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与波塞冬之争

妈祖与波塞冬之争

来源:奥一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1:44:52 

台湾现在所需要的“海洋文化”,实为一种以海洋为模范的思想、视野与行为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台湾的国际竞争力,使台湾在国际社会上,成为不容小觑的“强国”。因此,陪养国际观以及跻身国际的企图心,是绝对必要的。但是,除了抽象的观念与理想之外,也要配合具体可行的方法与有效的政策,例如提昇全民的外语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组织,鼓励进军国际市场,加强各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等。无论如何,要让世人尊敬台湾,先决条件,仍要以培养台湾的实力为优先。
民进党自建党以来,经常标榜要发扬台湾的“海洋文化”,如1996年彭明敏参选总统提出的“海洋国家”主张,杜正胜的“同心圆”史观等等,其目的是要摆脱传统大中国“陆地文化”的束缚,为台独建国发展合理的论述。自1990年代起,台湾一连串改革、开放与解除解严的民主化过程中,“海洋文化”的主张,刺激了许多文化人重新思考台湾的定位与发展,而其论述在无形当中,变成了民主与改革的另一个代名词,甚至成为知识份子用来攻击国民党威权体制的武器。於是,台湾民众不知不觉间,将“中华文化”、“国民党”与所谓封闭、保守、落伍的“大陆平原文化”划上等号,而所谓开放、进步、活力的“海洋文化”,则俨然成了民进党的专利。
然而,将中华文化全等於平原文化,其观点本身就是对中华文化缺乏认识的一种偏见,而且,民进党执政七年以来,不但没有落实上述海洋文化的精神,相反地,它的所作所为,却是比所谓保守的“平原文化”更落後的“岛国文化”——狭窄、短视、自私、锁国、贪婪,使台湾越来越像与世隔绝的孤岛。而其如火如荼进行的去中国化,更是把台湾文化的根一点一滴地拔除。
有监於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海洋文化的意涵,尤其是中国历史与海洋文化的关系,台湾海洋文化形成的来龙去脉,以及国民党执政时期台湾海洋文化发展的情形。唯有破除成见与刻板印象,才能发展正确而有益的海洋文化观。
一 欧洲海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欧洲海洋文化的起源是在地中海。地中海介乎欧非亚中间,本身近乎封闭,岛屿众多,没有像太平洋的台风与大西洋的飓风,其海面较平静,适合航行,因而孕育了欧洲文化的主要根源—古希腊文化。因此,欧洲人的文化扩散在其精神和实际的空间动线上,一直充满海洋以及“走向海洋”、“穿越海洋”的特质。海洋对他们而言,不是屏障,而是联系他国的纽带,使他们透过通商,得以吸取海外经验,融入世界潮流。
面对海洋,不断地探索未知世界,使希腊文化孕育出一项很重要的特质,即崇尚真理、知识。我们知道,欧洲的哲学源自希腊,而“哲学””philosophy”的原意就是“爱智”。这种视真理超越一切、不受意识型态或权势左右的态度,深深影响日後欧洲理性主义、科学乃至民主政治的发展。像亚里斯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及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在欧洲以外的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出现的。现在有些国家一直想跻身世界大国,但是,如果爱智、理性的精神没有落实,则即使国力再强大,骨子里仍然是落後国家。
欧洲海洋文化还有一项特点,就是尚武、侵略性,这点可以自希腊海神波赛顿(Poseidon)的形象看出。波赛顿被塑造成一个手持三叉戟的壮年男子,骑着骏马在海上飞驰,所到之处,波浪翻涌,所以人们认为,必须服从他,否则会遭到报复。这种对强权的崇拜,以征服、冒险、掠夺为本质的海洋文化,恰恰反映在欧洲的海洋史。连黑格尔也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欧洲自十五世纪末开始世界性的远航以来,便在各殖民地从事掠夺、屠杀,而欧洲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也是建立在牺牲其他民族的基础之上。不断扩张、侵略的结果,不仅造成弱势民族的浩劫,也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最终将威胁人类本身的生存。
