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海洋经济集成创新模式
——访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
“三位一体”的综合经济
记者:郑院长您好!首先请您谈一下山东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哪些优势?
郑贵斌(以下简称郑):当时座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主要说了四点,就是山东发展海洋经济主要有这样四个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山东半岛本身插入大海,两边是渤海、黄海,同时面向日本、韩国、东北亚,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二是资源优势,包括一些天然资源,像渔业、交通运输、港口等等,资源非常丰富;三是科技优势,青岛是海洋科技城,很多海洋科技领域的国家重点研究机构都在青岛,那里有24个海洋科研机构,海洋科技人才占到全国的40%,高层次人才占到50%以上,光院士就有18位;最后是产业优势,科技成果发明出来以后首先要在山东转化,近水楼台嘛!有几个产业的优势特别明显,一是海洋渔业,全国第一,再就是港口和临港经济区,在全国也有优势,还有其他一些产业比如海洋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产业等等。这些产业在全国都具有示范作用,它们可以带动上下游很多产业的发展。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主要就是这四个。
这几个优势是山东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山东是海陆复合区,拥有
记者:您怎么界定“海洋经济”这个概念?
郑:我认为,海洋经济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综合经济。过去我们一说海洋经济就有两种趋向,一是海洋渔业,怎样打鱼,怎样养鱼,就是“沿海比鱼”;再一个是“沿海比航”,谈海洋经济就说我们的航运怎么样,我们的造船怎么样。我觉得,“海洋经济”这个概念应该有所提升,因为严格来讲,它和渔业经济、航海经济、港口经济等等都不是一回事。海洋经济本身是面向整个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海洋产业等很多方面的一种综合性经济。当时座谈会,我就谈到三点,首先海洋经济是水体资源经济,如果没有资源怎么发展经济?所以首先是水体资源经济,这是它和陆地经济的区别所在;第二,海洋经济还是海洋产业经济,利用水体资源来发展各种海洋产业,这里的“产业”也包括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产业,所以产业经济也是一种技术经济;第三,海洋经济还是一种区位经济。因此,海洋经济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
这样一来,就把“海洋经济”从“渔业经济”中区别出来,海洋经济不只是渔业经济,将它的内涵、外延扩大了,可以说趋向于一个“涉海经济”或者是“沿海经济”的概念。这样来认识海洋经济,有利于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指导海洋经济的发展。
战略思维引导下的集成创新
记者:您在很多场合都强调“海洋经济集成创新”,当时座谈会是不是也谈了这个?
郑:对。刚才说了,既然我们有了“海洋经济”这样一个大概念,那么海洋经济的发展就应该走集成创新的路子,它本身就是综合经济,就要求综合发展、集成发展。海洋经济集成创新,也不只是海洋资源开发,还有海洋技术(产业)的创新和海洋区位发展的创新,这是一种战略思维引导下的产业发展的创新。我一直都认为,创新首先就是战略思维带动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新,也就是战略思维带动下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生产力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创新主要是制度创新。海洋经济集成创新有三个层面,就是资源层面、产业层面和区位层面这三个方面的创新。我把它叫做“三位”。在海洋经济这个大系统中,包括资源系统、产业技术系统、区位系统,这三个系统占位不同,这是海洋经济位。还有“三维”,包括战略、技术与产业、制度与体制三个维度。目标导向(战略)创新是先导,核心(技术与产业)创新是基石,保障(制度与体制)创新是支撑。“三位”和“三维”构成了海洋经济集成战略的一种理论架构。因此,从战略指导上来讲,应该有资源位战略指导、技术产业位战略指导和区位发展战略指导,从而也有三个战略,海洋资源开发战略、海洋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沿海海洋区位发展战略。这三个战略不是分离的、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形成一种集成战略指导。
基于这些,我还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海洋经济集成绩效”,就是海洋经济发展中各种效应的组合。比如资源开发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区位发展的社会效益以及海洋文化效益等等组合起来,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资源效益、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效益组合就叫集成绩效。我们的战略指导就是追求集成绩效最大化,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区位发展这三个方面形成“1+3>
记者:海洋经济集成战略理论的运用体现在哪里呢?
