农村出来的孩子嘛,从小也没有很明确的理想,就是觉得这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得认真把它做好。”
1985年,已经43岁的侯院士选择去日本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出国的阻力很大,正好是孩子考学的时候,两个小孩一个考高中,一个考大学。去了日本,不在孩子身边,心里也很矛盾。”如今,侯院士的两个孩子一个在日本读完博士、在美国耶鲁大学做完博士后,供职于香港一家公司;一个取得澳洲悉尼大学硕士学位,在上海从事律师工作。
在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侯院士最大的愿望就是整个社会都充分重视腐蚀带来的危害,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关于如何整体提升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水平,侯院士表示,“成果转化关键有三点:科研人员的观念、科研机构的制度和管理人才。前提是行动,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精神和制度,都由行动而达成。只要我们大家行动起来,观念会改变,制度会创新,人才会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