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寺九龙殿 明故宫的唯一存世建筑

来源:袁甲 张明华   发布时间:2015-05-21 01:34:47 

九龙壁

去过普陀山的人都知道,普陀山有三大寺,前寺普济寺、后寺法雨寺和佛顶山慧济寺,其中以普济寺最为有名,是游客的必到之处。然而,为什么法雨寺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普济寺只是省级文保单位呢?

其中自有原因。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连胜说,法雨寺和清朝皇室,特别是康熙皇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寺院主殿九龙殿,更是全国寺院建筑规格最高的一个佛殿。

前几天,记者前往普陀山法雨寺,亲身感受了这处国保,也探究了其成为国保的价值所在。

规模宏大的清代建筑群

走近法雨寺,给人一种清凉幽静的感觉。法雨寺位于锦屏峰下,背山面水,寺四周古树成林。普济寺、法雨寺两寺共同构成了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清代建筑群。其中法雨寺占地面积33408平方米,建筑面积15956平方米,有殿宇382间。王连胜说。

走进开阔的庭院,不凡的气势迎面而来,整座寺院依山取势,迭起七层台基,主要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龙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六重殿堂,分别建在台基上,逐级升高。

开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琉璃瓦盖顶,在阳光照射下映出万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丽景观。自下往高仰视,给人以空中宫阙之感。

九龙殿

康熙赐匾遂成法雨

别看法雨寺现在规模宏大,500多年前初建时,这里只是一个名为海潮庵的茅庐,是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一位叫大智的四川僧人来礼佛时建造的。

后几经扩建和焚毁,历名海潮寺”“镇海禅寺,最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修,在雍正、光绪年间也进行了扩建,但其形制一直是康熙年间沿用下来的。

法雨寺名由来是因康熙在重修法雨寺时,御书赐了天华法雨法雨禅寺的匾额,匾额实物已经不见踪迹,但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佛家认为佛法滋润众生,如雨之被物,万方普及,故有法雨之由来。
清朝末年,康有为曾写下锦屏临海浪,法雨飞天花的诗句,传神地刻画出法雨寺山海之胜。

九龙殿原是明故宫移建

而法雨寺之所以成为国保,主要是因为其主殿九龙殿的历史价值。王连胜说,据《普陀山志》记载,这九龙殿是从南京明故宫移建于此的。

九龙殿屋顶为单层重檐山顶,属古建筑中第二等级,立48根大柱,每条屋檐脊上各有6只吻兽,这中建筑造型的气势直逼皇帝的金銮殿。

殿内立柱的柱磉都雕有龙,发上冲,鼻隆起,眼斜点圆突,五爪锋利,尾三叉,是明代习用的风格。

而最令人震撼的是大殿顶部的九龙藻井。藻井是中国建筑中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这里的九龙藻井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戏珠图案雕刻而成,一条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八根金柱的柱基是精致的雕龙砖,正中悬吊一盏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戏珠的立体图案,造型优美,刀法粗犷,经过鉴定确实是明代旧物,九龙殿之名便因此而得。

这种规格的大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龙的图案不是随便可以用的,至于那九龙藻井更是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是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敢把大殿造得如此越级

惟有当时的皇帝——康熙。

前文所述,法雨寺是康熙三十八年重修的,寺名也是康熙所赐,那年三月,康熙南巡至杭州,特意传旨全国,说普陀山乃朝廷香火之地。他自己带头捐献金鼎建设普陀山寺,还号召天下臣民共种福地,捐钱捐物,齐心协力完成普陀山所有未完的工程。

当时法雨寺的住持别庵性统受到了皇帝的接见,并下发拆金陵旧殿以赐的圣旨,把当时南京明朝故宫拆运至普陀山。现在九龙殿的琉璃瓦、雕龙柱磉和九龙藻井都是当时从明故宫拆移而来的。

明故宫,曾经是明代初年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的皇宫,始建于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在清初和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明宫屡遭破坏,到清咸丰三年,明故宫几乎完全被毁,仅存午门、东华门、西华门以及内外五龙桥、柱础、碑刻等遗迹。

而康熙当年的旨意,让明故宫的建筑得以在法雨寺的九龙殿留存,可以说,九龙殿是唯一存世的明故宫建筑了。

九龙殿一角,顶部即为九龙藻井。



康熙与别庵性统的友谊

有学者曾提出疑问,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巡游南京时,曾经去过明孝陵拜祭,并写下了治隆唐宋御笔歌颂朱元璋功绩,为什么就在同一年,他又下令大规模拆了明故宫,运到普陀山去修建佛寺呢?

在王连胜看来,康熙与法雨寺住持别庵性统的友谊,才是其中主要原因。史料中记载了非常多关于康熙和别庵性统之间友谊的轶事,从康熙三十八年到1717年别庵性统去世,这段友谊维持了十八年。王连胜说,别庵性统出身在四川,12岁投笔剃度,1687年已是一代有德高僧了。

那一年,别庵性统从四川来到当时因海禁一度荒废的普陀山,并拟就了一纸法雨寺兴修计划,得到了岛上众僧的拥护。而重建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万般无奈的别庵性统灵机一动,把目光瞄准了康熙皇帝。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至杭州时,别庵性统连夜赋诗一首,第二天,怀揣诗词,赶往杭州迎驾。出人意料的是,康熙接见了他,并在看过充满机锋禅韵的诗文后,龙颜大悦,与这位才华横溢的高僧结下了超越尘世地位名利的友谊,并成为千古佳话。

远居皇宫禁地的康熙时常派人将人参药材和珍稀瓜果送给别庵性统,还特意写下添寿二字,送给别庵性统的母亲。别庵性统一生十余次渡海,8次受到康熙接见,康熙多次地给普陀山赐金、赐紫衣、赐佛经,礼遇有加。

在康熙和别庵性统友谊存续的十八年间,康熙成为普陀山佛教复兴的主要推动者和赞助者。与康乾盛世同步,普陀山也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全盛时期。

破碎的御碑

两人友谊仍有两件旧物为证

王连胜说,他们两人的友谊,至今仍有两件在法雨寺中的旧物可以见证。一块碑和一块匾。

我此次去法雨寺也有幸看到了其中之一——在九龙殿后躺着的一块破碎的御碑。

石碑非常厚重,四周刻有龙纹,从依稀可辨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是康熙皇帝临摹北宋书法大家米芾的字碑,其上是一首唐代诗人皮日休的《病中庭际海石榴花盛发,感而有寄》:一夜春光绽绛囊,碧油枝上昼煌煌。风匀只似调红露,日暖唯忧化赤霜。火齐满枝烧夜月,金津含蕊滴朝阳。不知桂树知情否,无限同游阻陆郎。

康熙的御书以临摹书法家的形式赐给书法上功力深厚的别庵性统,其中的不凡意义自是可见。可惜石碑于文革期间被毁,幸有有识之士从垃圾堆中把已断成九块的石碑救出,拼复起来。

而另一件御赐之物是悬于寺中内坛楼上的修持净业匾额,内坛平时不对外开放,我也就没有机会一睹其真容。据《普陀洛迦山志》记载,这块匾也是在康熙三十八年时,康熙御书钦赐别庵性统的,全匾涂纯金,四周蟠龙护围,至今光泽如初。修持净业应该说是一位皇帝对一代名僧的赞许和期望吧。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