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勇:我摸到了“南海一号”
“海难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得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作为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崔勇正在续写着“南海一号”的剧本,只是这个剧本还远未写到句号。
800多年前,一艘长达
这艘宋代木船叫做“南海一号”,有人将它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相提并论。在南海一号不远处,一位全副武装的水下考古队员站在照片里面露微笑。他就是崔勇,2001年,水下考古专业队在搜寻和定位“南海一号”时,是他第一个触碰到穿越近千年历史的沉船。
寻找中国的“黄金船”
“海难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得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寻找黄金船》的作者盖瑞·金德曾经如是说。1857年,“中美洲”号在从哈瓦那驶向佛罗里达的途中遭遇猛烈风暴,乘客和黄金与船一同消失在大海深处。100多年后,寻找和打捞“中美洲”号的方案启动,《寻找黄金船》的主人公汤米最终发现了铺满海底的黄金。船上的一小部分财宝就拍卖到1000万美元以上,而沉船上的总财宝价值则高达10亿美元。
崔勇就是中国版《寻找黄金船》的演绎者。今年1月,记者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办公室见到了崔勇,他手腕上的一块黄色手表时尚而扎眼。崔勇掳起袖子:“现在看起来它只是一只普通的手表吧?实际上,只要一有水压,深度、温度和潜水时间等数据都会显示出来。专业的潜水表是水下考古队员们保证生命的工具。”
作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崔勇并没有将“南海一号”和“中美洲”号相提并论。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图书馆查到名为‘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古沉船,并决定来南中国海探测打捞。8月,承接这一任务的广州救捞局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深埋在
2001年,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提供了一艘改装的潜水专业船和60万元经费,崔勇和其他水下考古队员们一起启动了寻找和定位“南海一号”的计划。
“南海一号”船体和满载的瓷器、金属器等价值连城的文物被埋在水下
“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应该在那附近,但就是怎么也找不到。”
“南海一号”在水下沉睡800多年以后,周围已是一片渔场。水下布满了鱼网,水面上渔民们昼夜撒网捕鱼,给定位工作增加了难度。
眼看经费即将用完,被寄予厚望的寻找“南海一号”计划似乎要无果而终,水下考古队员们也逐渐变得心灰意冷。崔勇决定采用新技术来寻找沉船。由于沉船表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凝结物,是和泥质海床完全不同的地质构造,利用声波探测浅地层剖面结构的浅地层剖面仪在这里或许能够发挥作用。
经过鉴定,这是一片青白瓷片,和十多年前发现的“南海一号”遗存相同。崔勇在水下摸到的,正是国人期盼已久的“南海一号”。
“也许是时间拖得太长了,没找到之前心理压力很大,找到之后一点也不兴奋。”崔勇说。
通过小规模试掘,水下考古队员们从“南海一号”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包括福建德化窑、景德镇窑及龙泉窑的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专家推测,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堪称“世纪宝船”。这艘商船长
水下考古不“好玩”
1987年,也就是发现“南海一号”的那一年,日本京都大学水下考古专家田边昭三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次水下考古学讲座。坐在台下的崔勇脸上写满了羡慕,至今他还依然清晰地记得,日本专家放的是在叙利亚做地中海沉船发掘时的幻灯片。“水下考古真好玩儿。”这是二十几岁的崔勇对于水下考古的第一印象。但他完全想不到,这会成为自己未来20多年的重要工作,因为“当时日本专家所说的水下考古的费用,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半年之后,崔勇参加了一次为期三天的潜水员体检,从皮下脂肪厚度测定,到听力、体能和心肺功能测试,还有加压和氧敏感试验等。要通过这项体检才能够进入潜水培训班,进而成为一名水下考古队员。
直到这时崔勇才发现,水下考古并不如当年想象中那么“好玩”。海盗、风暴、暗流、鲨鱼甚至是海洋植物,都对水下考古队员造成巨大的威胁。
崔勇参与调查的水域有一半以上能见度接近零,
看起来美丽多姿的海洋生物有时也会对水下考古队员造成威胁。十多年前,崔勇的膝盖就被海胆扎过一次,一开始没有察觉,出水后两天,膝盖开始发红发烫,人也发起烧来。后来膝盖肿得没法弯曲,不断地吃药、打消炎针,膝盖才消肿。被海蜇蛰到的皮肤就像被烙铁烫过一样,接着会发黑、脱落,甚至要做手术才解除危险。为此,崔勇和同事们每次出海总是带上各种各样的消炎药。
水下考古有一套详细的安全规程,崔勇是苛刻的执行者。按照安全规程,下水15-20分钟后必须出水。很可能是刚找到地点,拉好尺子,还没画图,就到时间了。很多年轻人干劲足,想要把事情做完,忘记时间。
“这些工作积极性‘太高’的年轻人往往受到惩罚。”崔勇会在工作总结会上对他们进行不点名的批评。“工作没做完没关系,人不能出事。”
国家在20多年间培训了近百名水下考古学员,但受年龄和身体各方面限制,目前能继续工作的仅几十人。
而在南海的波涛下,仅据专家估算就有2000多艘古沉船。这2000多个未完成的“剧本”还有待崔勇和他的同行们去续写。
B=《外滩画报》
C=崔勇
“‘南海一号’的发掘在我退休之前做不完”
B:“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的过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水下考古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从世界范围看,我们处于怎样的地位?
C:我们起步比较晚,但走得比较快。我们国家支持力度比较大,投入多。国外的水下考古很多都是自己找经费,财团的资助是有限额的。就像南海一号,在其他国家的考古专家看来,简直不可想象,因为太费钱了。
我去台湾开会的时候,遇到英国的一些专家,说到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最后都会加一句“当然,我们的项目不能和南海一号相比”。
B:“南海一号”的正式发掘提上日程了吗?
C:那些曾经被淤泥隔离的竹制和木制品,刚出水时颜色鲜亮,十几分钟后就开始变化,几个小时之后便面目全非了。在没有能力保护出水文物之前,就无法开箱。
目前实验数据没有出来,之后才能做发掘计划和方案,方案要拿到国家文物局去审批。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是很严格的,批完以后还要经费到位,那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方案出来以后,国家会做每年经费的计划。究竟什么时候完成发掘,我现在不好说,反正我退休之前做不完。
B:20多年的水下考古工作中,你遇到的最惊险的事情是什么?
C: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事实上我没有太大的惊险。被缠绕等都不是很危险。这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违反规程,所以说规程很重要。
但是按照规程,投入很大,产出很小,效率很低。很多商业潜水,要求潜水员尽可能做得时间长,上来后再想办法减压。这样很可能得“减压病”。我们始终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只要不断地跟大家灌输安全意识,弦就会崩得很紧。我们可以在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安全始终要放在第一位。
幸运的是,和国外相比,中国的水下考古从没有出过什么事故。这让我很害怕,但这害怕是一种好事儿,越害怕就越重视安全。
B:水下考古对于队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你现在还亲自下水吗?
C:很多项目中,下水主要还是我。因为已经潜了20多年了,自认为体力还可以,经验比较丰富。一般新的地方我都先下去,把地方熟悉一下,上来之后把情况给大家介绍下,帮他们理出个工作顺序来,不是不相信他们,而是自己下去比较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