郑:它的作用就在于指导我们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解放,更好地指导海洋经济发展。根据集成创新的理论,我提出建立一个“海洋经济技术实验区”。最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可能就要进入国家战略了,下一步应该在沿海经济方面再形成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形成国家战略以后,可以得到宏观规划的支持、经济政策的支持,形成政策特区,可以争取到国家投资,再就是提升规划的档次,在全国范围内配制资源,提升声誉和影响力,这些软实力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为什么要建立海洋经济技术实验区呢?因为目前全国还没有海洋经济方面的实验区,山东有优势来打头设立这样一个实验区,比较容易得到国家的支持。海洋经济技术实验区,就是发挥山东沿海经济的优势,向国家申请一个规划,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实验区,或者政策特区。这个实验区类似于那种开发区,是一个经济区,同时它又是一个政策实验区,在体制改革方面,一些重要的政策,都可以在这里实验。它还是一个技术区,国家对产业技术的发展支持力度很大,符合国家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大趋势。经济区与技术区相结合,同时又是海洋经济,这在全国都很有特色,进入国家战略的可能性会更大。以前我们提半岛城市群,但是在全国有十大城市群,城市群可以提出来,但是进不了国家战略。海洋经济技术实验区非常新颖,对山东有指导性,在全国有示范性,有可能进国家战略。
技术力量带动下的经济区
记者:提出“海洋经济技术实验区”之后,具体怎么划分呢?
郑:现在,这个区域的划分有两个初步的方案,第一个方案,从大范围来看就是沿海七地市,等“黄三角”进入国家战略以后,把东营和滨州划出来,基本上就是五个地市;从小范围来看,就是从潍坊到日照,或者
海洋经济技术实验区以青岛海洋科技城为首,是一种科技力量带动下的经济区。那里有国家实验室,有24家科研机构,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海洋科技成果优先转化,海洋产业发展优先布局,由于沿海地区首先是一个生态带,那么最终形成一个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区,形成一个生态带;产业技术转化形成一个产业带,这个区域里有港口,有产业园区,这就是优势产业带;还可以形成一个城市带,港口带动城市的发展。产业带可以从企业中集聚,企业是一种产业带,同时也是一种城市带。这样一来呢,一些海产品加工业、港口产业、海洋捕捞、海洋物流、航运和造船,以及与内陆一些相关产业,都可以实现对接。
记者:海洋经济技术实验区是不是也体现了您一贯强调的海路统筹的思路?
郑:海洋经济技术实验区就是一个海陆统筹的思路。通过“三位一体集成创新”战略,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陆地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产业对接,共同发展。海洋经济自身就是对外开放一个大港口,和陆地资源都是互相联系的,它的发展离不开陆地,如果没有陆地作为依托,海洋经济发展不起来。现在,海陆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海陆统筹规划就是战略对接,一些重要的产业政策对接,管理体制对接。现在产业和管理体制两方面不能对接的情况特别明显,管海的管海,管陆的管陆。海路统筹的思路就是,海洋可以上陆,陆地可以下海,形成一种灵活的互相促进的机制。这样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沿海城市的发展。
记者:建立这样一个实验区,除了政府政策之外,还需要那些支撑?
郑:建立这个海洋经济技术实验区,除了力争进入国家战略获得国家支持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投资。我们提出要设立一个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就是专门为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发展设立一个专项基金,一个设在山东的全国性的基金。它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融资,一个是投资。如果山东能把这个配套基金拿下,那么海洋经济技术实验区应该就没问题。
上面只是总体地说,其实一些具体的工作比较复杂。海洋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确定性很多。怎样去认识它的复杂性,使人们更加接近那些复杂因素,并把它概括得更准确,这对形成一种战略来说很重要。
目前,我们国家沿海各个省市对发展海洋经济都非常重视。北面的辽宁“五点一线”,五大城市的产业园区,整个就是一个沿海开发开放战略,把经济发展布局全部放在沿海。天津滨海新区已经进入了国家战略,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16%,全国平均水平是6.1%。还有广西北部湾,福建海峡西岸等。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拥有这么大的优势,不加快进入不行,形势非常严峻,压力也很大。
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山东应该做好准备,抢占先机。如果建立了海洋经济技术实验区,有可能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