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非洲索马里海域海盗活动猖獗,仅在2008年海盗就劫持了40多艘船只,我国籍或中方租用船只就有6艘被海盗劫持。2009年12月17日,中国 “振华4”轮船员在亚丁湾激战4个多小时逼退索马里海盗,大振中华志气。在古代,我国是怎么样对付海盗的呢?让我们把视线投向600年前……
下西洋剿海盗
永乐五年 (1407年)九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途中再次访问了旧港 (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之巨港)。旧港,又名渤林,中国宋朝之后称为三佛齐国。洪武三十年 (1397)为爪哇所吞并,改名旧港。其地理位置处在马六甲海峡入口处,扼下西洋之咽喉。
早在郑和下西洋前,明朝政府就知道原籍广东潮州人的陈祖义,因洪武年间犯事逃往海外,纠集一伙海盗盘踞在旧港附近,抢劫过往船只。他们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严重妨碍了海上交通。西洋各国贡使畏之如虎,纷纷向明朝政府反映,要求打击海盗。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伺机剿灭。
郑和为什么选择在第一次下西洋回国途中解决海盗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是首次下西洋就开战端,会给海外诸国以中国好战而产生不良印象;第二也防止剿海盗万一战争不顺,拖延时间,影响下西洋整个计划的完成;第三劝谕陈祖义改恶从善,用和平的方式争取陈祖义归顺朝廷,给予足够的时间考虑。海盗陈祖义阴险狡诈,口口声声表示愿意投降归顺朝廷。暗地里却策划劫掠郑和船队的宝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旧港另一位爱国华人施进卿,把陈祖义偷袭船队的秘密告诉了郑和,郑和因此提前做好了准备。
在一个月黑风狂的夜晚,陈祖义带领海盗倾巢出动,自以为偷袭宝船计划周全,就在海盗接近宝船时,郑和帅船升起一盏红灯,所有宝船灯火齐明、锣鼓大震,各种火铳齐发、铁砂如雨,海盗们纷纷中弹落水,海盗船燃起大火,陈祖义企图夺路而逃,早已被郑和船队包围其中,与此同时,海盗老巢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郑和官兵已经捣毁了海盗的老巢。海盗们只好缴械投降,陈祖义也束手被擒。
据 《明成祖实录》卷五十二记载此次旧港剿海盗大捷 “杀贼党五千余人,烧贼船十艘,获其七艘,及铜伪印二颗,生擒祖义等三人,既至京师,命悉斩首”。郑和剿海盗大捷维护了海上航行的安全,受到各国人民、商旅及使臣的热烈称赞。
金乡卫剿海盗大捷
郑和第二次剿海盗的战斗发生在永乐十五年 (1417年)六月。郑和下西洋使团的张谦带领船队航行在浙江金乡卫海域时,正巧碰到倭寇来袭,当时张谦只带领160余名将士数条战船,倭寇有4000余人,占着人多势众企图包围张谦船队。张谦几次跟随郑和下西洋,海战经验丰富,加上明军是正义之师,为保家卫国而战,而倭寇是邪恶之众,做贼心虚。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张谦果断制订战斗方案,发挥明军战船武器装备优势,采取一船对一船的火铳齐发,变少数为局部多数,各个击破。同时发挥八橹船快速的优势冲向倭船,扬我火器之长,火烧倭船。鏖战二十余回合,烧掉20余条贼船。倭寇毕竟是乌合之众,见势不妙,纷纷逃走。
《明成祖实录》卷一百六记载了金乡卫大捷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永远彪炳史册。如果中国能始终保持一支强大的海军,倭寇就不敢长期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更不会出现为表彰郑和下西洋而建的南京静海寺,变成屈辱的中国第一个卖国条约——南京条约签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