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信心·大连力量·大连精神
大连信心·大连力量·大连精神
结冰的渔船。 记者 吕文正 摄
冰,银白色的海冰,向大海深处蔓延,似乎与天相连。海鸥飞离海边,变成“陆鸥”;渔船停靠在港口,不摇不晃;海没了活力,就如此真实地固定在人的视野里。但谁都明白,这平静下面,却涌动着无数的险情……
这个冬天,注定会让许许多多的大连人难忘,一场不期而至的“遭遇战”——在刚刚到来的2010年,在曾经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黄渤海中上演了。
这是30多年来最强的一次海冰灾害,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冰层之厚都达到了历史之最。随之而来的,是沿岸港口的告急声:青岛、潍坊、营口、葫芦岛、锦州……在一片告急声中,大连也未能幸免。
千里冰封,无所畏惧!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下,大连在抗击海冰灾害中初战告捷。
红色预警:30年罕见严冬
冷!持续的冷!
30年罕见寒潮席卷中国北方!大连,连续6天平均气温低于-10℃,连续16天最高气温未过冰点……
“这是我参加工作28年来,第一次遇到如此严重的持续低温天气。”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蒋晓薇说。
冷!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冬天,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感受。异常的冷!在气象专家的眼中,这样持续的低温天气即使放在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大连历史上,也显得异常突兀。蒋晓薇告诉记者:通常我们说一段时间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值低0.5℃~1℃,就属于气温偏低;如果低于1℃,就属于气温特低。而这个冬天,从2009年11月—12月,市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值低2.5℃,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二低温,也是近30年最低平均温;而今年1月1日至12日,全市平均气温为-10.7℃,比常年平均值低6.1℃,除庄河、长海外,其他各地均突破同期历史最低值。
气象学上有个“隆冬”概念,指的是一个地区平均气温连续5天在-10℃以下,即可认为该地区已进入隆冬。在蒋晓薇的印象中,过去大连好像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个概念。而今年,大连遭遇“隆冬”——1月2日至7日,连续6天平均气温低于-10℃;1月1日至16日,市区最高温低于0℃。
为何今冬这么冷?气象专家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今冬大气环流异常稳定,冷气团长期盘踞在北纬40°左右,导致我市长期处于冷气团控制下,气温持续走低。
11次寒潮预警、14个重要气象信息……尽管遭遇30年罕见严寒,但我市正常经济和社会秩序并没有因此出现忙乱,应对恶劣天气的预案和举措有条不紊地及时展开。这其中离不开气象工作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大连的“眼睛”和“耳朵”,察天观地,听风辨雨。
2010年1月2日,正当很多人还沉浸在元旦假期的快乐中时,气象专家们已经察觉到“要变天了”。当日16时,气象台编发《气象信息》,明确指出:“明日午后开始有降雪大风,近期我市将持续严寒低温。”同时提醒:“目前,我市已进入隆冬时节,加之贝加尔湖强冷空气频繁南下,各地气温将持续走低。提醒市民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特别是使用燃煤取暖的居民应注意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这是新年伊始,气象部门第一次对严寒天气做出明确判断,而其中的“持续”两字更是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非常准确的。
仅1月1日以来,我市气象部门就发布了5期气象信息、7期重要天气报告和2期气象专题报告,为领导决策和政府各部门有效应对严冬提供了重要参考。
1月25日中午,记者在金州区杏树屯港了解到,20多天前,这里的海冰开始凝固、冻结,但渔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多年来,每当入冬,黄海沿岸港口地区都有结冰现象,但像海冰冻结速度如此之快、范围如此之广,在很多年轻渔民的记忆中还是第一次。当记者询问周边渔民,本地上次出现如此程度冰灾的时间时,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渔民回忆说,“那得是30多年前了。”
