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之父”刘光鼎参与评审“江苏沿海地区三维地质调查项目”
随着江苏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质“家底”如何,已成了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9月底,华东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编制的“江苏沿海地区三维地质调查项目”在宁通过评审,参与评审的“中国海洋之父”刘光鼎院士、南京大学地学院院长王颖院士、国家海洋局金翔龙院士和众多海洋地质专家一致评价,这一调查对沿海开发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沿海开发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其中地质勘探工作是重中之重。据了解,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第5天,华东有色就抽调局里精兵强将,分赴连云港、盐城和南通沿海三市主动对接,在第一时间与以上三个城市就合作开展海洋地质调查进行实质性的洽谈。
在盐城,华东有色地勘局结合盐城港口、滩涂工业利用总体规划,从沿海地质及地理位置特征,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沿海开发地质保障服务计划。盐城市政府负责同志说,目前,盐城沿海开发的重要产业布局、城镇布点、大型单体建筑建设等正缺乏地质资料,非常需要地质权威数据。此次,华东有色起到了地质先行军的作用。
南通、连云港市政府反映,华东有色地勘局是省内第一家主动与沿海城市进行对接的相关单位,其行动的迅速与及时充分体现了该局对国家战略的高度敏感性。沿海开发地质保障工程的完成,将为沿海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决策和规划提供直接的帮助。
上个世纪50年代,江苏相关地质部门对沿海区域进行了一些地质调查工作,但面对新一轮沿海开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江苏沿海地区陆域和海域的地质调查明显不够,目前滩涂开发已出现地质资源不够所带来的困惑,有关地质资源与环境评估所需信息也很不完整。长期从事海岸海洋开发利用的女院士王颖感慨地说:江苏地处沿海中部,海岸线总长近千公里,是海洋资源大省。眼下,江苏沿海开发正处于热头上,沿海三市正围绕沿海开发大做“文章”。此次华东有色高起点率先启动江苏沿海开发保障工作,令地质同行刮目相看。
华东工程物探公司博士程知言分别列举了国内外沿海开发许多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后表示,查清海洋工程地质条件,对沿海的港口、港城、临港工业的建设与开发将起到重要的地质保障作用。如果“地下”工作出了问题,会对“地上”的建设造成严重的灾难。
江苏是海洋大省,但与全国沿海省份相比,江苏的沿海显然是“洼地”。资料显示,江苏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4位,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2007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仅列全国第7位,尤其是海洋资源、能源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专家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洼地”崛起,首先就要改变海洋基础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落后,缺乏科学、系统、合理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状况。
目前,一些地方对我省沿海地区的大地构造自然规律还重视不够,对沿海开发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地质调查工作尚未列入议事日程。华东有色金属地勘局局长邵毅认为,江苏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平原、山区等陆地相差很大,眼下的沿海开发已由过去“围垦造田”向一、二、三产业综合开发转变,而二、三产业对地质构造的要求远比一产要求更高。因此,沿海开发的基础性工作需要三维地质调查、环境调查、灾害预防地质等地质保障工程,这既需要地勘单位承担重任,发挥先行军作用,也需要沿海各地领导的高度重视。
中国第一个沿海地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项目破题
国家战略,历史机遇;沿海开发,春潮涌动。在江苏上下掀起新一轮沿海大开发的热潮之际,《江苏省沿海地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沿海开发地质保障工程)项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谁能想到,这样重大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是由我省著名的地勘单位——华东有色地质勘查局超前研究和发起推动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编制完成,标志着为江苏沿海经济带全面开发提供强大地学技术支撑的一项具有先行性、基础性的科研工作已全面启动。
超前谋划,为沿海开发提供支撑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海洋资源大省。江苏GDP总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海洋资源密度指数列全国第二,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然而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却因为地质工作的滞后而长期未得到重视,尤其是江苏沿海的特殊地质条件制约了沿海经济的发展,使得沿海经济总体落后于沿江经济,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洼地”,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江苏GDP排名极不相称。
华东有色地质勘查局局长邵毅介绍说,江苏虽然经济发达,但能源、矿产资源极度匮乏,全省95%以上的能源、98%以上的有色金属资源,都需要依靠省外和国外市场供给。江苏制造业发达,对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将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和紧迫。由于江苏境内陆地资源严重匮乏,转向海洋资源勘查开发已成为江苏寻求战略资源的重要方向。
当前,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正式上升为国家规划,成为具有全局意义的发展战略,标志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已站在新起点、进入新阶段。
邵毅表示,华东有色地勘局主动适应省委、省政府推进沿海开发、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要求,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把“进军海洋”作为促进全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服务全省“两个率先”和重要战略举措,在抓好陆地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地质勘查领域从陆地转向海洋。
据了解,早在我省向国家发改委申报江苏沿海发展规划时,华东有色地勘局就开始筹备及组织专门队伍进行海洋地质方面的专项调查,成立了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并抓紧筹建江苏省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了开展好海洋地质工作,该局邀请中国“海洋之父”、中国科学院士刘光鼎院士担任技术顾问,同时又分别与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涉海地质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就开展海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领域的合作签订了协议书。
据了解,华东有色地勘局是一家成立于1955年、专业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国有地勘单位,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既能从事基础地质工作,又能进行固体找矿,也能进行油气勘探的专业地勘队伍;是一支既能承担国家“
科学运作,构建沿海开发地质保障体系
开展三维地质调查工作已成为区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举全省之力加快沿海地区发展已成为我省当前和未来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任务。而全面做好沿海开发中具有基础性、先行性作用的地质保障工作是科学实施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现江苏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省相关地质部门先后在沿海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调查、资源调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新一轮沿海大开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江苏沿海地区陆域、海域的地质工作力度明显不够,特别是一些关键区域还有空白,有关地质资源与环境评估所需信息很不完整。因此,迫切需要抓紧抓好江苏沿海地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工作,为沿海大开发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地质技术支撑。
