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行业实施环境自律 千方百计摘“重污染”帽子
长期以来,制革行业被扣上了“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的“两资一高”帽子,难以摆脱其在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负面形象。不久前,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在中国皮革协会制革专业委员会2009专题工作会议上呼吁要客观评价制革行业的污染问题,并号召制革行业要千方百计摘掉“重污染行业”的帽子。
实际上,目前,我国在技术与成本方面已经具备治理制革污水的实力,而且行业中一批企业在环保创新节能减排方面的成功践行,证明了制革行业通过实行清洁化生产,完全可以以绿色新型皮革业的面貌发展。正如段镇基院士此前所言:“目前,我国制革污水治理技术是成熟的,已经有很多清洁生产的应用。另外,成本也是可接受的,现在,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制革业,这就说明制革污染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当然,技术上还要不断创新,关键是要坚持治理、强化管理,现在我们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摘帽”工作势在必行
实际上,目前制革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革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同时,由于各地区监管不力,使制革产业的污染在社会上被极大的放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制革业被列入“两高一资”产业,影响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摘帽子”,势在必行。
协会为“摘帽”务实努力
张淑华介绍了中国皮革协会在行业的支持下做了一些实际工作:2003年中国皮革协会推出了“真皮标志生态皮革”,2006年对制革行业污染问题进行调研,2007年编制《制革污水排放标准》,2007年对全国制革、毛皮加工工业产排污系数进行核算。2006年中国皮革协会首次明确提出制革企业集群生产、集中治污,并对全国7-8个初步具备条件的集群生产的地区进行调研。2006年以来,中国皮革协会多次向政府打报告正面汇报制革产业的贡献及污染治理情况,努力争取宽松的政策;2008年与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联合设立了“中国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环保创新奖”。这些成果的取得,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行业自律小组带头行动
为实现“摘帽子”工程,中国皮革协会牵头成立“制革行业环境自律行动小组”作为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为9-11人,由三个方面代表组成,各类型企业、特色区域代表占50%,环保专家占30%,相关部门(协会及主管部门)占20%。常设机构设在中国皮革协会与制革专业委员会合署办公。
行动小组明确了主要任务,一是全面提高行业环保意识,以自觉承担污水治理成本为荣。制革企业应自觉承担义务并将污水治理成本(每尺皮0.2-0.3元)作为当然成本,而非利润空间。通过全行业的舆论宣传、行业自律及加强社会监督力度,逐渐改善。二是要加强制革行业正面宣传,客观评价污染情况及治理进展,努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政府的支持。行业要自觉正面回应不客观舆论,与协会协调工作,避免协会保护行业落后不良印象的形成。三是牵头推广评价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协助协会做好“中国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环保创新奖”的推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