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舟山海洋文化精神

探寻舟山海洋文化精神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5-05-21 02:01:38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舟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锤炼、形成了一种“海魂”——海洋文化精神。当文明曙光初现,河姆渡人就已经勇敢地向海洋进军了,清朝康熙皇帝出于“海定而波宁”之意命名舟山的定海,说明它与大海有休戚与共的关系;普陀自古以来即为著名海洋渔业基地,沈家门渔港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渔港之一;“海天佛国”普陀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开海上佛教旅游之先声。舟山海洋文化精神孕育、初构于古代海洋生产和生活方式之中,它包括冒险开拓精神、求变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

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浙江人、舟山人的骄傲。河姆渡出土文物及其研究表明:舟山人的海洋文化精神孕育、滥觞于河姆渡。其根据是:

首先,河姆渡人睁眼看海洋,首开原始人的海洋意识。海洋文化发育的思想前提是必须具备海洋意识,物质前提则是具备造船技术与航海技能,而这两方面当推河姆渡人为鼻祖,史书记载先民“刻木为舟,剡木为楫”,出土文物印证了这一说法。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完整的陶舟和6支木桨,以及一只中间挖空、横断面呈弧形、一端收敛的尖圆形的独木舟残骸,说明那时人们已掌握了简单的造舟技术,因而河姆渡人被称为“有舟氏”。先民借助舟楫涉足海上,向海洋索取生活资料,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由陆地扩大到海洋,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也为往后舟山海洋文化的发达打下了基础。

其次,河姆渡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原始的“种子”。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长河中演进的,社会历史的源头从哪里开始,文化的演化也从哪里肇始。舟山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相继在定海白泉十字路,岱山衢山孙家山和定海马岙等地发现了45处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一些商周秦汉时代的遗址。出土的文物大多与河姆渡文化第二层相同,少数与河姆渡文化第一层相同。对这些遗址大多学者推断舟山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属河姆渡文化的分支,表明先民们已经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掌握原始的航海技术跨海来到舟山群岛。也有学者从马岙出土的诸多土灶连同大量的蚶壳遗骸,认为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舟山马岙一带的先民已经能从事煮盐和采蚶等活动。这些正是舟山海洋文化的滥觞。

以舟山“绿眉毛”帆船为例,它是中国四大名船—-浙船的主要代表。因为“绿眉毛”帆船的文化渊源与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双鸟羿日”鸟文化崇拜有关,是浙江地区的一种古老船型,主要分布在浙江宁波、温州、台州、舟山等地,曾是历史上“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工具。经初步考证,“绿眉毛”船型可能始于宋、元朝,而在明、清朝得到广泛应用,并流传到近代,曾经是郑和下西洋舟师的主要船型,距今已有600-800年的历史,船头像一只鸟头,这一现象和古代浙江地区的太阳鸟文化崇拜有关。在距今6500多年的宁波河姆渡新石器遗址有一块象牙园雕,上面刻着两只飞鸟拱护着一个熊熊火球搏击升空,远古的人们认为太阳是靠神鸟作为飞升天空的远载工具,所以河姆渡先民的后代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把船和鸟结合在一起,把“双鸟羿日”文化理念融入到造舟船的劳动过程中,期盼自己驾驶的帆船能象飞鸟一样,自由搏击大海,从而,创造出了诸如“绿眉毛”等“鸟船”。鸟船在明朝《天工开物》一书中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船之一,并称源出浙江,作为传统舟船文化瑰宝,可以为国内外开展海洋文化交流提供最佳的载体。近年来,舟山“绿眉毛”仿古帆船作为舟山城市形象大使,广泛地游弋于中国各大沿海城市之间,宣传舟山海洋文化,2006年与瑞典“哥德堡”号在舟山的文化交流,为“绿眉毛”帆船今后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舟山海洋文化精神是千古“海中洲”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结晶,是舟山海洋文化的内核和精华,是在海洋环境影响下和开发海洋实践中不断孕育和滋生的。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曾指出,“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会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这大概就是环境造就人的意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舟山世代渔民开发海洋的实践,不仅改变着人们现实的生存环境,而且改造着自身的精神世界,并逐渐培育起极具舟山特色的海洋文化精神。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冒险开拓精神。海洋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天风海涛最能启

迪人们的想象与幻想;而险恶的风波,又能培养人们的冒险精神,使航海成为勇敢者的事业。渔民向来以渔为业,以海为家,鱼发在哪里,就闯荡到哪里。舟山人大都是渔民船工后裔,飘洋过海,择岛而居。舟山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海禁”,一次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一次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舟山岛民悉数内迁,然而不久又纷纷扬帆重来,在各岛扎根落户。因此舟山人属于勇敢的猎海者的家族,天生有不惧风浪、不怕挫折的冒险开拓精神。

第二、求变创新精神。大海亘古常新,海洋是流动的、变化的,

有较大的自由度,较少狭隘观念与保守思想;同时海洋又是积极的、进取的,有广阔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开拓人的心灵世界。舟山悬处海中,秀山异岛,云雾飘忽,最易发人遐想,其自然景观与人文传说也就沾有几分仙气、灵气。如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瀛州、蓬莱、方丈,舟山得其二;徐福曾到岱山,转道东渡日本;安期生在桃花岛对峙山炼丹定居,泼墨作画;金庸笔下的东邪大侠黄药师为桃花岛主……。这是传说中的海洋文化,十分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是最好的不花钱的广告,对当前舟山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极有价值。

第三、兼容并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是海洋文化的兼容性特征。因海洋的广阔与一望无际而表现出大气与开放姿态,又因海洋无法私人占有而形成公共观念,密切了人间关系。舟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东大门,历史上通过海上交通与不少国家有过交往。江南稻作文化经舟山群岛东传至日本的观点在学术界已取得认同,徐福东渡、鉴真东渡、遣唐使往来、郑和下西洋都曾将舟山作为始发站或中转站;明朝中叶大批欧洲人来舟山,英国植物学家发现了中国特有的茶树并收集回国,使中国茶文化向欧洲传播;16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侵占了六横岛、佛渡岛,建立双屿港,成为亚、非、欧各国商人云集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之一;舟山是近代史上鸦片战争主战场,英国殖民者用枪炮首先打开了舟山的大门,从此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舟山成为一座东西方岛国海洋文化兼容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四、团结互助精神。渔民们驾舟闯海,时时处处充满风险,唯有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和衷共济,才能战胜风浪。长期的海上生活,使渔民们结成了一个坚强的全体,所谓“同舟共济”、“风雨同舟”正是渔民这种群体精神的真实写照。沈家门传说是一个沈姓渔民在岸边举火,为往来船只引路才逐渐形成港口;青滨庙子湖的菩萨是穿龙裤的渔民;至于海外遇难,相互救助,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二战期间,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英国盟军,两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击敌寇的战斗情谊至今萦绕在两国人民的心头。这些对于舟山构建海岛和谐社会、挖掘海洋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极为重要。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海洋文化是舟山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全面激活了舟山人身上的“文化基因”,强化了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辉煌的物质成就背后支撑的是厚重博大的文化底蕴,是千百年来在舟山群岛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海洋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推动舟山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进一步弘扬海洋文化精神,为舟山的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