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范公堤是江苏的防潮长城?
来源:国家海洋局新闻信息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2:26
筑堤防潮是沿海群众防御潮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以往已建成的众多防潮堤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位于江苏省的范公堤。范公堤是当地群众为纪念北宋时期,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堤坝而著名的。这些拦潮海堤位于长江口以北的江苏沿海,它北起阜宁、南至启东的吕洒,全长约300公里;早在唐代,当地官员动员民众,由阜宁至盐城修筑海堤、挡住潮水内灌,保障了盐场和农田的丰收,故誉称此为“常丰堰”。其后几百年间,因年久失修,到了北宋时期常丰堰早已名存实亡。这时范仲淹受命为西溪(今东台县城西)盐官,正值秋潮为患肆虐,百姓流离失所,盐田荒芜,民不聊生。范仲淹毅然上书朝廷并获准修建海堤,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1023年建成了近百公里的海堤。在一望无际的滩地上,雄伟的堤身,宛如一道海上长城屹立于滨海,日日夜夜抵挡着潮水的涌进,百姓誉之为“捍海堰”。海堤建成后,随即产生了效益,当年秋收丰盛,三千户流民定居下来,渔盐各业复苏兴旺,后人为纪念范仲淹修堤的功绩,将捍海堰誉称为“范公堤”,一直延续至今。范公堤的作用,在其后已为历代官吏所共识,都作为官吏在任期间的一项保民安邦之举,使得范公堤得以维护和扩充,逐渐向南北延展。在主持修建中的历朝官吏中,以范仲淹建成的海堤最为壮观。修建的范公堤,堤高约5米,堤底宽10米,堤面宽约3米的夯实土堤,在河汊穿堤入海处,则用砖石加以围衬,并在堤内种柳植草,以固堤防,施工技术十分完美;有些措施至今仍在沿用,如插柳植草,既能保护堤防,又可美化荒凉滩土,明代一位诗人曾以“参差万柳障遥天,翠拂茅堤捍海边”的诗句加以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