但却正是这样的霸权令我们钦羡,因为,中国便是在欧洲殖民史当中,惨遭列强欺凌。知识份子从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全盘西化”,无不是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列强。“走向海洋”,也就意味着走向进步、文明和现代化,与列强并驾齐驱。
二 中国的海洋文化
将中国文化视为完全封闭的大陆文化,是以偏概全的看法。事实上,中国古代史就是海洋性格的夷越民族与大陆性格的华夏民族相激荡的历史。中国大陆沿海,自辽东半岛、渤海沿岸、山东半岛、苏北沿岸,至江浙、福建及广东地区,都是海洋文化孕育诞生与发展的基地。
中国的航海业自唐朝起就十分兴盛,泉州曾经是世界第一大港。自唐玄宗开元年设立了“广州市舶司使”,南宋时期,全国有十一个市舶司,相当於现在的海关。透过日益兴盛的航海活动,中国民间与海外进行商业及文化交流活动,并出现人口向外移殖的现象。
不过,中国沿海远较地中海危险,尤其若遇上台风,几乎在劫难逃。所以,中国海神的代表“妈祖”,其特性与希腊海神波赛顿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妈祖是女性,而且是由人化为神,而波赛顿是男性之神。第二,波赛顿的形象是富侵略性的战神,人人敬畏,妈祖则恰恰相反,是庇佑海民,使其免受大海威胁的母爱之神。因此,中国的海洋文化,并没有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性与强占性,相反地,它展现出更多的和谐与宽容。
与西方海洋文化相较,中国海洋文化显然缺乏探索未知的精神,换言之,海洋文化在中国,并没有内化为知识论的一部份,这实与中国的朝廷及知识份子并不重视海洋经营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海运固然发达,但它基本上只属於商业及渔业阶层,而中国向来重农贱商,知识份子对海洋的开拓更是毫无兴趣。市舶司的设立,目的是管理,朝廷却从未鼓励民众积极向海外发展。因此,海洋文化从未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海洋对知识份子及一般民众而言,只是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令人望而生畏,而极少人想去一窥究竟,甚或去征服它。明朝因为倭寇作乱,数度实施海禁政策,甚至曾经连捕鱼捞虾都禁止,在在显示一种对海洋的恐惧与逃避心理。也因为这样的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原本已被迎头赶上的航海技术,更加严重落後。
三 台湾的海洋文化
台湾的海洋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延伸,但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比起大陆沿海地区,有更多机会吸收不同文化。它地处世界最大海洋与最大陆块之间,也在亚太花彩列岛的轴心位置,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即成为列强觊觎的对象,换句话说,台湾自十七世纪始,其命运就透过海洋与世界相联系。1624至1626年的荷兰统治,1626至1642西班牙统治,以及1895至1945的日本统治,这些外来文化或多或少都对台湾文化产生影响。所以,台湾文化,可以说是以汉文化为本,融合原住民文化、荷西文化、日本文化乃至近代的美国文化所呈现的多元性的海洋文化。
台湾的地理位置不仅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深具经济价值。荷据时期,即以台湾为输出、补给的转运站。国民党执政时期,积极发展海洋产业,使台湾游艇输出名列世界前茅,远洋渔业遍及全球,拆船业一度成为世界之冠,而台湾的国际贸易,是创造台湾经济奇蹟的主要因素。因此,尽管解严时期许多海岸因安全问题而不得不封锁,而且政界、知识界也未关注海洋文化,但台湾实际上已凭藉着海洋而活跃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
反观民进党执政,虽然“海洋文化”喊得震天价响,但是它的实际作为却不是海洋文化,而是十足的“岛屿文化”。岛屿文化比起大陆文化,更形封闭、保守,而且还具备了大陆文化所没有的短视、狭窄与肤浅。执政者眼里只有权位,为了保住权位,不惜挑拨族群间的矛盾,制造仇恨与对立,将国民党妖魔化,破坏两岸和谐,甚至阻挠两岸交流,并从中牟取政治利益,这是短视近利的井底之蛙心态,而文化去中国化、三不五时喊“中国猪滚回去”,更是肤浅、心胸狭窄的岛国文化典型。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人类文明的主要发展地区是大陆,而海洋则是隔绝各大文明的屏障。唯有在航海技术高度发展之後,才打破障碍,将各大文明联系起来。因海洋文化高度发展而从小国翻身为大国的典型代表,是英国与日本,它们突破了岛国的限制,化海洋的阻力为助力,向四周扩散:英国曾是日不落国,而日本则称霸亚洲,甚至一度偷袭美洲。即使到了廿一世纪的今天,这些靠海洋争霸的国家,其竞争力仍不容忽视。从这个历史的角度来看,台湾充其量只是在海洋文化发展当中,被波及、甚至是被欺负的一个小岛而已。如果一定要说台湾曾展现了什麽海洋文化的力量,那就是在国民党执政时期透过国际贸易所创造的经济奇蹟。因此,国、民两党在发展海洋文化上,一个是只做不说,另一个则是光说不练,等於相反的两个极端。
