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气候变化智囊团”
| |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丁一汇 |
| |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鸿烈 |
2007 年初,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立。这支被称为中国“气候变化智囊团”的队伍,汇集了12 位来自中国气象局等部门的权威专家,其中包括8 位院士。“智囊团”的一项日常工作就是“为坐在谈判桌上的人输送武器弹药”。
2003年,美国国防部给布什政府递交了一份“秘密报告”。报告指出:持续的全球变暖过程,会导致全球气候在2010年前后发生一次突变。
次年,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了这份“秘密报告”的内容:《气候突变的情景以及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同年,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气候变化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严重的问题,甚至比恐怖主义还要严重。
此后,英国、加拿大、韩国等都设立了最高层面的科学顾问或顾问组,这些顾问为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措施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2007年初,美国成立了一支由国防部资助的“气候变化智囊团”,由11名高级退休军官组成,其中包括前美国中央司令部负责中东地区的司令等。
同期,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也宣告成立。委员会由12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8位院士,被誉为中央“气候变化智囊团”。这些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清华大学、国家海洋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中国林业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中,中科院前副院长孙鸿烈院士为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清华大学前副校长何建坤教授为副主任委员。
“我们的工作就是将科技界各方面的专家联合起来,把大家的智慧吸收进来,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政策建议。”接受《外滩画报》记者专访时,孙鸿烈院士表示。
据悉,智囊团拥有一个独立的信息传达机构,可以把专家报告、意见直接送达国务院主管部门。智囊团的一项日常工作是“为坐在谈判桌上的人输送武器弹药”。在本次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际,智囊团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中国代表团的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咨询意见。
孙鸿烈:75岁登珠峰考察冰川
早在2005年,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联名其他8名院士,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国气候变化“智囊团”。
2007年,74岁的孙鸿烈接受老同事秦大河的邀请,担任气候变化智囊团主任一职。此后,他将科研重点移向青藏高原冰川消融这类课题上。“我既是智囊团主任,又是智囊团第二工作组组长,我们小组的任务是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前一天,他刚结束北非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冰川考察,乘飞机从肯尼亚回国。记者面前这位已76岁高龄的老人,西装笔挺,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腰板挺直,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许多。此前一年,75岁的他还前往珠穆朗玛峰考察。
在孙鸿烈院士看来,登雪山、考察冰川只是他平常工作的一部分。孙鸿烈是中国著名的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1983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告诉记者:“像我们这些做科学研究的,为了寻找明确答案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到现场作调查,不能只从书本、理论上去了解国情。”
自从担任气候变化智囊团主任之后,孙鸿烈两次到访三江源,两次到访西藏,亲眼见证了全球暖化导致冰川消融后,对当地居民以及植被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以前,喜马拉雅山冰川的末端约在海拔
2007年春,孙鸿烈考察喜马拉雅山,当他走到
考察归来,孙鸿烈以中科院院士的身份给国家领导人写建议书。他在建议书中提出三点:加强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的检测;对存在危险的湖泊进行人工引流,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加强青藏地区人工草场的建设,挽救当地畜牧业。
“目前,中央关心的气候变化核心问题还是减排,我的建议书还没有得到回应。但我相信,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的关注度,一定会大大提高。”孙鸿烈告诉记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依旧会亲自上青藏高原考察。
作为青藏考察的中国开路前锋,孙鸿烈对青藏的科考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他回忆说,当时科考的艰苦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寒缺氧,装备简陋。考察队员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在这样的条件下度过。“高原缺氧,爬山时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喘几口气。几乎每晚睡觉都头痛得厉害,要很久才能入睡。即使夏天那里也很冷,早晨起来小河都结了冰,我们只能在冰上砸开个窟窿,把冰水舀起来洗漱、做饭。” 孙鸿烈回忆说:“当时的伙食也很差,半年时间吃不上几次新鲜蔬菜,中午只有一两块压缩饼干用冷水冲服。经过几年艰苦的野外工作,有的同志头发都掉光了,有的同志牙都没了,有的同志得了心脏病、胃病,有的同志甚至献出了生命。”
丁一汇:与IPCC的二十年情缘
在中国工程院网站上,写着这样的介绍:“丁一汇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2008年初,丁一汇在电脑面前敲打完《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对〈IPCC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评估报告》的最后一个字,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这份被盖上“秘密文件”的《评估报告》打印后被装订成厚厚三大本。作为气候变化智囊团副主任,丁一汇领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带领智囊团成员分析解读这份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评估报告。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研究,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水平,也是国际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智囊团花了七八个月对它进行解读,分析出报告的哪些结论对中国有利,哪些结论对中国不利,这些信息在中国参加国际气候谈判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丁一汇说。
丁一汇还是智囊团第一小组的组长,该小组负责探讨“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比如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如何用气候模型预测未来气候情况等;组员包括来自海洋所的巢纪平院士,以及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吴国雄院士。
对于丁一汇来说,研究IPCC报告可谓熟门熟路。早在20年前,他就开始参与到IPCC的工作中。他曾参与和主持IPCC第一、二、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1990年,时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丁一回被派往联合国,与全球顶尖的数千名科学家一起,对气候变化的科研成果做第一次评估。“当时,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成因还模棱两可,大部分人认为主要是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很小,甚至微乎其微。”通过两年时间的论证商讨,《IPCC第一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及《补充报告》于1992年出炉,报告首次提出“持续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在大气中的积累将导致气候变化”这个观念。这项报告直接促成了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
1995年,《IPCC第二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表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具有可辨识的影响,专家找到更多证据证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直接影响;2001年,《IPCC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进一步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注: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并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这两份评估报告意义重大,分别为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通过以及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铺平了道路。其中,丁一汇功不可没,他是《第二份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副主席,《第三份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2007年2月,I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