1月25日,天气开始回暖,记者驱车来到渤海沿岸的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石灰窑村,眼前的景象依然让人触目惊心:只见防波堤内仍然冻着四五十厘米厚的坚冰,呈浅灰色。而防波堤外,则是绵延四五海里的白色冰带,由于天气转暖,海冰开始融化,大块小块的浮冰在海浪的推动下上下起伏,令人感到十分恐怖。当地海港的负责人穆正富告诉记者,元旦过后持续十几天的低温,海冰一直冻到十海里外的虎平岛,航道都被封死了。这几天气温回升,加上大潮汛,外海的浮冰已经融化或被海潮拉入深海。但是正在融化的海冰依然能够造成海损,因此渔民应当格外小心。据冰情通报,旅顺口区北部海冰最大浮冰范围达5~10海里,一般冰厚为10~30厘米,对捕捞业渔船的出海作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北部渤海海域4个渔港码头水域已全部冰封,渔船靠港,400余艘渔船无法出海作业。持续低温使海冰锁住金州区黄渤两海161公里海岸线,整个金州湾被海冰覆盖。
由于这次海冰灾害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我市渔业面临直接影响,随着冰情的发展,我市大部分渔港被冰封,部分大马力和近海捕捞渔船停港,无法出海作业;养殖水域持续低温,部分浅海滩涂持续冰封,养殖池塘长期冰封缺氧,筏式、底播等增养殖产品超过耐受极限,受到冰冻损伤;冰雪、大风及流冰冲击,育苗养殖大棚、筏架等渔业设施遭受损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25日,造成渔业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
海冰现象也给海上交通带来了影响。据了解,进入冬季以来,东北地区最大的陆岛交通港——皮口港码头及附近海域开始出现结冰现象,通航海域出现冰情,港口码头至鸳鸯港方向航道及周边全部被漂浮的海冰覆盖,船只通行困难。庄河海域,受浮冰影响,庄河电厂黄圈码头的五座灯浮标漂失或移位。庄河港公用航道的15座灯浮标漂失或移位。庄河港航道是人工开挖航道,且该航道转弯较多、航道两侧部分水域有浅点和暗礁,航道两侧关键位置的灯浮标已全部漂失和移位,对靠泊庄河港的船舶航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未雨绸缪 从容应对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2000多年前,《诗经》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失去了孩子的母鸟,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因为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遇到侵害……后人将这个故事概括为“未雨绸缪”。
这大概是最早的“应急预案”。古人早已经意识到“准备”的重要性——只有有了可操作性的预案,人们在面临灾害之时,才可从容应对。
因此,当30年未遇的海冰灾害突袭大连的时候,这座三面环海的城市并没有出现慌乱:从准确地进行气象跟踪,到及时发布海冰警报;从各有关部门迅速采取的应急行动,到防灾、减灾措施的部署落实;从城市到农村,每个涉及到的地区、部门,甚至是每个人,都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这得益于多年来我市所构筑起来的城市灾害应急系统已经形成了一种长效机制,让大连足以应对这场难以预料的灾害的侵袭。
面对突如其来的海冰灾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求,各地区和部门要积极应对,启动应急预案,保障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委书记夏德仁要求:灾害面前,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尤其是完善保证人身安全的应急预案。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万才说:面对灾情,全市上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面对冰害,大连应对从容,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叹服——
“快”,成为我市应对海冰冰情的一个关键词。
2009年12月22日,大连长兴岛港开始出现海冰;6天后,辽宁海事局转发了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防抗2009-2010年度海上冰情确保海上交通安全的通知》,根据辖区冰情制定了六大措施保障冰雪天气辖区水上安全,明确了防冰抗冰工作相关要求,海事部门开始制定和完善防抗海冰应急预案,并加强监测,与港航合作,研究应对冰情的安全保障措施。
1月3日,长兴岛港开始出现冰情加重的情况;
1月2日,旅顺北部的小黑石附近海域开始发生冰冻,厚度达30厘米;
1月16日,中国海监北海航空支队大连海冰监察组进行了第七架次海冰监测,发现进入一月份后,受持续低温影响,海冰结冻迅速,我市已有瓦房店、庄河、普兰店、长海、金州、甘井子、旅顺等十个区市县出现冰情,并呈现北重南轻、西重东轻的状况。
为应对冰灾,市港口与口岸局及时进行了周密部署: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冰灾造成的危害,要求干部职工提高防范意识;密切关注冰情发展形势,采取切实可行办法化解冰情所造成的影响,保证船舶航行安全,及时疏导旅客;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发布海冰情况,确保信息畅通,遇有紧急情况及时报告,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人员和物资准备,各港航企业根据灾害情况,采取应急措施确保旅客运输安全。