四 海洋文化实为国际化的代名词
国内有关海洋文化的论着并不多,除了零星的几篇相关论文之外,唯一较完整的书籍是邱文彦主编的《海洋文化与历史》。然而,这本论文集的重点在历史,而且以资料性的呈现为主,较少提出论述性的主张或愿景。
无论如何,海洋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已成了“历史”。因为,当殖民时代过去之後,列强也就不可能再靠着海洋争夺土地、耀武扬威了。试问,现在有多少人出国是坐船呢?又有多少高科技产业是靠船运呢?近十年来,有些文章或歌曲里还会写道“飘扬过海到美国”、“飘扬过海来看你”,其实作者本身是坐飞机,根本不是坐船,却要拿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的记忆硬套,未免矫情。这种心态就如同在以航空时代为国际交流主要媒介的今天,却还念念不忘人类光荣的海洋史一样,“落伍”了。
大陆着名纪录片“河殇”所展现的对海洋的眷恋,其实是对十九世纪受海洋列强欺凌的反省,并且梦想有朝一日可以从数千年的“陆封”状态,跟随欧洲人大航海的脚步,重新崛起,让世人刮目相看。所以,无论大陆或台湾对海洋文化的憧憬,说穿了,都象徵着“称霸国际”的野心。如果我们没有认清这一点,那麽,一切“海洋文化”的主张或政策,都将成为空谈,且无助於提升国际竞争力。
由是之故,我们必须先弄清楚,提倡海洋文化的目的是什麽,而提倡的手段是否可以达到我们预想的目的。目前可见的有关发扬海洋文化的主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物质性的,另一是精神性的。物质性的不外乎亲海、近海,加强海洋生态保育,推动海事发展等等。精神性的则为效法海洋的特质,如冒险犯难、开疆拓土、包容博大、善养万物、创新求变等等。前者主要属於永续发展的课题,是绝对要提倡的,但它与打入国际社会无关,而冒险犯难、开疆拓土等精神性的海洋特质,才是进军国际所需具备的胸襟与气魄。
可见,台湾现在所需要的“海洋文化”,实为一种以海洋为模范的思想、视野与行为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台湾的国际竞争力,使台湾在国际社会上,成为不容小觑的“强国”。因此,陪养国际观以及跻身国际的企图心,是绝对必要的。但是,除了抽象的观念与理想之外,也要配合具体可行的方法与有效的政策,例如提昇全民的外语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组织,鼓励进军国际市场,加强各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等。无论如何,要让世人尊敬台湾,先决条件,仍要以培养台湾的实力为优先。今天放着许多可行的管道不做,却要倾全国之力,去争取“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这项不可能的任务,实为缘木求鱼,不仅白白浪费资源,更反而阻碍台湾往国际发展的空间。
海洋文化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海洋,而是陆地,海洋不过是手段、凭藉而已。殖民时代,列强的船只在海上航来航去,其目的不外乎发现并抢占新的土地,或者从弱小国家掠夺资源。他们一度梦想南半球也有像北半球一样广大的陆地,可惜最後的发现未如预期。最近新闻报导,北极因全球暖化,冰层严重融化而露出部份陆地,苏俄、美国、加拿大便纷纷抢占,可见即使到廿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扩张领土的野心并未稍减,就算利用价值低的极地也不放过。
五 结论
台湾必须认清自身土地狭小的事实,把眼光放向国际,否则,仍会陷在海洋的隔绝里,固步自封。这几年来,台湾内部有一件十分吊诡的现象,那就是,“爱台湾”变成了撕裂族群、排除异己的口号,其结果反而使台湾不断地内耗与沉沦。我们诚恳地呼吁岛内有影响力的人们,包括政治人物、媒体人、知识份子等,如果真的发自内心爱台湾,就请停止在岛内制造仇恨与对立,先效法海洋文化有容乃大的精神,把眼光放长放远,然後在爱与包容的基础上,鼓吹正面的海洋文化观,使它真正成为全民的共识,才有希望把台湾从狭窄的岛屿国家变成无远弗届的海洋国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