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

来源:杭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1:25:58 

气候变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成为了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拯救我们所生活的家园?

20091228,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的报告给出了一个答案——发展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

30年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瓶颈的制约。

制约究竟在哪里?徐匡迪引用了胡锦涛总书记在0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主要依靠物资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广大人民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环境治理的任务相当艰巨。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七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过去50年升温速度是100年升温速度的两倍。

从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气候变暖的结果,徐匡迪首指冰川:中国冰川在迅速消融。西北地区的冰川缩小了21%,预计到2050年还将减少27%。而亚洲的大江大河都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包括中国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印度的恒河,就是从冰川流出去的。可以说,喜马拉雅山是亚洲的水塔,水塔没水了,亚洲也面临麻烦。

在徐匡迪看来,气候变化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本身的自然规律,二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最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城市化。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63%,它在大气里面可以保存数十年到上千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在2003年到2006年的4年中,能源消耗超过了过去20年的总和。全球碳排放量在过去8年里增长了三分之一,增长量里的三分之二则来自于中国。

人口多、资源少的中国又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徐匡迪介绍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四条原则:一是1760年-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占世界95%,而我国那个时候排放很少,到2006年这些国家排放仍占85%;二是中国在高速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确实增长很快,但是人均还是大大低于美国等国。三是中国将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里面指出的,承担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四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节能减排,努力发展低碳经济来解决发展问题。

节能减排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

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的增排是有阶段性的。

在理论界,有个著名的U形曲线是这样表达的: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不发达,此时穷但是很干净;随着工业化发展,能源消耗增加了,污染也增加了,此时变得富有但是肮脏;过了这个阶段,到人均收入2万美元时开始工业转型,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增长,到人均收入34万美元的时候,又变得富裕且干净。

徐匡迪认为,U形曲线的存在,说明生产物质就一定会产生排放,关键是怎么生产,怎样用循环经济的办法节约能源、减少排放。

我国的低碳能源发展战略分三步走:第一,节能、提效、减排,所有行业都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提高煤的洁净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第三,发展核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

而节能减排的现状究竟如何呢?徐匡迪从能源结构和能源用户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我国是煤炭型的能源消费大国。从能源的结构来看,1995年,煤炭消耗还占75%,到2007年,煤炭已经下降到70%以下,核电、水电、天然气、石油的能耗也逐步在增加。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国60%的能耗用于工业,现在这个数字降为53%。建筑的能耗为1/4。近年来,我国增长最大的能耗是交通运输,由于私家车保有量大增,交通运输能耗从改革开放初期8%,增加到现在的近20%

任何能源的利用都是从矿藏的开采、运输、转化、输配电,到最终用途。因此,徐匡迪认为,节约能源最重要的终端节能。杭州在打造低碳城市中,可在终端节能和居民消费行为上大做文章。以汽车为例,从石油开采到车轮推动,推动车轮的汽油只有开采的1/5能量,如果其中只坐一名乘客,他所消耗的能量只有石油开采的1/50。因此,很多国家规定,汽车里必须有两名乘客时才允许行驶。

而在高耗能工业节能减排方面,徐匡迪给出的建议是通过技术进步以降低U形曲线的高度。

大家都知道做矿泉水等软饮料用的是PET材料,目前全国PET的产能是两千万吨左右。徐匡迪举例说,奥运会期间,北京建成了目前亚洲第一个最大、最先进的规模化、无害处理再生瓶级PET切片的成套生产设备。一年回收5万吨PET废料,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折合标准煤6万吨,节省化油6500万升。所以,这样一个小小的再循环和资源回收的项目,就可以产生很大的节能减排效果。

低碳应该走进杭州的老百姓生活

低碳成为全球的热点,我们的生活又将发生怎样改变?从吃饭、睡觉到住房、出行,低碳应该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徐匡迪说。

徐匡迪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在追求设计、追求外观的同时,忽略了耗能,建筑节能已经迫在眉睫。比如,清华学堂是一个老建筑,它每年每平方米的能耗只有34度。北京某一个90年代新建的办公楼,每平方米每年耗电是113度。而上海金茂大厦,这个数据则达到了215度电。美国的宾州大学新建了一个办公楼,由于追求现代化的设计,所以每平方米每年的能耗高达356度电。

徐匡迪测算,如果民用建筑面积按照目前速度增加,到2030年,如果城镇建筑面积能耗达到美国标准,农村建筑达到韩国的标准,那么建筑总能耗是26亿吨标煤,相较于全国去年28亿吨标煤的能耗。

当今,我国的建筑节能主要是推广节能LED灯。如果中国的建筑三分之一用LED灯,每年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两座三峡水电站。尽管效果显著,但徐匡迪也指出,推广LED灯有一个瓶颈,在于其价格高。为此,他认为,政府的引导非常重要。比如,北京市就出台了一个政策,市民拿户口簿买一个LED灯只需花1块钱,其余由政府贴钱。他建议,杭州在建设绿色城市过程中,可以带头先在所有路灯中利用LED照明。

建筑设计毕竟是少数设计师的事情,在徐匡迪看来,老百姓的终端消费行为对节能有决定性影响。他所在的中国工程院曾对北京居民的消费行为做过一个调查,在中关村[6.01 -0.50%]一座中科院的住宅楼,因为使用习惯不同,在被调查的25户居民中,各家每平方米一年的能耗相差达23倍。

冬天把空调温度设得过高,室外很冷室内却能穿短袖;夏天把空调温度开得过低,进屋还要穿一件披肩,这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的做法,徐匡迪认为,这些都将大大地增加耗能,并不可取。

而对于交通工具的耗能,徐匡迪给出的一组数据让人惊讶——我国交通运输业占全年汽油消费量的48%,私人汽车运输的能源消费量占全年汽油柴油消费量的45%。简单地说,我国的炼油工业一半用于交通,其中交通的一半又用于私家汽车。而不同交通设施单位能耗可以相差30倍,不同运输方式需要的路面资源差别更为严重。同样运载240人,轨道交通需1个单位路面资源,公共汽车2个,私家车6个。所以从节能来看,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不应大量发展私家车。

低碳经济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能源结构煤炭主要是在西部。包括杭州在内的东部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却是能源的稀缺地。徐匡迪认为,加快发展核电是破解东部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据统计,2007年,我国核电占能源组成的1.2%。徐匡迪表示,2020年,这个我国的核电总量有望到70GW7000万千瓦),2030年,核电有望达到能源组成的10%

为应对能源危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也是徐匡迪心中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风能资源总量大约是712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2.4万亿度,比较集中的是南疆、北疆,以及整个内蒙古区域。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和内蒙古,以及新疆等中国西北部,还有云南等地区。我国太阳能资源大概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如果每栋屋顶面积是110平方米的建筑物,将其中20%装上太阳能热水器,全国一年就可以替代3.2亿吨标准煤。

此外,地热能资源,其中高温、中温的可用于发电,低温可以用于生活。现在我国已经发现的热储温度大于150的可用于发电的地热资源有255处,相当于3284万吨标煤。

根据徐匡迪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路线描绘: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们国家还处于补充能源的地位。到2020年非水再生能源可达到5%10%,其中也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到2030年,非水再生能源将提高大约19%。到2050年我们希望非水再生能源占到17%34%,相当于1322亿吨标煤,这个时候低碳绿色能源就占主导地位。

最后,徐匡迪用五句话对报告进行了总结——

第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世界前列。

第二,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应该承担共同但是有区别的减排责任。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依靠技术进步大力节能减排,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当务之急。

第四,为了保障中国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及环境改善的需求,要加大核电发展的力度。

第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走向绿色、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责任与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