时代的要求、使命的召唤,华东有色地勘局以超前的思维、超人的胆略、超常的举措,高起点、高标准率先启动我省沿海开发地质保障工作。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该局组织精干力量和优势资源,由刘光鼎院士领衔担纲编制了“江苏省沿海地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沿海开发地质保障工程)项目”。该项目围绕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战略,针对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城市群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针对海岸带的岸线、滩涂、近海等各种自然资源面临多行业、高强度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问题;针对近海域缺少基础性、实用性地质资料的问题,在充分整合、利用已有地质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必要的地质工作,以现代地质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等方法,并结合遥感和信息技术,开展概略化和精细化相结合的地质调查。项目设置了近海海域综合地质调查、近海海域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滩涂合理开发利用的地质评价、沿海城市群三维地质结构调查、沿海城市群地质环境特征与承载力调查评价、沿海地区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沿海海域地质功能区划、江苏沿海地区地质综合数据库和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建设等8大课题,下设31个专题,基本囊括江苏省沿海开发地学类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矿产及能源地质、基础地质、海洋地质、滩涂及海岸线变迁的地质环境评价等地质学的所有学科。项目采用多参数综合地学的评价方法,揭示地下三维地质情况,避免以往单一地质方法、手段对地质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局限性,将为政府规划提供完整、全面的地学信息,构筑起完整的沿海开发地质保障体系。
乘势而上,开创沿海开发地质保障新局面
在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大潮涌动之际,“江苏沿海地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沿海开发地质保障工程)项目研讨暨评审会”,日前通过专家评审。这次评审会议邀请了全国重量级的著名院士、专家共同“会诊把脉”,共商沿海开发地质保障工作发展大计。出席这次会议除了刘光鼎院士外,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试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地学院院长王颖先生,王颖院士专注于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研究,一直从事海岸动力地貌与海岸带泥沙运动研究,是我国海岸动力地貌学方面最有贡献的科学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研究员、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金翔龙先生,他是我国海底科学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对我国海底科学的创建和发展有开拓性贡献。
以上院士和地质专家对华东有色研究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了详细评估和论证,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刘光鼎院士日前在宁称:本项目针对沿海城市近海海域、滩涂开发中缺乏全面系统的基础性地质资料问题,按照“拾遗补缺”、“精细化与概略化”相结合的地质工作原则,运用卫星、机载遥感探测、侧扫声纳测量等世界先进技术和综合手段,所开展的“滩涂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技术”、“基于地质环境的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及其诱发地质环境效应”等5项关键技术与科学问题研究,能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地质保障。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专家钱玉好说,华东有色沿海地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项目整套规划很大意义上是国土利用的规划,如此全面的工作是很罕见的,该项目规划很可能在全国开创一个先例。因为中国人多,可供利用的土地少,如何在发展的基础上利用规划好土地是个大问题。该项目把广义的地球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十分有意义,可以为地质工作拓宽领域,开创好的局面。
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首席科学家、河海大学原校长张长宽教授认为,华东有色设计的项目非常全面,非常重要、必要和及时。现在沿海开发的两大重点,不管是港口建设还是围海造田,最缺乏、最薄弱的就是地质资料,这个项目适应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战略精神,是很有前景的非常好的项目。
同济大学海洋学院王家林教授说,设计报告很好,从基础地质调查出发,进行江苏沿海开发地质保障工作很有意义。这个方案体现了几个特点:第一是海陆结合,把最薄弱的一个海岸带作为一个突破点,非常重要;第二是体现了地质调查与开放相结合,把思想开放和环境保护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当前很重要的一点;第三是体现了把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这些综合化的手段结合来进行地质调查,也就是海陆空跟地下的一个最新结合,这也是当前现代化的一个最新特点。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蔡锋说,这个项目整体很好,总体思路很好,通过互动合作解决了江苏沿海开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江苏沿海开发基础性的工作很好,解决了江苏沿海开发上的一些难题,填补了空白区。
省人大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陶培荣主任说:“这一项目首先就把解决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城市群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以及沿海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等方面问题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凸显了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了沿海开发中具有先行性、基础性的地质保障工作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基础支撑作用,必将为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省国土资源厅夏鸣厅长认为,该项目设计起点较高,紧紧围绕沿海大开发战略,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基础,紧扣沿海开发中的重点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项目设计针对性强,牢牢把握沿海开发的重点,如港口建设、滩涂开发、城镇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以及沿海三市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地质信息与基础资料。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符合时代要求,遵循地质工作规律,紧密贴近沿海开发的实际需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系统性、基础性和实用性,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对沿海的港口、港城、临港工业的建设与开发起着重要的地质保障作用。
邵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沿海开发是江苏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需要,华东有色地勘局这次之所以与沿海三市主动发起并承办本次江苏省沿海地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沿海开发地质保障工程)项目研讨暨评审会,就是要切实履行地勘单位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的职责与使命,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他认为,华东有色地勘局具有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雄厚实力和有利条件,有信心、有决心担负起沿海开发地质保障工作的历史重任与光荣使命。目前,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他们将抓紧抓好项目设计的完善和实施准备工作,集中全局的优势资源,汇聚社会各方力量,保证项目科学、有序推进,努力实现沿海开发地质保障工作取得大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路向东,拥抱蔚蓝海洋。新一轮沿海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全面开展沿海开发地质保障工作的序幕已经拉开。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充满着希望与挑战,江苏地质人将以饱满的激情、智慧和汗水,在沿海大开发的宏伟蓝图上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