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在汕尾的传播

来源:柳青 龚亚东 林祖参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3:37 

{图为海丰大德妈祖庙} “沿海百姓奉祀妈祖,都是为祈愿出海平安和获得高产,每逢出海归来,必进香‘谢恩’。”根据资料,嘉庆三年(1796年)秋建立的《马鬃(今马宫)渔港天后宫重修碑记》记载:“乾隆初年,疍户渔家为酬答天后圣恩,……乃受集众信,再卜鸠工,庙宇焕然一新,兹将商户渔船捐金芳名列下,志以不朽云。本港商户54家,汕尾港渔船捐款186户,本港捐款疍户284户,后门港渔船捐款124户,本港捐款拖船19只。”这是汕尾地区信众信仰妈祖的重要证据。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分析出信众信仰妈祖的基本原因: 第一:是环境因素。由于海陆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长期远离政治和经济中心,经济落后,文化和教育不发达,一直没有发展成为沿海地区的航海中心,“全市长达302公里的海岸线,曲折多湾,沿岸布满了三大湖、两大海湾、92个岛屿、20多处较大的临海岬角。”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是最终分布的都是小渔港。渔民尤其是疍民长期生活在海上,各方面条件都极其艰苦,他们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狂风、巨浪、暴晒、黑暗,而且没有外界的物质保障,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于是,“疍民崇拜妈祖,凡有疍民渔船聚泊的港口,其附近都建有天后庙。”解放后,著名诗人聂绀弩在汕尾港写的《疍户》一诗中真实描写了疍民当时的生活:“疍家儿女疍家装,赤脚挑鱼上市场。男子风波深线海,母亲心事旦昏香。宵灯斗宿争明灭,晓梦鱼龙辨现藏。万顷波涛卓竿立,天苍苍处水茫茫。”旧时代的疍民渔歌,大多数反映了疍民悲惨的生活情景:“昔日渔歌泪,荒桥出亦频,星浇余岸冷,曲断见峰嶙……”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人们需要寻找精神寄托,而妈祖就成为了他们的海上保护神。

第二:是主观因素。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愿望,但是在实现这些目标和愿望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任何力量来帮助自己,人们只有祈求神灵,这个神灵对于广大的信众来说就是妈祖。自妈祖信仰传到海陆丰地区后,妈祖就成为海陆丰地区百姓的共同信仰。一方面,这是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即广泛和趋同性。民间文化通俗易学,不受条件局限,更不需要专门指导,在模仿中领会,在学习中受益。另一方面信众的人数的多少会影响一种信仰的传播。而海陆丰地区渔民在他人信仰的相互影响中,逐步接受了妈祖,从而使这种信仰得以迅速普及。

第三:文化的传统性决定的。妈祖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民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一种信仰不是简单地靠一部分人或者短时期的宣传就能够建立,它必然有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才能延续。据《湄州志》等相关史籍记载,明、清时期,妈祖在海上佑护钦命使者数十次,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郑和七下西洋,出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宝船上供奉妈祖,并运用民间妈祖信仰作为政治和外交活动的手段,使妈祖香火缭绕海外。明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清施琅率军攻台等军事壮举都伴随着妈祖神助的色彩和传说。尤其是郑成功更是海陆丰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白沙湖曾是郑成功的反清根据地。无数的历史故事就自然形成了民间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信众。 (未完待续2)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