1月19日,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海冰警报,市海洋渔业部门立即启动海冰防控应急预案,先后三次召开海洋灾害应急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应急措施,要求各受灾县区立即行动起来,摸清灾害情况,稳定渔民情绪,帮助渔民解决困难;各县区也纷纷动员起来,结合地区灾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生产、保民生,抗灾自救,确保将冰害损失降到最低;市应急办启动应急措施,统筹、协调、布置各具体单位的抗灾措施,详细了解我市在渔业生产、交通运输、海岛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并根据权威发布,对我市下一步冰情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忙”,成为了我市应对海冰冰情的又一个关键词。“忙”字的背后是我市上下积极开展的防范和应对措施,以此降低海冰灾害造成的损失。市海洋与渔业局不断加强督导工作,四个检查组赶赴重点区市县和单位督导检查工作,了解情况,指导帮助重灾区防冰减灾和生产自救工作。同时,加强应急值守,实施海冰灾害日调度制度。对海冰灾害进行24小时监控,及时调度每天海冰灾害变化情况。严格落实值班制度。领导和值班人员保持通信联络畅通,及时掌握渔民渔船防风避风动态。记者昨天看到了金州区海洋与渔业局渔港监督长李绍英近一个月来的“工作单”:2009年12月27日,救助1条渔船3名船员;2009年12月28日,救助1条渔船7名船员;2010年1月3日,救助3艘渔船8名船员;1月14日,救助1条渔船4名船员。
“忙”起来的还有我市渔业生产企业和广大渔民,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冰冻灾害天气,对已经达到商品规格的养殖产品,抓紧收获,同时将渤海湾和北黄海养殖浮筏沉底,尽量降低损失;对冰封的养殖池塘,及时扫雪破冰或打孔增氧,避免养殖产品缺氧死亡;对工厂化养殖大棚、堤坝以及市区南部海域养殖浮筏等渔业设施进行加固,防止出现坍塌、推移;对于越冬生产车间,加强供热能源的储备,提高保温能力,确保养殖品种安全越冬;对停港渔船实行专人值守,全面停止渔船出海作业,做到大船靠港、小船上岸,严防火灾和碰撞事故发生对无法收港的渔船,及时调度就近到不封冻港口停泊,切实保证渔船安全;对春季增养殖生产提早做好准备工作,对越冬养殖品种和越冬苗种,加强保温,保证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亲本用于繁育生产,部分增养殖品种自给有困难的,提前组织采购;对天气回暖时将形成的流凌,加强防范措施,以防其一段时间后冲击养殖网箱、养殖筏架等,指导渔民设置拦截浮冰的设施。
从大连长兴岛港首次出现海冰,到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取得抵抗冰灾的阶段性成果,考验了我市灾害应急系统的能力。
大连,用自己的从容在这次特殊的考试中取得了高分,业已形成长效机制的灾害应急体系功不可没。
万众一心 人进冰退
冰情就是命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是命令!在北黄海,在辽东湾,在南部沿海,在我市各县市区,一场“破冰”战役几乎同时打响。
大连市中山区长江路25号——辽宁省海事局办公大楼所在地,与之相邻不远的就是大连海事局。
海冰突袭,让原本这些就时刻肩负着海上管理安全重任、一刻不得闲的人们更加繁忙起来。
1月3日15时20分,大连市海上搜救中心接到金州海洋与渔业局报警,“辽普渔养21065” 在大连市金州区杏树屯附近海域被冰困, 3人遇险……
1月4日0时16分,大连市海上搜救中心接到报警,2条渔船在金州区杏树屯附近海域被冰困,5人遇险……
灾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号角!人命关天,刻不容缓!救援人员迅速出击,遇险的渔民得到及时救助。截至1月5日,辽宁海事局辖区共发生因冰冻引发的险情共5起,遇险人员31人,遇险船舶6艘,经救助,遇险人员和船舶全部获救。
为掌握第一手冰情资料,辽宁海事局和大连海事局提早部署相关人员深入各辖区展开实地调查。同时,大连海事局加强同气象、海洋和渔业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海冰情况;在收到极端天气海冰警报时,及时发布海冰预警信息;在船舶签证时,向船方提供海冰安全管理建议书和冰情预警信息,协助船舶做好防抗海冰工作。加强现场监控工作,保证船舶安全。加强现场巡查,发现影响通航安全的冰情立即上报,并通知港口单位及时派出拖轮采取破冰措施;加强对航标的巡查,协调航标部门进一步加强冬季导航设施的管理工作,发现因冰造成航标移位、破损等故障及时通报航标部门进行修复,保证航标能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无法及时恢复时则采取拖轮协助、DGPS定位和强制引航等措施,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对冰情较严重港区的施工作业船舶和小吨位船舶加强安全监管。向水上施工作业单位发出海事建议书,全力保障施工船安全;对进出长兴岛港的5000总吨以下船舶采取拖轮破冰辅助、小船跟随大船的方法,保证船舶进出港安全。切实做到反应灵敏、信息通畅、指挥有序、组织有力、救援有效。
