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号:胶东人的精神文化情结

来源:李继发   发布时间:2015-05-21 01:53:18 

中央电视台来荣成拍摄“李永喜渔家号子”,李永喜带领渔民高唱渔家号子,传承这一古老文化。

近日,在“放歌齐鲁”山东省首届山东民歌演唱大赛上,荣成市俚岛镇渔民李永喜、王传祥、张裕华、孙克东、赵洪霞表演的《海洋渔号》,因其原生态的演出,得到了评委们一致认可,最终荣获原生态民歌组一等奖,“李永喜海洋渔号”因此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笔者对荣成海洋渔号这一海洋民俗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其发展历程和独特之处等进行了探究。

发端

荣成海岸线曲折绵长,水域辽阔。居住在沿海的人们自古以打渔为生,世世辈辈的海上生活,养成了他们纯朴、豪放、粗犷、坦率的性格,加上过去捕渔工具落后,需要多人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因而产生了把分散力量聚成合力的号子,即渔民号子、渔家号子,又叫海洋号子、海洋渔号。这些号子调节了呼吸,统一了劳动动作,减轻了疲劳,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劳动的进行。

《荣成市志》云:荣成的民歌类型之一就是渔号类,包括摇橹号、赶船号、上网号、抬船号、拉杆号、打橛号、打包号等40多种。南部海沿乡镇的号子高亢豪迈、粗犷有力、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北部乡镇的号子悠扬动听、和谐优美、富有旋律感。渔家号子重在实用,曲调结构短小铿锵有力,极富号召力、感染力、凝聚力、战斗力。渔家号子艺术形象单纯集中,表现手法直接朴实,充分体现了渔民豪放、乐观,以及战天斗海的大无畏气慨。

具体到渔家号子分为蹬船号子、打橛号子、拼命号子、拉船号子、上网号子、欢乐号子。六段连贯下来,就是渔民出海打渔整个过程的精彩回放。

鼎盛

渔家号子以其独特的地域持色和鲜明的民族形式,深深扎根于胶东沿海民众的丰厚沃土之中,世代发展、辈辈相传,解放以后达到顶峰。它是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灿奇葩,丰富着荣成声乐的艺术宝库。

1960年,荣成市大鱼岛业余剧团创作的歌曲《上网号》、《劈风斩浪夺丰收》、《歌唱新渔村》分别在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此后至1995年,荣成市新创作歌曲50余首,部分在省及全国刊物、电台发表或演播,使得荣成渔家号子和其它歌曲一起,在全省乃至全国唱响。

渔家号子既是劳动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当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渔家号子便逐渐淡出了渔家的生活舞台,继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的民歌传统,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捕捞机械的运用,荣成渔民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荣成渔家号子也逐渐失去了生活的舞台,这颗熠熠生辉的民间奇葩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渔家号子得到了荣成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他们加大了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

以俚岛镇瓦屋石村60岁的渔民李永喜为荣成渔家号子的主要传承人的“李永喜海洋渔号”演唱小组在荣成市文化馆组织指导下成立。荣成渔家号子的主要传承人、“号头”李永喜5岁开始跟随父亲出海,是个富有经验的闯海者。干了半辈子“船老大”的李永喜,对于渔号情有独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说:“现在真正会喊渔号的人,已经八十多岁了。我担心有一天这些老人不在世了,渔家号子将会失传,那将成为我们永久的遗憾。”

为挖掘、保护、传承、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李永喜率先提议并热心联络、组织了成立了“李永喜海洋渔号”演唱小组。近5年,该演唱小组不断挖掘、整理、总结、编排出各种渔家号子。节目排好后,他们走进渔村、码头,走进千家万户,为渔民们演出,不断征求渔民们的意见,对号子不断改进和完善。他们还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汇演,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近期,荣成海洋渔号已由荣成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请成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并于今年11月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了申报。

“渔家号子”成了胶东人世辈相传的精神文化情结。在“放歌齐鲁”山东省首届山东民歌演唱大赛上,白对襟小褂、黑绸子筒裤、桔黄包头巾装束的荣成渔民李永喜、王传祥、张裕华、孙克东、赵洪霞一登台,胶东浓郁的地域特色一下子感染了现场所有观众。干了半辈子“船老大”的李永喜,报幕时操着的那口地道“荣成腔儿”,也使观众大为赞赏。在蓝色灯光辉映下,伴着铿锵有力的节奏,他们唱出了曲调苍劲浑厚的渔家号子。原汁原味并合着浓郁的海风、海浪和渔家气息,得到了评委们一致认可,最终荣获原生态民歌组一等奖。让人们享受到一幕丰美的文化盛宴。

如今,《海洋渔号》的成功演出,在荣成市掀起一股挖掘、弘扬、传承、保护海洋民俗文化艺术的热潮。让渔家号子在这片热土深深扎根、茁壮成长、传承发扬,还将激励后人乘风破浪、战胜困难、乘胜前进。愿“李永喜渔家号子”迅速成长为和西北高原的信天游、东北平原的二人转一样的中华艺术长廊中的瑰丽的奇葩,让它们成为三朵竞相开放的“姊妹花”。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