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亮剑南极 慷慨谱写壮歌
1984年12月30日15点16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乔治王岛登陆,在南极大陆上首次留下了中国南极科考队的足迹,鲜艳的五星红旗从此飘扬在南极上空。这是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历史性时刻,标志着南极科考从此有了中国人的身影和话语权。正因为如此,照片中高举国旗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队长郭琨,与其右侧的副队长董兆乾及所有的考察队员,脸上无一不露出自豪的笑容。
笑容背后是汗水,荣誉面前总艰辛。当这张尘封的图片再次将我们的思绪牵回那段慷慨激昂的征程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壮丽画卷。
20世纪80年代,南极洲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及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使得各国掀起了南极科考的热潮。为了尽快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维护我国对南极问题的权益,发展我国南极考察事业,推动国际和平利用南极,我国启动了南极科考行动。
早在1980年,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中国科学家董兆乾、张青松就首赴南极考察,从而揭开了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序幕。1981年5月,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南极考察事业从此走上轨道。1983年5月,中国参加《南极条约》议案,正式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之一。
经过一系列精心准备,1984年11月20日,由国家海洋局组织的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一共591人,乘坐远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从上海出发,正式拉开了我国南极科考的大幕。邓小平同志亲笔为首次中国南极科考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极地航行 尽显英雄本色
南极被称为“世界风极”,以多风暴而著称。“向阳红10”号船在南大洋考察第一阶段的8天航行中,就遇到4个风暴气旋,而且一个比一个强烈。
1985年1月26日,刚驶进18号海洋观测站附近海域进行大洋调查的“向阳红10”号,就陷入了极地气旋的中心区,遭遇了12级以上的大风暴,风速达到每秒34米。12多米高、100多米长的巨浪如大山接连扑面而来,万吨巨轮的甲板前后,不时被巨浪覆盖,船体在波峰浪谷里起伏,摇晃度达31度,不时发出“轰轰”的巨大声响和震动。主机空转9次,船舵时而失灵,情况异常危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编队领导精心组织、指挥全力抗风,密切注视风向浪向,迎风顶浪,慢速航行;在舵效失灵、涌浪冲击船体改变航向时,小心地靠一进一退保持方向;全体船员全部就位,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呼啸的狂涛更加猛烈,把后甲板5吨重的吊车操纵台打翻,把船舷门打入大海,把盘结固定的缆绳打开,冲入海中20多米。船长张志挺一天一夜没有离开过驾驶台,他不断发出指令,调整航向,避免了严重险情的发生。在后甲板,科考勇士们不顾巨浪冲击甲板,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考察设备、仪器和珍贵的科考标本。十几名船员冒着生命危险拉回脱落的缆绳,避免了缆绳入海缠绕螺旋桨的更大险情。
经过近8小时的顽强拼搏,“向阳红10”号终于闯出了风暴区,编队果断决定返航,从两个气旋风暴之间迅速穿过,于1月28日驶进民防湾锚地。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经受了12级以上风暴的考验,这之前在中国海洋科考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随后,在检修设备、维护船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向阳红10”号船和南大洋考察队于2月4日再次出航,进行第二阶段的考察。这个阶段以 “先近后远、先易后难、风大进湾、风小出击、灵活机动、因时制宜”为原则,先后4次进湾避风,而后灵活出击。由于安排科学,组织严密,顺利完成了极区安全航行和南大洋考察的任务。
南极建站 与时间赛跑
在南极建站是编队的基本使命和中心任务,也是首次南极考察中最艰苦、最艰巨的阶段。编队挺进南极后,立即开始了建站工作。“我们在南极的风暴与冰雪中创造了奇迹”。当年的南极科考勇士,如今早已华发初生,可是回忆这段往事,南极元老董兆乾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拼搏、奋斗的激情年代。
1985年的1月和2月,夏季的南极仍然冰天雪地。刚到乔治王岛的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J121”就遇到困难:由于岸边水浅,巨轮无法靠岸,要确保500吨建站物资的装卸速度和安全,必须修建卸货码头。编队指挥部立刻调动了一批精兵强将投入战斗。
南极的天气风云骤变,连续几天大雪纷飞,风大浪急,气温骤降。一班十多名队员穿上防水服跳入海中抡大锤,将钢管打入到海底和海滩,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框架;200只盛满沙和砾石的麻袋被一袋一袋填入框架中。由于水温太低,每班人员仅能坚持10分种就手脚全部冻麻了。人站在齐腰深的海水中仿佛站进了冰库,大多数队员们的橡胶防水服都在冰点以下的海水里脱胶了。冰冷的海水渗透进来,犹如刀尖刮割着大家的肌肤,而热身取暖的物品仅有白酒和姜汤。在第一班上岸饮热酒、喝姜汤暖和身体时,第二班又早已跳入冰冷的海水中。
到了3月份,南极海冰就要全面封冻,暴风雪会更加频繁,而“向阳红10”号无破冰能力,随时可能被“困冻”。因此,长城站必须赶在南极的夏季前完工。
为了抢时间,编队每天24小时连轴转,一个队员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带队领导睡得更少,新闻记者、船员等也是如此,所有的人都忙着挖地基、扛钢材。“长城站什么都不缺,缺的是睡觉。”董兆乾回忆说,“当时,大家累得倒头就能睡,连暴风雪也打不醒,常常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被埋在雪堆里。”
经过45天的顽强拼搏,编队勇士们战胜了极地的狂风恶浪和暴雪严寒,以惊人的速度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同时还安装了发电机、架设了大型通信天线、建起了气象观测场。
在长城站落成大典上,乔治王岛上空第一次奏响了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面特制的五星红旗迎着风雪徐徐升起!“大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热泪奔流。”当年的考察队队长郭琨说, “那一刻成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让我们今生今世,永难忘记”。
在南极考察的十几个国家中,都是在建站后经过两到三年的扩建,才具备了越冬考察的条件。而就在长城站落成的前夜,编队接到 “在站上首次越冬”的特殊使命,越冬队长颜其德、有过极地越冬经验的气象科学专家卞林根和另外6名勇士克服了罕见暴风雪的连续袭击、寂寞和各种生存危机等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守着中国人的首个 “南极之家”,长城站建成当年就从夏季站升级为常年考察站,创造了国际南极考察史上的奇迹。
本次考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科考队进行了地质、地貌、生物、气象、测绘、地震、海洋环境和高空大气等一系列的科学考察;绘制了长城站及其附近地区1∶2000的地形图;探测记录了6小时的高空大气“哨声”,监测记录了18次南极半岛地区的地震信号;观测接收了大量的极区地面和高空气象资料,采集了111块各种地质样品。这次考察获取了大量样品、数据和资料,填补了我国极区资料的空白,为继续深入进行极地考察提供了基础,摸索了经验。
1985年5月6日,在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庆功授奖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南极科考立功人员颁奖。李鹏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队员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并号召全国人民向科考队员学习,为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做贡献。同日, 《红旗》杂志发表了 《南极精神颂》的社论,高度赞扬了南极考察健儿爱国拼搏、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精神。
由于独立南极科考站的建立和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中国于1985年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对于南极事务中国从此有了话语权。在随后20多年里,我国南极科考工作不断取得丰硕成果。1989年,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山站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上建成;不久前,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顺利建成。三站遥相呼应,成为记录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进步的标志。我国在南极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