大连航标处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全力做好“战浮冰、战严寒、保安全、保通航”工作,在庄河港外成功抛设冰标7座,复位航标12座,为此,大连航标处出动船舶15艘次,冰区作业时间200余小时,为庄河港正式对外开放通航创造了条件。
自接到国家海洋预报台1月12日发布的海冰警报以来,甘井子区积极开展防冰减灾工作。启用海冰灾害信息网,保证灾情信息渠道畅通。甘井子区农海局及时同大连湾、营城子、革镇堡、红旗、甘井子街道取得联系,1月14日下发了《关于海冰警报的通知》,同时,同遍布黄、渤海岸的22名信息员保持热线联系,要求他们在最快时间内将本人负责区域内的冰情上报各街道或区农海局。区领导5次到甘井子区黄、渤海岸了解海冰冰情,检查沿岸设施有无受损,渔船停泊是否安全,渔业生产秩序是否正常。
1月18日,旅顺口区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冒着寒风,再次来到北海街道北海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当地海冰冰情。这已是他们本月里第六次来到这里实地调研了。区海洋与渔业局在北部沿海的三涧、北海、双岛和旅顺开发区设置了4个海冰冰情监测点,实时监控和掌握本区海冰冰情情况,及时汇总统计全区养殖、渔船、港口等受损情况。同时与区港口与口岸局及有关单位协调,对旅顺口区渔港状况和防水减灾情况进行通报。目前,旅顺口区海洋与渔业局已对辖区内渔船、养殖生产企业进行防冻、防风、防火安全措施的落实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金州区在第一时间制定海冰灾害应急方案,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全区海洋与渔业生产安全。成立海冰灾害应急小组,制定养殖生产、渔船和港口等各项安全应急措施;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通讯畅通,落实抢险救助队伍,如遇突发事件,及时启动各相应的应急预案;责成专人密切关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布的《海冰航空监测通报》,结合本地实际,分析冰情,并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到沿海街道。此外,在冰灾蔓延之前,金州区有关部门就通知养殖单位和个人及时通知回收养殖物质,对于不能回收的,采取下沉等措施,保证养殖物质不受损失。
针对海冰灾害,瓦房店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市领导深入沿海冰情较为严重的海域、中心渔港和养殖基地查看冰情,询问灾情,指导灾后恢复生产。要求沿海乡镇及在沿海设置的华铜、将军石、山前三个海冰灾情观测联络点,坚持日报告制度;对上级发布的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下发到沿海各乡镇及三个海冰灾情观测联络点,通知并提醒涉海企业和养殖业户及渔民,注意做好防灾减灾的应对措施,采取必要措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海冰灾情发生后,普兰店市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关部门立即成立了防范海冰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临时组成多个工作组赶赴普兰店湾、皮口镇、杨树房镇等地,指导防冰减灾和渔民生产自救工作。组织广大渔民对已经达到商品规格的养殖产品抓紧收获,尽量降低损失。为确保客船通行安全,皮口港务公司主要领导亲赴码头现场,了解情况,指挥调度船只靠泊,同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保障措施,并根据潮汐情况对航班密度进行调整。
面对冰灾,长海县有关部门立即通过电视等媒体,及时将海冰预警传达到渔船、渔港、养殖户及有关涉海单位,要求大马力渔船及时回港,小马力渔船及时上岸,不准出海作业;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实行信息日报制度,指定专人及时将当日海冰情况、受损情况上报;县应急委领导立即落实带班制度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遇有突发事件及时处置。
大连港:解燃眉之急
1月25日,记者来到大连港大连湾作业区,通过可视化监控系统,看到后方场地卸火车、前方所有泊位都有船舶作业,港区一片繁忙景象。
从去年12月下旬以来,周边港口船舶接卸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万吨以下小型船舶难以进出港。这时,大连港集团港区不淤不冻的优势得以显现,成为周边港口船货分流港。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出现了船舶集中到港的情况,万吨以下的小型船舶占90%,这么长时间的船舶集中到港为多年少有。杂货码头的汽车运输进港货物大量增加,每天都有5000多吨,尤其是钢材、设备和非矿等货物较以往明显增多。
