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气候门”掩盖更棘手问题
随着“气候门”事件不断发酵,对于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结果的不信任正四处散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于
“琼斯曲线”并非唯一数据来源
在“气候门”事件之前,很少有公众知道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该校气候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的知名度也仅限于圈内。如今,不仅“一夜成名”的他被迫暂时辞职接受调查,还让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权威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受了牵连。
琼斯的电脑与IPCC究竟有何关联?丁一汇告诉记者,IPCC发布的评估报告,是综合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十几条温度变化曲线后,才作判断的。此次“气候门”事件所涉及的“琼斯曲线”,与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汉森曲线”和俄罗斯地球物理观测总台的“威尼科夫曲线”是其中最主要的三条,后来又增加了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的曲线,因此,“琼斯曲线”并非唯一数据来源。丁一汇强调,IPCC归纳的是全球研究结果的共同特征,而非某个国家或者某个研究机构的“一家之言”。
IPCC于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由30多个国家的152位作者起草,并由600多位专家审核,历经3000多处修改才最终完成。
丁一汇分析,从“气候门”事件公布的细节来看,怀疑论者所指的“有意篡改”,很可能是数据统计过程中“去粗取精”的技术处理。“目前,科学界的最大分歧在于如何校订和分析1950年以前的气象资料。那时,全球气象台站分布较少,观测手段较为局限,已有记录存在较大误差。”他举例说,在古气候代用资料中,有一类是对树木年轮的记录。与仪器实测记录相比,它的误差较大、可信度较低,因而在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这部分数据可能会在汇总分析时被去除。
科学界坚持既不怀疑也不鼓吹
随着观测资料的不断丰富完善,科学界对于地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判断日趋一致:1860年-1900年,不同作者绘出的温度曲线分歧很大;1900年-1950年,各条曲线相互靠近,但仍有离差;1950年后,所有曲线基本一致。
尽管如此,有人认为1998年至今,气候在变冷。世界气象组织几天前在哥本哈根发布的最新报告对这一说法给予了有力否定。该报告指出,2009年可能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0个年份之一,21世纪的10年(2000年-2009年)比1990年代的10年(1990年-1999年)更热。因此,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未改变。
从1989年起,丁一汇参与和主持编写了IPCC第一、二、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他表示,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科学界向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客观、中立的立场,既不怀疑,也不鼓吹,更不会按照所谓的“政治意愿”有倾向性地选取或刻意改动数据,“我们的任务仅仅是用事实说话”。他强调,在“气候门”事件中,如果真有人压制不同意见,那将是科学界所不允许的,也是不公正的。
丁一汇认为,有关全球变暖的争论还会继续,“只能靠未来气候演变的事实来说服争论的双方”。对于公众来说,不论全球变暖的主因究竟是什么,以己之力积极参与减排才是十分现实而迫切的行动。当然,也有专家认为,“气候门”事件提醒科学界和决策者,气候变化研究需要更加严谨和透明。
数据缺失增加研究不确定性
就在观测手段日新月异、观测数据日益精确的今天,气候变化研究的不确定性仍有可能增加。丁一汇告诉记者,近一二十年,受贫穷和饥饿困扰的非洲国家因无力支撑,相继关闭了一批气象台站,由此造成数据缺失。他担心,一部分人对于“气候门”事件的纠缠不休,会掩盖气候变化研究所面临的真正棘手问题。
据了解,在IPCC的研究中,整个地球被均匀分成了2250个格点,每个格点都会选取几个代表性的气象观测站作为数据来源。取样越多,对于气候变化趋势的评估和预测会越准确。如今,为补上缺失的数据,科学家们只得用与之相邻的气象台站资料进行推算。
丁一汇说,人类对于气候系统的演进规律认识还非常浅薄,哪怕是IPCC也从未100%肯定“明天一定比今天更暖”,一系列无法预知的因素随时可能出来搅局。但无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不会错。“眼下,气候因素正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革命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应对气候变化将是‘无悔行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