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天津港已经成为现代化世界大港 武自然摄
上世纪60年代的天津港码头景象
天津港把自身的发展置于提高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大格局中,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出了“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创建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构想
新中国成立前,天津港仅有5座年久失修的5000吨级码头,岸线长度仅有2000余米,陆域面积仅0.18平方公里。60年来,天津港的建设日新月异,港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天津港吞吐量达3.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50万标准箱,分别在世界港口排名第5位和第14位。
改革开放后,天津港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港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4年6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天津港在沿海港口中率先实行了“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以港养港、以收抵支”的财政政策。天津港先后创造了沿海港口中的数个“第一”:建成了第一个集装箱专用码头、率先开展了集装箱大陆桥运输,与荷兰渣华集团合资兴建了第一家商业保税仓库……这一时期的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已增至近3000万吨。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天津港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面对国际航运业呈现出的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天津港努力建设国际化深水大港。据统计,自1993年起,天津港吞吐量每年以千万吨级递增,2001年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跻身世界港口20强。
进入新世纪,天津港把自身的发展置于提高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大格局中,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出了“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创建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构想。截至2004年底,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2亿吨,创造了用3年时间再上一个亿吨台阶的“天津港速度”。
进入“十一五”以后,天津港呈现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货物吞吐量迈上3亿吨台阶,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和基本建设投资双双超过百亿元;2007年底,全国最大的保税港区——东疆保税港区首期4平方公里成功实现开港和封关运作。
天津港集团董事长于汝民介绍,天津港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港口装卸、国际物流、港口地产、港口综合服务“四大产业”,把天津港建设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科学、运行高效、人文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深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