针对船舶集中到港的形势,大连港集团采取积极措施,力保国计民生,解货主、船东燃眉之急。在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记者了解到,杂货码头公司目前首先对重点货种、国计民生必要物资进行重点保障,加大煤炭、钢材货种的上岸、下海转运力度,在保障发电厂用煤和鞍钢、本钢两大钢厂自身生产的的同时,保证其终端客户急需钢材及时装船。同时缩短船舶在港时间,杂货码头公司利用黑嘴子、大连湾、大港区三大港区整合的优势,通过调整泊位使用,加快船舶作业。并且合理利用场地,加快火车装卸车速度,以卸保装。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1月份吞吐量预计完成168万吨,同比增长23.5%,进出港船舶380余艘次,同期增长17%。
从1月1日到17日,大连港集团共完成吞吐量1020万吨,比同期增长17%。从元旦开始,大连港集团矿石、油品两大30万吨级码头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势头,大型船舶集中到港。杂货码头各港区,以内贸钢材、粮食两大货种为亮点,都有大幅增长。
在海冰重重包围中,大连港凭借港阔水深、不淤不冻的天然优势,成功杀出一条生路,这无疑为大连打胜海冰“遭遇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港口与口岸局局长才力告诉记者,大连从容面对冰灾,并能打赢这场遭遇战,这无疑再次印证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的正确性。同时,通过这次冰灾,大连凭借着自己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和顽强的城市精神,也再次证明了大连有能力、有魄力担当起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历史重任。
大连声音 城市精神
海冰灾害来势凶猛。当连绵的冰海在向世人展示着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壮丽与冷酷的同时,也在见证着人类另一种力量的伟大!这种力量,恢宏沉稳;这种力量,以柔克刚;这种力量,人类赋予了它一个词汇,叫做——精神。
当几十年不遇的海冰灾害向大连袭来,我们直面灾害。听,在抗击冰灾中的一场场火热的战斗中,来自北黄海、辽东湾,来自政府部门,来自受灾渔村,大连人民发自肺腑、响彻冰海的声音:海冰灾害成为了对城市精神的又一次洗礼,在又一次自天而降的考验面前,大连的城市精神得到了又一次的提升,又一次的凝聚……
冷静求实、科学应对的城市精神
面对天灾,或许我们别无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灾害的态度。当海冰灾害始料未及地袭来,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各级相关部门,直至普通百姓,空前一致地表现出的冷静求实、科学应对的态度,折射出城市精神的一种进步与成熟。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夏德仁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扬团结一心、永不言败的城市精神,坚决打赢这场特殊的保卫战,保卫我们科学发展新跨越的胜利果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万才在抗击海冰的一线对参战的干部群众说,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战而胜之。
我市各相关部门领导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发出的指令明确而一致——确保信息畅通,准确、及时掌握并上报最新、最准确的灾情;迅速启动各相关应急预案,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旅顺北海街道北海村渔民陈中伍说:“自海冰冰情出现以来,当地渔业服务中心坚持每天向我们传达冰情变化和发展趋势。我们在家接到电话,就能第一时间知道当日的天气信息、冰情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渔业生产提供指导。”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环保处副处长石大伟说:“尽管今年的海冰冰情比较严重,但由于我市根据每年都会出现的海域结冰现象,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应对和防范的相关机制,其中包括由涉海人员组成的海洋灾害志愿者队伍及时传递相关信息,渔民根据往年的经验及时实施防范措施等,有效地降低了海冰给我市渔业造成的损失。”
普兰店市有关领导说:“我们丝毫不能放松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我们已作了多套应急预案,以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放矢。”
权威部门透露,迄今为止,海冰灾害未对我市造成严重影响。毫无疑问,对待灾害冷静求实的态度、防患于未然的防控体系的建立及迅速启动,乃至于一系列科学有效措施的实施,在这场“破冰”战役中起了关键作用。
