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雪地车拖运发电舱通过刚刚搭好的木桥。
“我们一定要把这座桥架好,保证冰上卸货的顺利进行。”当12月12日零时30分,记者乘坐雪地摩托车赶到“雪龙”船与中山站之间的冰裂隙时,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正在指挥队员们架设应急桥,“搭不好这座桥,冰上卸货将无法开展,船上物资无法卸下,站上工作无法进行。”袁绍宏说。
三个“无法”道出了这座桥的重要性,也点明了冰上卸货的关键。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维斯托登半岛今年格外温暖。站里连接餐厅和宿舍的地面没有积雪,白天持续4℃~5℃的“高温”使周围的冰雪融化成涓涓细流,也成为在海冰上卸货的最大障碍。
20多天前,俄罗斯一辆雪地车在冰上执行任务时发生沉海事故。此前3天,在飘洒着雪花的夜里,副领队李院生带领3名考察队员开着两辆雪地车前往中山站通过海上冰裂隙时,冰裂隙边缘的积雪马上塌陷进缝隙里。悬之又悬!
一天、两天、三天……一转眼从12月6日“雪龙”船到达维斯托登半岛已经5天了,中山站一带的温度越来越高。时间不等人,如不及时对最危险的冰裂隙采取措施,冰上卸货就不能进行。
第26次队临时党委决定:立即铺桥,扫除海冰卸货障碍。12月11日20时左右,能力建设队18名队员将30块木板、12根槽钢、4根工字钢和一些钢管装在雪地车上,奔赴大冰缝现场。铲雪、搭梁、架木板……说起来容易,但在南极这个特殊的地方做起来却颇为费时费力。需先在底层压上大冰块填平,然后在冰上放上横木板,木板上搭两条长约13米的工字钢作为主梁,上面再铺一层木板,用铁丝固定才行。
领队袁绍宏亲临现场指挥,鼓舞了队员的士气。航渡期间不小心扭伤了脚的能力建设队队长刘笃斌不顾夜间寒冷,左脚裹着棉套,双手拄着拐杖,站在风中指挥。
12日零时左右,架桥工作已完成了七成。这时,一桶热粥从“雪龙”船上运来,连续工作了3个多小时的队员们捧起热粥一饮而尽,驱除寒冷之后,继续忙碌起来。
此时的维斯托登半岛已经进入极昼,木桥处于两座雪山之间,微弱的阳光从雪山之巅照射到队员脸上泛着金光。连绵起伏的冰山、洁白如玉的冰雪与身着橘红色考察服的队员们忙碌的身影交相辉映,自成一景。
2时58分,经过6个多小时的奋战,木桥终于铺设成功,重约7吨的雪地车顺利通过。但是,能否经得住更大重量的考验呢?雪地车马不停蹄地开往“雪龙”船,投入拖运内陆考察舱、发电舱的工作。
此时,“雪龙”船还在一如既往地破冰,在冲过一道冰裂隙后,队员们将发电舱卸到左舷下的雪地上。披着朝阳,迎着冷风,雪地车拖拽着红色的发电舱,在平直的雪漠上疾驰。它的两侧,袁绍宏和几位考察队员驾驶着4辆雪地摩托车护行。凌晨4时42分,雪地车拖着发电舱安全顺利地通过了木桥,现场掌声雷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