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港口变局

来源:王柄根   发布时间:2015-05-21 01:59:30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随着外围经济的逐步回暖,出口的复苏,作为中国沿海外贸货物占比最高的深圳港口,本应成为受益外贸缓慢复苏的港口类资产的优选配置。但在近期不少分析师的调研报告中,却并未给予盐田港(000088)和深赤湾(000022)增持的建议,相反,审慎推荐和中性、下调评级倒是常见于这两个公司的研报当中。
作为珠三角地区曾经的明星港口,盐田港和深赤湾如今有些星光暗淡。为何出口复苏——港口类资产受益这一逻辑并不适用于当下的深圳港口?为何分析师们从月度跟踪的港口业务数据中看不到太多增长的希望?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深圳两家港口类上市公司的发展如今面临着内忧外患”:公司内部发展模式的不明晰,大股东资产注入预期迟迟不兑现、码头资产产能利用率不高等因素是内忧;近年来珠三角过热的港口投资导致竞争对手涌现则是外患。这种发展上的困局,在盐田港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世易时移,世界经济的回暖和出口的复苏正在进行,而我们恐怕不能再以旧有的观念和常规的投资逻辑来看待处于困局中的两家深圳港口上市公司。
危机过后:港口产能过剩
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以来的前十个月份,香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了约17%,而盐田港和深赤湾的吞吐量,则分别同比2008年下降13%24.5%。这样的统计数据与人们直感上的进出口恢复增长是有差异的。
事实上,当我们把目光扩大到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港口时,会发现只有位于广州以南70公里的南沙港今年以来的吞吐量出现了4%的正增长。珠三角众多的集装箱港口主要为地区的制造业提供服务,而在外部经济没有出现危机的前几年,珠三角各市政府建设(扩产)集装箱港口的热情高涨,但随着经济低迷时期的到来,这些建设和规划的港口产能就出现了过剩的迹象。
即以广州南沙港为例,其地理位置上更接近于珠三角西北部地区的制造型企业,同时200810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南沙保税港区更增加了它对附近企业的吸引力。南沙港今年或将获得周边企业200Teu的集装箱出口量。而在以往,这些集装箱也可以选择深圳或者香港出口,随着南沙港的建设发展,这种业务的分流对于深圳港口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即使是深圳本身,其港口产能的扩张也对两家本地上市港口带来了竞争——2003年开始规划建设的深圳大铲湾港口如今已被视为深赤湾长期的竞争对手。大铲湾港区今年前十月完成的吞吐量尽管只有15Teu,与深赤湾389Teu相比仍然显得弱小,但大铲湾的竞争优势以及它规划中的“15年建设4期工程”(见表一)未来会逐步的蚕食深赤湾的业务份额。这种产业竞争的预期对于深赤湾的投资者来说当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出口是在缓慢复苏,但珠三角港口整体产能增长过快,所以跟踪到的盐田港和深赤湾吞吐量增长并不明显。券商分析师表示,在他看来,盐田港和深赤湾未来的成长性不足,如果投资者想要购买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或许也只能出于防御性的角度进行投资。
成长环境的缺失已是盐田港和深赤湾不可言说之痛,在珠三角地区其它新兴港区的蓬勃发展中,这两家老的港口上市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潜力还有多大?即使未来几年出口复苏和增长的进程远超预期,盐田港和深赤湾或许也难以获得如以往经济景气周期向上时的发展速度。
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戌源此前以略显悲观的态度向媒体表示,“如果仅仅是依托外向型经济,港口业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高速发展的时代。港口业长期以来的重点是把解决吞吐能力放在首位,前几年是高速增长时代,比如以前上海港保持24%的年增长,每年要建五六个泊位,才能满足周边区域对上海港吞吐量的需求。现在出现了相对能力过剩的问题,这和整个产业结构也有关系。在陈戌源看来,国内港口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问题就在于产能过剩,这带有普遍性。
而身处珠三角的盐田港和深赤湾面临的竞争压力要远胜于国内其他港口,这一点从统计数据的对比中可略见一斑。今年10月份中国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78Teu,同比已经出现了小幅增长0.1%,并且从月度数据看,这已是从9月份以来第二个月保持了同比正增长的趋势,这一趋势与国内经济复苏及出口回升是相关的。但深赤湾10月份的月度吞吐量41Teu仍较9月份继续下滑10%,且同比下降7%,而这已是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月份。深赤湾今年业务量的同比增速慢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或成定局。
盐田港:资产注入何时成行?
尽管名称为港口,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