心系群众、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神
灾害面前,生命最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重。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毋需指令,毋需动员,在面对海冰的这场战役中,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细节,都在无声地告诉人们: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渗透进这座城市的灵魂。
金州区渔民邹新财说:“2010年1月3日,我这辈子都会记得。那天,下着大雪,我家一艘50马力的养殖船在金州区杏树屯港外海域遭遇海冰夹击,当船员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的心一下子沉到底,手都哆嗦了。我要感谢的是区里、街道和村里的渔政人员,经过将近15个小时的全力营救,3名船员成功获救。整整15个小时里,市海洋渔业局求救中心一位姓孙的工作人员每隔半个小时就给我打一次电话,许多人为了船员的生命一夜未眠。从前我们常说共产党好,这次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瓦房店成范养殖厂厂长朱成范说:“11月12日,冰决夹着雨从天而降,过了一会,只听轰的一声,育苗室的天棚倒下一大片。我看不好,立即向海洋渔业主管部门报告。当晚9点多钟,瓦房店市主要领导和专家亲临现场了解灾情,进行技术指导,鼓励我坚定信心,战胜灾难。第二天,瓦房店市海洋局又来到企业了解情况。党和政府对企业发展如此关心,让我信心倍增。”
普兰店市海参养殖户老王说:“我养海参已有5年时间了,像今年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还是头一次遇到。一开始政府告诉要提防低温和降雪,我没当回事,可在连续多天的低温和降雪天气下,我发现有海参出现化皮现象,这才感到不好,马上跟渔业部门联系。他们不仅在电话里告诉我怎么补救,还专程派人来到海参养殖区指导我们开展自救,使我们十分感动。”
长海县大长山岛镇镇长曲学斌说:“这次冰灾,我们有3100余台养殖台筏、300余个网箱、27艘船只受灾,预计损失达4500余万。但值得欣慰的是,没有一名渔民在冰灾中伤亡。”
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的城市精神
面对自然灾害,一个人的力量何其弱小,一个城市的合力却可以大到难以估量。肩并肩,手牵手,万众一心,团结协作……成为我市抗击海冰灾害的又一种力量。
市应急办有关负责人说:渤海、黄海海域遭遇的罕见冰情,是对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地区、各部门的一次整体练兵——气象部门跟踪气温走向、渔业部门发布海冰警报、航运部门保证正常运输、海事部门海上监控、各地区政府配合紧急救援……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了抗击冰灾一股强大的力量。
市港口与口岸局领导说:面对海冰,辽宁海事局和大连海事局以及大连港航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通力合作,用行动和勇气铸就成一把破除坚冰的“利剑”,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前行之路再次扫清了障碍。
旅顺北海街道北海村渔民尹久敏说:“这几天,我们接触了政府方方面面的领导,没有人细说自己具体在哪个部门、分管哪方面工作,凡是我们渔民提出的困难和要求,全都毫不犹豫地帮助协调、解决。有这么多人的帮助和保障,我们渔民面对灾害心不慌。”
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城市精神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一位职工说:“这几天,大连周边的很多港口都被海冰封住了,这样,港阔水深、不冻不淤的大连港就成了其他港口的分流港。这些天我们港的任务量一下子增加了,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但这些困难难不倒我们大连港人,我们会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到港货物及时运往其他地区,为国家分忧,为其他兄弟港口解难。”
家住长海县广鹿乡的县电视台报道员刘明德说:“今年黄渤海域出现海冰,广鹿乡也遭灾了。但作为海岛百姓的一员,我感受到了全市上下面对困难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斗志。尽管灾害不可避免,但现在在广鹿岛,大家的心气旺着呢。”
不屈不挠,迎难而上;急流勇进,愈挫更强——当这种精神融汇进一座城市的血液,当这种精神成为一座城市的性格,这座城市便拥有了在任何环境下不断向前的力量。
寒冰磨砺意志,抗灾锤炼精神。这种精神,注定让严寒却步;这种精神,终将使冰层消融。
海冰灾害仍在持续,大连的抗冰之战也将持续。然而,冬天是春天的来处——我们相信,2010年这场不期而遇的海冰,终将以其对“大连精神”的又一次验证、提升乃至于凝聚,印刻进这座城市不断前行的足迹,给这座城市带来厚重而隽永的回忆……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