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出台了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其中多项涉及交通运输行业。一年过去了,中国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局面,经济企稳回暖,走过了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一年来,交通运输行业走过了怎样不同寻常的历程,取得了哪些成绩,展望未来,还需战胜或克服哪些困难?新年伊始,我们推出《回首2009·辞冬迎春》专题报道,展现全行业在危机阴影下的奋斗和进取,彰显行业发展的无穷希望。
“遇到金融危机,原以为要回老家去种地了,没想到2009年的活还不少。真希望码头的生意能更多,我们劳务工能赚到更多的钱。”在蛇口港区工作了25年的招祥兴装卸公司员工黄意忠说。
蛇口港区的发展是深圳港的一个缩影。虽然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港口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深圳港航业克服重重困难,采取积极措施,1月至11月,深圳港经济形势回暖迹象日益显现,主要指标继续回升,累计降幅进一步收窄,总体态势积极向好。
货物吞吐量降幅放缓
2009年1月至11月,深圳港货物吞吐量17504.40万吨,下降10.67%,降幅较前十个月累计放缓2.24个百分点,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651.66万标准箱,下降16.42%,降幅较前十个月收窄1.51个百分点。1月至11月,深圳港旅客吞吐量累计263.42万人次,下降21.06%,降幅较前十个月收窄0.78个百分点。
深圳港货物吞吐量降幅虽仍为两位数,但累计降幅(10.67%)已连续8个月收窄;集装箱吞吐量自2008年9月份起,已连续15个月同比下降,但降幅继续企稳、收窄,下滑态势趋稳,逐季向好;重、空集装箱吞吐量降幅逐月同步减少,两者差距缩小(由1月份的17.42个百分点缩减至1月至11月的0.57个百分点)。
此外,深圳港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至2009年三季度末,已由一季度末的177条回升到182条(美、欧航线减少,亚、澳航线增加);内贸货量占全港总量比重上升,内贸货量累计降幅亦明显低于外贸,内贸下降1.28%,外贸下降16.3%;招商港务、海星码头散杂货成为深圳港最大亮点,其中招商港务累计增幅自一季度的0.73%提升至当前的9%,海星码头散杂货2009年11月起亦由负转正(增幅为4.3%);旅客吞吐量仍萎缩,蛇口客运码头下降14.75%,福永客运码头降幅高达49.86%,但累计降幅较上月继续放缓。
内贸运输业务得到拓展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外贸依存度高的深圳港所受到的冲击依然巨大。面对危机和挑战,深圳港进一步优化港航政策、完善发展环境,继续实施《深圳港航产业发展财政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加快落实促进港航发展的财政资助政策,实施《深圳市关于支持物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专项资金措施》,增加资助项目,提高资助标准,鼓励内贸集装箱运输、两岸直航、货代经营人及深圳籍船舶业务发展;进一步优化港口运输结构,支持和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班轮公司进驻深圳港,把握外贸新热点,开发至地中海、中东、拉美、非洲等地新航线。
深圳港还不断拓展内贸运输业务,继续拓展国际中转业务;积极实施“珠江战略”,全力推进江海联运,发展华南公共驳船快线;继续推进海铁联运,积极打造“内陆港”;落实交通物流企业大走访活动,积极为港航企业排忧解难;大力推进港口走绿色环保发展道路,达到节能增效目的。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